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討論了中國外交體制和觀念的改革、發展和進步;中篇借鑒的眼光討論了國際關系是如何進步的,世界體系是如何演變的,西方同行是如何捉摸撲朔迷離的大局的;下篇著重研討更大範圍的觀念變革和制度創新問題,旨在為在新時期實現中國外交躍進做思想準備。
王逸舟,1957年生于武漢市。“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作為“知青”在湖北農村勞動兩年。1977年底考入湖北大學(原武漢師範學院)。1982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世界經濟與政治》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匈牙利道路》(1987年)、《波蘭危機》(1988年)、《當代國際政治析論》(1995年)、《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1998年)、《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2004年)。先後去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修、開會或講學。主持和推進了[中國與國際組織關系研究]、[中國與非傳統安全問題]、[全球政治與安全形勢追蹤]、[中國對外關系的轉型]等重大課題。近一時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中國外交的轉型過程以及國際關系理論對此的解釋。
目錄
自序
上篇 中國外交新高地
第一章 30年的進展
第二章 形成中的特色
第三章 拓展新的空間
中篇 全球政治新景觀
第四章 國際關系的進步
第五章 演變的世界秩序
第六章 西方同行的探究
下篇 理論研究新平台
第七章 傳統安全新議程
第八章 非傳統安全認知
第九章 國際法中的啟示
上篇 中國外交新高地
第一章 30年的進展
第二章 形成中的特色
第三章 拓展新的空間
中篇 全球政治新景觀
第四章 國際關系的進步
第五章 演變的世界秩序
第六章 西方同行的探究
下篇 理論研究新平台
第七章 傳統安全新議程
第八章 非傳統安全認知
第九章 國際法中的啟示
序
書寫完了,該向讀者做些交代。靜靜想想,分幾個方面陳述如下。
一
對于中國外交的研究者,2008年是一個值得記錄和思索的時刻。
這一年本來應是中國的喜慶之年、上新台階之年︰始于30年前的改革開放進程,進入了一個豐碩的收獲季節;人們在緬懷它的推動者之豐功偉績的同時,也在思索前行的方向和新的任務,滿懷信心地積蓄更大的能量、取得更大的進步。這一年的北京奧運會,既是國際體育界4年一度的盛會,更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展示自己的進步與善意的良機。中國自近代以來從未經歷過這樣的盛世,中國百姓也從未見過如此的盛會。準備工作已有一段時間了,上上下下都憋足了勁。何況這一年年底,好似錦上添花,還有亞歐首腦會議在北京召開,幾十個國家領導人的到來,將促進中國與國際間的合作,也令中國民眾自豪。
然而,大喜似乎注定有大悲伴隨。原本想象特別吉祥的這一年,卻有格外多的天災人禍。年初那場幾十年罕見的大雪災,偏偏發生在對寒冷缺少物質和心理準備的中國南方,摧枯拉朽般地毀壞大範圍的林木、道路、房屋和輸電線路的同時,也減弱了中國傳統第一大節春節特有的喜慶團圓氣氛。3月中旬“兩會”期間發生在西藏和其他一些省、自治區的少數僧侶和藏民打砸搶燒事件,以其事發之突然,程度之嚴重,讓國人驚愕,讓世界震動;此後一段時間西方主流媒體對此事的歪曲、渲染,尤其是圍繞北京奧運火炬在世界各地傳遞過程出現的各種抗議示威,委實讓中國廣大民眾傷心、憤怒與不解。最不能不提的,是“5‧12”汶川大地震,這是建國以來影響範圍最廣的一場地震災難,是給當代中國人造成史無前例的視覺和心理沖擊的自然災害。在天災人禍之外,這一年的中國還受到全球經濟低迷衰退陰影的籠罩︰從外部環境觀察,一個時期國際油價暴漲,美元匯率持續走低的同時,各國股市大跌,物價飛漲;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並逐漸連累到其他經濟體;中國進出口貿易受到深刻沖擊,中國股市由盛而衰地急劇下跌,中國物價的上漲幅度已是多年罕見。國外能源和原材料的價格攀升導致國內企業和消費者面臨一系列麻煩。如同溫家寶總理指出,2008年的中國經濟面臨著多年來最困難的時刻。眾所周知,他在災區視察時寫下了“多難興邦”的板書。
