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社祭祀是先秦史研究中的重大課題,對社祀內涵的研究,有助於理解中華文化的最本質特征。本書作者對社祀起源、社祀形態、社祀在先秦祭祀譜系中的位置、社祀制度與社祀儀式、社祀的社會功能等問題、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橫向與縱向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研究,提出社字初文為土,原義為地主,是土地的象征物,與性器無關,春秋時期的觀社習俗,並非通淫之義,文獻記載的亳社本意非亡國之社等一系列論斷,微觀考證細致入微,宏觀理論論述言之成理。本書對先秦社會史,宗教史,民俗史研究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魏建震,河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1966年,河北
城人。1984年考入河北師學校歷史系攻讀學士學位;1988年開始隨沈長雲先生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到河北省社科院歷史所工作。2003年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王震中先生攻讀中國古代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6年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先秦史與河北地方史研究,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與他人合作著作多部,代表作有《趙國史稿》(合著)、《燕趙文化志》(合著)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社研究的緣起及在古代中國的研究歷程
一、 漢魏時期關於社祭祀對象的討論
二、 隋唐兩宋時期關於社的討論
三、 元明清時期有關社的討論
四、 小結
第二節 近代以來社研究述要
一、 近代以來社研究的學術背景、理論方法與創新
二、 近代以來社研究的所涉及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理論與方法
第二章 社祀起源研究
第一節 社起源一語言學闡釋
第二節 從宗教學角度看社的起源問題
一、 有關宗教起源的理論
二、 社的原初形態為崇拜自然的土地
三、 對社祭句龍說的宗教學分析
四、 息壤神話與土地被神化
五、 社與地母
第三節 社起源的歷史學闡釋
一、 有虞氏之社與社之始
二、 氏族制度下地緣關系的產生
三、 洪水的治理與古族間地緣關系的產生
第四節 社祭祀與中國古代文明的產生
一、 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與社的產生
二、 社崇拜與社會秩序、政治權力的形成
第五節 新石器時代與社祀有關的考古遺存分析
一、 判斷社祀遺跡的原則與標准
二、 北福地、磁山文化與最早社這祀遺跡
三、 半坡遺址與仰韶文化社祭祀
四、 東山嘴遺址與紅山文化的社祭祀
五、 莎木佳、黑麻板遺址的祭天祀地功能
第三章 先秦時期社祀形態研究
第一節 夏社考索
第二節 商代社祀形態研究
一、 桑林之社釋義
二、 甲骨文中的「土」與商代社祀
三、 商代社祀的考古學探索
第三節 西周分封與西周社祀形態研究
一、 滅商前之周社
二、 周滅商與周人對殷社的繼承
┅┅
第四章 社祀在先秦祭祀譜系中的位置研究
第五章 社祀制度與社祀儀式研究
第六章 社祀之社會功能研究
第七章 結語
附錄一:從歷史認識看二重證據法在古史研究中的運用
附錄二:論亡國之社與先秦亳社
附錄三:參考文獻
附錄四:本書所引甲骨文書目簡稱表
後記
第一節 社研究的緣起及在古代中國的研究歷程
一、 漢魏時期關於社祭祀對象的討論
二、 隋唐兩宋時期關於社的討論
三、 元明清時期有關社的討論
四、 小結
第二節 近代以來社研究述要
一、 近代以來社研究的學術背景、理論方法與創新
二、 近代以來社研究的所涉及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理論與方法
第二章 社祀起源研究
第一節 社起源一語言學闡釋
第二節 從宗教學角度看社的起源問題
一、 有關宗教起源的理論
二、 社的原初形態為崇拜自然的土地
三、 對社祭句龍說的宗教學分析
四、 息壤神話與土地被神化
五、 社與地母
第三節 社起源的歷史學闡釋
一、 有虞氏之社與社之始
二、 氏族制度下地緣關系的產生
三、 洪水的治理與古族間地緣關系的產生
第四節 社祭祀與中國古代文明的產生
一、 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與社的產生
