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為何會那樣嚴重和漫長?這是一個長期以來一直都困惑著經濟學家們的問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現任主席本•伯南克甚至將解明美國大蕭條稱之為依舊無法觸及的「宏觀經濟學聖杯」。但是1990年至2005年的日本大衰退通過證明在傳統對策明顯失效的同時,一個處於後泡沫期的經濟體將會陷入長期衰退,最終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決定性的線索。
《大衰退:如何在金融風暴中幸存和發展》一書主張每個經濟體都可分為兩個狀態;普通(陽)態(此時的私營企業都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和後泡沫(陰)態(此時的私營企業要麽埋頭於自身債務最小化,要麽陷於補救病態資產債務表的泥沼之中)。盡管傳統經濟學理論可以有效地分析處於陽態時的經濟現象,但是當試圖解釋諸如「流動性陷阱」這類典型陰態現象時則顯得力有不逮。對於陰和陽這兩個狀態之間的辨別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麽一些政策在某些情況下能夠卓有成效,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則截然相反。事實上,這為宏觀經濟學提供了自凱恩斯的時代以來就一直缺失的重要基礎。
這本具有開拓性意義的著作不僅解明了美國大蕭條與日本大衰退的根源,同時也為包括正身陷次債危機之中的美國在內的,那些正在與後泡沫期經濟衰退進行斗爭的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