重溫30年的變革歷程和細辨今日的各種爭論,讓人懂得中國這一代人走過了國外可能須幾代人經歷的變化。每每感受到那些迫切希望辦好奧運會、當好東道主的真摯情感,讓人知道中國有多麼善良而好客的人民;尤其是看到電視上抗震救災的大量報道,災區人所受的苦難和表現出的勇氣、子弟兵的生死救援和政府領導人的民本作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的氣概與效能,還有以往少見的媒體新風、志願者行為和公民良知,不只讓人感動落淚和心靈震撼,更看到了偉大祖國的遠大前景。作為當代中國外交的一名研究者,筆者想討論的是,經過改革開放洗禮,滿懷信心走向新時代的中國人,如何像面對地震、雪災和各種危難時表現的那樣堅韌頑強、互愛互助,朝著文明大國民、風範大國民的方向挺進;如何以新的形象昭示世人並用制度和規範保障這種形象的延續,使最高領導層表現的愛民作風落實到外交工作“以人為本”的實踐中;如何使我們的對外交往(包括理論研究)面對各種危機時仍能鎮定自若、有理有利有節,把中國民間在奧運期間充分表現的自信、善良與好客,轉化為我們對鄰國、對周邊地區、對國際社會更有普遍性的承諾與幫助,減少和化解各式各樣的“中國威脅論”;如何恰如其分地反省前段“西藏動亂”及“火炬風波”折射出來的媒體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教訓,擴展、加強整個抗震救災過程國內外新聞機構表現出來的積極性與重要啟示,讓我們外宣工作更加實在、更加真實、更有說服力;如何讓我們的外交戰略和對外大政方針的制定過程既反映出領導層的智慧和魄力,又能深刻折射成長中的公民社會和日益成熟的公眾意願,讓後者有更大的知情權和參與機會。
還有一點。這次大災之後,很多人欣喜地感受到,我們的年輕一代並非想象的那麼自私,我們的社會還深藏著那麼多可歌可泣的基因與線索,我們的政府領導人和子弟兵有那麼可親可愛可尊可敬的一面。即便在市場化的今天,人性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偉大、更美好,社會比一般的理解更豐富、更有延展性。這也是大悲之後的另一種大喜,是特殊條件下特殊觀察後的特殊發現。由此,也可以聯想到對國際政治和國際社會的認識。其實,國際政治並非只有所謂的“叢林法則”,國際社會也包含許多感人的因素,它們夾雜在博弈、自助、陰謀和戰亂的表象下,關鍵是人們有沒有信心和願望去理解它們,以及怎麼去觀察它們、如何發掘它們、用什麼方式擴展它們。何況在不同的國際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國際政治的特點以及國際社會的形態又有很多不同與變化,分析和解釋這些不同與變化,需要更大的努力。筆者在書里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刻畫國際關系的這一面,也是想呈現與平日多數人印象不太一樣的那些東西,讓讀者對未來、對外部更有信心,懂得中國外交的進步並非“一枝獨秀”,更不是孤立無援。
汶川地震發生時,書稿已近完成。之後的一段時間,寫作斷斷續續。筆者抑制住淚水和情感,盡量用國際問題研究者的分析態度與文字,記下感受到的啟迪,期望祖國大地發生的悲喜,在筆者的作品里能留下些許印痕。
……
一
對于中國外交的研究者,2008年是一個值得記錄和思索的時刻。
這一年本來應是中國的喜慶之年、上新台階之年︰始于30年前的改革開放進程,進入了一個豐碩的收獲季節;人們在緬懷它的推動者之豐功偉績的同時,也在思索前行的方向和新的任務,滿懷信心地積蓄更大的能量、取得更大的進步。這一年的北京奧運會,既是國際體育界4年一度的盛會,更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展示自己的進步與善意的良機。中國自近代以來從未經歷過這樣的盛世,中國百姓也從未見過如此的盛會。準備工作已有一段時間了,上上下下都憋足了勁。何況這一年年底,好似錦上添花,還有亞歐首腦會議在北京召開,幾十個國家領導人的到來,將促進中國與國際間的合作,也令中國民眾自豪。