二、 社崇拜與社會秩序、政治權力的形成
第五節 新石器時代與社祀有關的考古遺存分析
一、 判斷社祀遺跡的原則與標准
二、 北福地、磁山文化與最早社這祀遺跡
三、 半坡遺址與仰韶文化社祭祀
四、 東山嘴遺址與紅山文化的社祭祀
五、 莎木佳、黑麻板遺址的祭天祀地功能
第三章 先秦時期社祀形態研究
第一節 夏社考索
第二節 商代社祀形態研究
一、 桑林之社釋義
二、 甲骨文中的「土」與商代社祀
三、 商代社祀的考古學探索
第三節 西周分封與西周社祀形態研究
一、 滅商前之周社
二、 周滅商與周人對殷社的繼承
┅┅
第四章 社祀在先秦祭祀譜系中的位置研究
第五章 社祀制度與社祀儀式研究
第六章 社祀之社會功能研究
第七章 結語
附錄一:從歷史認識看二重證據法在古史研究中的運用
附錄二:論亡國之社與先秦亳社
附錄三:參考文獻
附錄四:本書所引甲骨文書目簡稱表
後記
序
先秦時期亦即中國上古時期對於社的祭祀是中國早期文明發展中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現象之一,因而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於先秦社祀的研究時有論及,然而能像魏建震教授的博士學位論文《先秦社祀研究》這樣,對先秦社祀研究的歷史、社祀的起源、先秦時期社祀形態、社祀在祭祀譜系中的位置、社祭祀制度與社祀儀式、社祀之社會功能等,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縱向與橫向相結合、動態研究與靜態研究相結合來加以探討的專著,實屬罕見。這一力作即將出版,是這一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魏建震教授是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他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隨我攻讀博士學位始於⒛03年。魏建震的碩士學位是由河北師范大學沈長雲教授指導獲得的。他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就有許多成果出版發表,有很好的學術積累和基礎,在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期間,他刻苦鑽研,受到了更系統訓練,使得無論是理論思維還是史實論證辨析的能力都得到明顯的提高,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先秦社祀研究》在答辯會上,受到名家學者們的一致好評,有的答辯委員當時即說這篇博士學位論文可以直接拿去出版,已達出版水平。博士畢業之后,他在完成河北省社科院交辦的一系列科研任務的同時,依據專家們的意見對《先秦社祀研究》進行了一些加工修改,應該說,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先秦社祀研究》一書,實際上是他多年研究心得的結晶。
在對社的系統研究中,首先要涉及到社是什麼及社的起源問題,魏建震的《先秦社祀研究》論證說,社字初文為土,原義為地主,是土地祭祀的象征物,社祀最初的形態為土地祭祀,與性器崇拜無關;社的起源與農業的發生、居民的定居密切相關;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一些祖先因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而被神化為社神,各部族間共同意識開始形成,部族間的地域關系也開始產生,書中的分析和論述是細致的,也是有說服力的。先秦社祀的發展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書中指出西周分封,社祀開始出現等級化;春秋戰國時期,社祀與國家權力開始緊密結合,民間社祀迅速發展,並出現登記百姓戶籍的書社;《左傳》記載的觀社,為百姓觀看社祀的風俗,而非如學者所言為通淫之義,等等。書中在縱向上、在動態發展上來考察先秦的社祀形態,是值得稱道的,也有助於我們把社祀的各種形態還原在各自的歷史背景中加以認識。此外,有關社的建築形制、社祀的時間、社祀儀式、祭品和祭法、社祀與其他神祗的祭祀關系等,書中也都有很好的研究。可以說,《先秦社祀研究》一書無論是在研究的細節和具體問題上還是在社祀研究的整體上,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大大前進了一步,書中許多新穎論析因其立論基礎堅實而令人首肯,書中所體現的既注重實證又貫穿理論思考的學風,也是應該加以提倡的。
