為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組織了《強國之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重點書系》,目的在于從歷史的角度,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實踐、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和輝煌成就,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寶貴經驗,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而深化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提高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堅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營造良好氛圍,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強大思想保證,激勵和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努力奮斗。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該套書系內容系統、全面,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歷史的角度全方位回顧和再現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具有較強的全局性和立體感;立足改革開放30年理論與實踐中的一系列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和學術探討,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學術性;關注相關行業或領域,理論聯系實際,以點帶面,進行理論探索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感。書系客觀真實地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全面回顧了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記錄了3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展示了30年來中國社會、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面貌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宣傳了30年改革開放成就和中國對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所做出的偉大貢獻,總結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經驗,生動地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認為,以書系的形式,全景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精神和實踐,是對歷史負責,是對後人負責,也是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增加了一份珍貴的寶藏。她所載入的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時代精神,將永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中閃光。
目錄
緒論
第一篇 以放活為軸心的體制改革(1978-2002年)
第一章 確立以家庭承包經黃為基礎、統分結金的雙層經營體制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農村經營制度
第二節 “包產到戶”三起三落與家庭經濟地位的重新確立
第三節 重新確立家庭經濟地位的重大意義
第四節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第五節 法律保障體系的演進與完善
第二章 推動農產品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
第一節 統購統銷體制的松動
第二節 從收購市場化到銷售市場化
第三節 以順價銷售為核心的改革
第三章 加快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第一節 從“以糧為綱”到多種經營
第二節 農村非農產業長足發展
第三節 新階段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第四章 促使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第一節 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第二節 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更為多樣化
第三節 經濟組織的股份化、公司化趨勢日益明顯
第四節 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得到發展
第五章 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第一節 農業農村發展為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了條件
第二節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闢了就地轉移新空間
第三節 外出務工經商成為轉移就業的主要形態
第六章 世紀之交農業農村發展的困惑
第一節 糧食生產滑坡明顯
第二節 農業生產要素流失嚴重
第三節 城鄉發展差距持續拉大
第四節 二元結構依然制約轉移就業
第五節 農村基層治理結構仍不完善
第二篇 新農村政策體系框架初步形成(2003-2008年)
第七章 構建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制度框架
第一節 農民負擔問題的制度成因
第二節 農村稅費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第三節 公共財政支持農村政策實現重大轉變
第四節 基本公共服務邁向均等化
第八章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第一節 建立健全農業補貼制度
第二節 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三節 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第九章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搞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加強農村公路建設
第三節 建設農村美好家園
第十章 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
第一節 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第二節 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第三節 繁榮農村文化事業
第四節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節 加快農村扶貧開發
第十一章 全面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
第一節 加強就業權益保護
第二節 加強公共社會服務
第三節 加強相關權益保護
第三篇 農村改革與發展展望
第十二章 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第一節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第二節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
第三節 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
第四節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第十三章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第一節 制定重要農產品產業發展戰略
第二節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第三節 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
第四節 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市場
第十四章 健全農業農村投入保障制度
第一節 健全國家財政投入保障制度
第二節 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
第三節 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第十五章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第一節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第二節 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第十六章 完善鄉村社會治理結構
第一節 轉變鄉鎮政府職能
第二節 完善村級治理機制
第十七章 開創中國特色城鎮化之路
第一節 推進城鎮化健康協調發展
第二節 積極穩妥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
第十八章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 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第二節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第三節 著力改善農村民生
參考文獻
第一篇 以放活為軸心的體制改革(1978-2002年)
第一章 確立以家庭承包經黃為基礎、統分結金的雙層經營體制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農村經營制度
第二節 “包產到戶”三起三落與家庭經濟地位的重新確立
第三節 重新確立家庭經濟地位的重大意義
第四節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第五節 法律保障體系的演進與完善
第二章 推動農產品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
第一節 統購統銷體制的松動
第二節 從收購市場化到銷售市場化
第三節 以順價銷售為核心的改革
第三章 加快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第一節 從“以糧為綱”到多種經營
第二節 農村非農產業長足發展
第三節 新階段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第四章 促使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第一節 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第二節 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更為多樣化
第三節 經濟組織的股份化、公司化趨勢日益明顯
第四節 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得到發展
第五章 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第一節 農業農村發展為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了條件
第二節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闢了就地轉移新空間
第三節 外出務工經商成為轉移就業的主要形態
第六章 世紀之交農業農村發展的困惑
第一節 糧食生產滑坡明顯
第二節 農業生產要素流失嚴重
第三節 城鄉發展差距持續拉大
第四節 二元結構依然制約轉移就業
第五節 農村基層治理結構仍不完善
第二篇 新農村政策體系框架初步形成(2003-2008年)
第七章 構建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制度框架
第一節 農民負擔問題的制度成因
第二節 農村稅費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第三節 公共財政支持農村政策實現重大轉變
第四節 基本公共服務邁向均等化
第八章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第一節 建立健全農業補貼制度
第二節 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三節 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第九章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搞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加強農村公路建設