然而,大喜似乎注定有大悲伴隨。原本想象特別吉祥的這一年,卻有格外多的天災人禍。年初那場幾十年罕見的大雪災,偏偏發生在對寒冷缺少物質和心理準備的中國南方,摧枯拉朽般地毀壞大範圍的林木、道路、房屋和輸電線路的同時,也減弱了中國傳統第一大節春節特有的喜慶團圓氣氛。3月中旬“兩會”期間發生在西藏和其他一些省、自治區的少數僧侶和藏民打砸搶燒事件,以其事發之突然,程度之嚴重,讓國人驚愕,讓世界震動;此後一段時間西方主流媒體對此事的歪曲、渲染,尤其是圍繞北京奧運火炬在世界各地傳遞過程出現的各種抗議示威,委實讓中國廣大民眾傷心、憤怒與不解。最不能不提的,是“5‧12”汶川大地震,這是建國以來影響範圍最廣的一場地震災難,是給當代中國人造成史無前例的視覺和心理沖擊的自然災害。在天災人禍之外,這一年的中國還受到全球經濟低迷衰退陰影的籠罩︰從外部環境觀察,一個時期國際油價暴漲,美元匯率持續走低的同時,各國股市大跌,物價飛漲;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並逐漸連累到其他經濟體;中國進出口貿易受到深刻沖擊,中國股市由盛而衰地急劇下跌,中國物價的上漲幅度已是多年罕見。國外能源和原材料的價格攀升導致國內企業和消費者面臨一系列麻煩。如同溫家寶總理指出,2008年的中國經濟面臨著多年來最困難的時刻。眾所周知,他在災區視察時寫下了“多難興邦”的板書。
重溫30年的變革歷程和細辨今日的各種爭論,讓人懂得中國這一代人走過了國外可能須幾代人經歷的變化。每每感受到那些迫切希望辦好奧運會、當好東道主的真摯情感,讓人知道中國有多麼善良而好客的人民;尤其是看到電視上抗震救災的大量報道,災區人所受的苦難和表現出的勇氣、子弟兵的生死救援和政府領導人的民本作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的氣概與效能,還有以往少見的媒體新風、志願者行為和公民良知,不只讓人感動落淚和心靈震撼,更看到了偉大祖國的遠大前景。作為當代中國外交的一名研究者,筆者想討論的是,經過改革開放洗禮,滿懷信心走向新時代的中國人,如何像面對地震、雪災和各種危難時表現的那樣堅韌頑強、互愛互助,朝著文明大國民、風範大國民的方向挺進;如何以新的形象昭示世人並用制度和規範保障這種形象的延續,使最高領導層表現的愛民作風落實到外交工作“以人為本”的實踐中;如何使我們的對外交往(包括理論研究)面對各種危機時仍能鎮定自若、有理有利有節,把中國民間在奧運期間充分表現的自信、善良與好客,轉化為我們對鄰國、對周邊地區、對國際社會更有普遍性的承諾與幫助,減少和化解各式各樣的“中國威脅論”;如何恰如其分地反省前段“西藏動亂”及“火炬風波”折射出來的媒體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教訓,擴展、加強整個抗震救災過程國內外新聞機構表現出來的積極性與重要啟示,讓我們外宣工作更加實在、更加真實、更有說服力;如何讓我們的外交戰略和對外大政方針的制定過程既反映出領導層的智慧和魄力,又能深刻折射成長中的公民社會和日益成熟的公眾意願,讓後者有更大的知情權和參與機會。
還有一點。這次大災之後,很多人欣喜地感受到,我們的年輕一代並非想象的那麼自私,我們的社會還深藏著那麼多可歌可泣的基因與線索,我們的政府領導人和子弟兵有那麼可親可愛可尊可敬的一面。即便在市場化的今天,人性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偉大、更美好,社會比一般的理解更豐富、更有延展性。這也是大悲之後的另一種大喜,是特殊條件下特殊觀察後的特殊發現。由此,也可以聯想到對國際政治和國際社會的認識。其實,國際政治並非只有所謂的“叢林法則”,國際社會也包含許多感人的因素,它們夾雜在博弈、自助、陰謀和戰亂的表象下,關鍵是人們有沒有信心和願望去理解它們,以及怎麼去觀察它們、如何發掘它們、用什麼方式擴展它們。何況在不同的國際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國際政治的特點以及國際社會的形態又有很多不同與變化,分析和解釋這些不同與變化,需要更大的努力。筆者在書里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刻畫國際關系的這一面,也是想呈現與平日多數人印象不太一樣的那些東西,讓讀者對未來、對外部更有信心,懂得中國外交的進步並非“一枝獨秀”,更不是孤立無援。
汶川地震發生時,書稿已近完成。之後的一段時間,寫作斷斷續續。筆者抑制住淚水和情感,盡量用國際問題研究者的分析態度與文字,記下感受到的啟迪,期望祖國大地發生的悲喜,在筆者的作品里能留下些許印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