誠然,書中也留有需要我們繼續深入探討的一些課題,例如我們以什麼樣的標准來判斷中國古代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跡遺存是否為社?在這點上,誠如書中所言,依據祭品和處理祭品的方法顯然是不行的,因為「這些獻享物和薦獻、處理祭品的方法,許多並非社祀所專有」,但我們可否依據社的建築形制並結合各類社主的情形作為基本的判斷標准?還有,社祀本質上是對土地的祭祀,但若進一步追問,它祭祀土地的什麼功能?當然是土地的生殖能力,因而說社最原始最基本的內涵是由土地崇拜與生殖崇拜相結合而構成,不但對社的內涵理解尚可進一步,而且也有助於理解與社祀有關的那些生殖崇拜現象。諸如此類的問題,我相信隨着今后對中國古代社祀研究的更加深入,問題將會逐步解決,而《先秦社祀研究》一書的出版,將會是對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個有力推動。
魏建震教授是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他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隨我攻讀博士學位始於⒛03年。魏建震的碩士學位是由河北師范大學沈長雲教授指導獲得的。他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就有許多成果出版發表,有很好的學術積累和基礎,在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期間,他刻苦鑽研,受到了更系統訓練,使得無論是理論思維還是史實論證辨析的能力都得到明顯的提高,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先秦社祀研究》在答辯會上,受到名家學者們的一致好評,有的答辯委員當時即說這篇博士學位論文可以直接拿去出版,已達出版水平。博士畢業之后,他在完成河北省社科院交辦的一系列科研任務的同時,依據專家們的意見對《先秦社祀研究》進行了一些加工修改,應該說,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先秦社祀研究》一書,實際上是他多年研究心得的結晶。
在對社的系統研究中,首先要涉及到社是什麼及社的起源問題,魏建震的《先秦社祀研究》論證說,社字初文為土,原義為地主,是土地祭祀的象征物,社祀最初的形態為土地祭祀,與性器崇拜無關;社的起源與農業的發生、居民的定居密切相關;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一些祖先因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而被神化為社神,各部族間共同意識開始形成,部族間的地域關系也開始產生,書中的分析和論述是細致的,也是有說服力的。先秦社祀的發展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書中指出西周分封,社祀開始出現等級化;春秋戰國時期,社祀與國家權力開始緊密結合,民間社祀迅速發展,並出現登記百姓戶籍的書社;《左傳》記載的觀社,為百姓觀看社祀的風俗,而非如學者所言為通淫之義,等等。書中在縱向上、在動態發展上來考察先秦的社祀形態,是值得稱道的,也有助於我們把社祀的各種形態還原在各自的歷史背景中加以認識。此外,有關社的建築形制、社祀的時間、社祀儀式、祭品和祭法、社祀與其他神祗的祭祀關系等,書中也都有很好的研究。可以說,《先秦社祀研究》一書無論是在研究的細節和具體問題上還是在社祀研究的整體上,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大大前進了一步,書中許多新穎論析因其立論基礎堅實而令人首肯,書中所體現的既注重實證又貫穿理論思考的學風,也是應該加以提倡的。
誠然,書中也留有需要我們繼續深入探討的一些課題,例如我們以什麼樣的標准來判斷中國古代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跡遺存是否為社?在這點上,誠如書中所言,依據祭品和處理祭品的方法顯然是不行的,因為「這些獻享物和薦獻、處理祭品的方法,許多並非社祀所專有」,但我們可否依據社的建築形制並結合各類社主的情形作為基本的判斷標准?還有,社祀本質上是對土地的祭祀,但若進一步追問,它祭祀土地的什麼功能?當然是土地的生殖能力,因而說社最原始最基本的內涵是由土地崇拜與生殖崇拜相結合而構成,不但對社的內涵理解尚可進一步,而且也有助於理解與社祀有關的那些生殖崇拜現象。諸如此類的問題,我相信隨着今后對中國古代社祀研究的更加深入,問題將會逐步解決,而《先秦社祀研究》一書的出版,將會是對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個有力推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