第三節 建設農村美好家園
第十章 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
第一節 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第二節 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第三節 繁榮農村文化事業
第四節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節 加快農村扶貧開發
第十一章 全面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
第一節 加強就業權益保護
第二節 加強公共社會服務
第三節 加強相關權益保護
第三篇 農村改革與發展展望
第十二章 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第一節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第二節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
第三節 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
第四節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第十三章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第一節 制定重要農產品產業發展戰略
第二節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第三節 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
第四節 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市場
第十四章 健全農業農村投入保障制度
第一節 健全國家財政投入保障制度
第二節 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
第三節 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第十五章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第一節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第二節 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第十六章 完善鄉村社會治理結構
第一節 轉變鄉鎮政府職能
第二節 完善村級治理機制
第十七章 開創中國特色城鎮化之路
第一節 推進城鎮化健康協調發展
第二節 積極穩妥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
第十八章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 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第二節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第三節 著力改善農村民生
參考文獻
序
從鴉片戰爭開始,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力圖探索出一條引領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這一理想體現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始終。從太平天國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義和團運動,中華兒女始終在苦苦探索著。辛亥革命結束了沿襲數千年的封建帝制,為近代中國革命進步打開了新的一頁,但很快又陷入軍閥混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闢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創造了前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30年前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啟動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得到鞏固和完善的偉大革命,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探索了一條真正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道路。正如胡錦濤同志強調的,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30年彈指一揮間。在改革開放步入“而立之年”,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和寶貴經驗,對于我們準確領會和科學把握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質,進一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改革開放是關系社會主義中國前途命運的抉擇。正是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使我們擺脫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所造成的困境,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譜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壯麗的史詩、最華美的篇章,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任何偉大革命的啟動都是基于歷史的動力和對時代大勢的深刻分析,是準確把握人民的願望和歷史潮流的結果。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正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和現實的清醒認識、對國際形勢和歷史潮流的準確把握,深刻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黨的意志和人民願望的統一。
30年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十年內亂給我們黨和國家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創傷,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十分困難。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內亂,中國歷史出現了轉機。但由于黨的指導思想出現失誤,從1976年10月到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兩年間,黨的工作出現了徘徊局面。而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新科技革命蓬勃興起,發達國家紛紛進行後工業革命,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加緊向現代化社會轉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黨科學分析國內國際形勢,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和順應人民願望,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的大智大勇,舉起了改革開放的旗幟,堅定地開闢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正如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所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這表明,要擺脫我國當時所處的嚴重困境,要加快改變中國的面貌和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必須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通過開放打開國門,勇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以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序幕拉開了,經濟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國有企業到其他各個行業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毅然決然地打開了,整個中國充滿了生機。
……
30年彈指一揮間。在改革開放步入“而立之年”,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和寶貴經驗,對于我們準確領會和科學把握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質,進一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改革開放是關系社會主義中國前途命運的抉擇。正是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使我們擺脫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所造成的困境,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譜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壯麗的史詩、最華美的篇章,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任何偉大革命的啟動都是基于歷史的動力和對時代大勢的深刻分析,是準確把握人民的願望和歷史潮流的結果。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正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和現實的清醒認識、對國際形勢和歷史潮流的準確把握,深刻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黨的意志和人民願望的統一。
30年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十年內亂給我們黨和國家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創傷,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十分困難。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內亂,中國歷史出現了轉機。但由于黨的指導思想出現失誤,從1976年10月到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兩年間,黨的工作出現了徘徊局面。而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新科技革命蓬勃興起,發達國家紛紛進行後工業革命,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加緊向現代化社會轉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黨科學分析國內國際形勢,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和順應人民願望,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的大智大勇,舉起了改革開放的旗幟,堅定地開闢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正如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所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這表明,要擺脫我國當時所處的嚴重困境,要加快改變中國的面貌和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必須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通過開放打開國門,勇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以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序幕拉開了,經濟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國有企業到其他各個行業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毅然決然地打開了,整個中國充滿了生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