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學記

我的留學記
定價:132
NT $ 115
  • 作者:[日]吉川幸次郎
  • 譯者:錢婉約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8-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60838
  • ISBN13:9787101060836
  • 裝訂:261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1928年4月到1931年2月,吉川幸次郎在北京度過了將近三年的留學生涯。

在此之前,他曾於1922年春,第一次到中國旅行。他獨自·人游覽了上海、蘇州、杭州、鎮江、南京等中國南方城市,18歲少年敏感的心被美麗的江南景物所深深陶醉,不由得深情感嘆道:「中國,天生是我的戀人!」

三年的留學生活,更加深了吉川幸次郎深厚的中國情結。這一時期及此後的一段時間內,吉川不僅在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方式方法上,而且,在生活處世的農著談吐、行為舉止、甚至思想情感上,都熱衷與中同趨同。以至於多次被人誤認作是中國人。
 

目錄

總序
譯者前言
一 我的留學記
留學之前
把中國作為中國來理解
在尊重西歐的風潮中
京都學界與清末古典學者的接觸
與從中國來的留學生的交往
被中國文學的「日常性」所吸引
清朝的學問與歐洲近代思想
一定要自己親自去力行
毫不做作的人道主義和纖細的魅力
中國研究在京都大學的位置
對現代中國的關心
了解中國的一切
初次到中國:江南的輝煌和富裕
留學期間
種種幸運
到達北京之前
延英舍——寄宿的日常生活
整日埋頭於語言學習
到北京大學當旁聽生
張作霖的北京撤退——北京大學的復興
轉變期的北京大學
大學、學派、學者——激烈的對立
黃侃給予我的感動
與書店打交道,在北京大學聽課
劇院·飯店·名勝古跡
到江南——我被當作中國人
留學收獲
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
二 中國印象追記
雷峰塔
C教授
來薰閣琴書店——琉璃廠雜記
琉璃廠後記
南京懷舊絕句
高郵舊夢
購書懷舊絕句
《雨窗欹枕集》和我
柳絮漫話
隨筆三篇
中國的警察
法隆寺的松
中國思想史上的人
中國人與法則
中國人與宗教
中國人的幻想力
兩個中國——中國的城市與農村
中國人的日本觀和日本人的中國觀
三 中國文學論
中國文學史之我見
中國文學中的希望與絕望
中國文學所體現的人生觀
中國文學的政治性
史傳的文學
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
中國的文學革命
後記
 

近代中日兩國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始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1870年,成立不久的明治新政府即派外交代表柳原前光柳原前光等前來中國,游說清政府與其訂約通商,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翌年,兩國代表在天津天津最終簽訂《中日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約定互設使領館,准許彼此商民來往貿易等。六年后,以何如璋公使(副使張斯佳、參贊黃遵憲等)為首的第芏啟駐日使團進駐日本。盡管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后,與英法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天朝帝國」名譽掃地,但這些以學者、文人為主體的使館人員,卻受到日本朝野人士,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熱誠歡迎。他們經常聚集一堂,把泅論詩,交流思想,切磋文藝,呈現出與當時的政治環境迥異的友好氣氛。何如璋的出使游歷記《使東述略》、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等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這些情況。1879年,以《普法戰褶》而揚名海內外的報業人士王韜東渡日本,由長崎長崎經神戶、大阪、橫濱橫濱,抵東京東京,前后游歷四個月時間,並將此次東瀛之行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挾桑游記》一書公開出版。王韜此次訪日,所到之處受到的歡迎可以說是空前的。日本文士均以能讓王韜評詩題簽為榮,爭相設宴以待,或陪其出游。誠如《扶桑游記》序言中所記「壺觴之會,文字之飲,殆無虛日」,「承諸君子之款待周旋,可謂至矣」。

然而,近代歷史的演變,對中國來說異常悲慘。數年后的中法戰爭,腐敗的清政府又讓法國打得「落花流水」。再后來,甲午一戰,泱泱天朝大國竟然敗於「東夷小國」,這一悲慘的現實不得不讓清朝上下為之震驚,使因循守舊的知識階層猛醒。於是,傳統文化上一直是師長之輩的被日本人尊稱為「聖人之國」的國度,一下子把目光轉向了這個西化成功的東鄰之國,將其看作是學習效仿的對象。清政府基於挽救岌岌可危的自身統治的需要,亦只好推出一些以日本為樣板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模仿日本制訂新掌制,設立新學堂,聘請日本教習,獎勵赴日留學考察等項目。甲午戰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就派出了13人的留日學生,由此揭開了近代中國人赴日留學熱潮的序幕。至日俄戰爭時的1905年前后,在日中國留學生人數高達八千人之多。與此同時,官紳及各地人員到日本游歷、考察也蔚然成風,一時間,狹長的島國日本,尤其是彈丸之地的東京東京匯集了眾多來自中國各地的留學生和游歷官紳。其中一些人還寫下了考察日記或游歷記,如:張謇《東游日記》、繆荃孫《日本考察事務游記》、吳汝綸《東游叢錄》、黃慶澄《東游日記》、玉之春《談瀛錄》、黃尊三《日本留學日記》、李筱圃《日本紀游》、王景禧《日游筆記》等,為我們了解明治維新后日本的祉會、經濟、科軟、文化等,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日記或游記通常被稱為「東游日記」,已故日本學者實藤惠秀竭畢生精力收集這些游記,僅其個人收藏的就多達227種,其中晚清的148種,民國時期的79種。戰爭期間,為避免民間的貴重文獻毀於戰火,東京東京都教育局制訂了「戰時特別征收圖書」制度,實藤將包括這227種游汜在內的四千余部個人藏書全部貢獻了出來。這些「東游日記」如今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東京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里。

多年來,我國在「東游日記」的整理出版及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早在八十年代鍾叔河主編的《走向世界》叢書中,就收錄了《早期日本游記五種》。九十年代以后,又有王寶平主編的《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后來改題為《晚清東游日記匯編》)問世,為推動此領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