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

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劉衛英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0471939
  • ISBN13:9787500471936
  • 裝訂:平裝 / 33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考察明清通俗小說中的“寶物崇拜”現象,認為該現象體現了明清時代人們在傳統與外來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把握與想象世界的特殊方式。明清小說寶物描寫既是前代諸多神秘觀念與現實感受、思潮結合的載體,是諸般小說寶物描寫模式“互文本”作用使然;又無疑是明清戰爭中兵器威力的想象,及秘密宗教幻術法寶信仰的文學展示。其與明代心學思潮相呼應,與明清民間宗教跨地區跨階層傳播相呼應,與明代朝野改革武器的呼聲相呼應。

上編“寶物崇拜在明清小說中的表現及其功能”凡五章,首章以《西游記》、《封神演義》、《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進行定量分析,從寶物種類與功能上看,大多用于戰爭,流露了明清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生存焦慮和興奮點所在。從寶物獲取方式,可看出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寶物形態有寶珠、寶瓶、寶鈸、葫蘆、寶袋、寶鏡、寶傘、寶幡、寶帕、繩索、仙草等,施加時往往要念動咒語。寶物有囚敵、斃敵、驅敵、吸魂、現形、隱形、隱藏兵器和軍隊、長生功能等,寶物敘事藝術手法有想象與夸張,構設懸念及補敘交代,類比與示現,鋪敘與渲染,不斷重復的套語等。

第二章概括情節模式有四︰“遇難一獲寶一脫困”模式,展示出英雄獲寶的幸運,磨難構成了寶物出現和獲取運用的機緣。“尋寶一奪寶一成功”模式中,尋寶、奪寶是斗寶的前奏和準備,與英雄的發跡變泰和業績成功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故事類型。“授寶(借寶)一解難一卻敵”模式,揭示出英雄受上天、仙師佑護的重要性。“失寶(盜寶)一誤用一歸位”模式,描寫正派人物寶貝丟失,被不該用者誤用造下罪惡,經一番周折又回歸主人手巾,盜寶者最終被收伏歸位。

第三章明清小說中寶物往往與人物形象品位相契,是小說以神怪斗法塑造人物的一類“相關配備”。寶物是構成英雄人物之所以奇特的條件或成因。女將往往配備神奇寶物,其大多為出人意料的暗器,女將兵器與女性日常生活應用的工具有緊密關系。

第四至五章,明末至清代神魔與歷史演義“題材混類”現象,是小說寶物描寫為核心的神秘化傾向所致。“神授寶物”通常有三種方式,師徒關系“性別同性對應”。“箭垛人物”王禪老祖的異名、居所變化是故事口頭廣泛流傳痕跡。神道授法寶及仙師危難補授寶、寶物功能限度、寶物互制互克制和使用禁ˋ忌、動物精靈及盜寶毀寶等描寫也被關注∩寶物描寫極強的滲透力和擴散力,使“混類”ˋJˋ說成為神怪小說一種變相的流播發展。

下編“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的若干來源與文化意蘊”,第六、七、八、九章分別就寶珠、寶瓶器物、寶鏡、返生草及柳的植物崇拜專章論述,以實證性例證,找出其佛教、道教及民間民俗崇拜淵源。其體現多重的社會文化心理,與小說描寫一脈相承。

第十至十四章對寶物崇拜進行多維審視。人類學審視,可見早期工具崇拜和神物傳說,是小說寶物崇拜的深遠來源。明代外來“奇巧”兵器的刺激,讓寶物崇拜“集體無意識”躍升為對現實挑戰一種本能的應激性反應。民俗學審視,可見明代法令常給神怪文學網開一面,便于生成神怪文學傳播和再創作的民俗土壤。且超現實神秘傳聞增多,與小說中神奇寶物想象互動共生。宗教學審視,可見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上行下效;許多寶物及描寫來自佛教尤其是密宗;民間秘密宗教法術、幻術也與寶物描寫彼此催奮。社會心理學審視,可見群體心理具有強大的暗示感染作用,明代中後期兵書叢集,倡揚軍械更新,思考和談論改進戰爭工具,其于寶物期盼至為相關。文藝美學審視,可見明清小說寶物描寫的模式化,既是古代小說文體的通俗化與史詩化,又促進此進程。寶物構成小說情節發展、人物行為前提,寶物意象韻散相偕的場面渲染,延宕了小說敘事時間,暗示出特定人物心理活動。

小說寶物崇拜研究現實意義在于,寶物崇拜的倫理性強調,有利于堅定善必戰勝惡的信心,增強古往今來人們自強不息的勇氣。寶物崇拜帶有小農經濟的民族特色,希圖以具體實在的寶物來增大自身能力。根本上說,是在器物崇拜和想象中受到迷信器物的局限,在改造和征服世界進程中過于依賴別人(世外仙師)現成“法寶”(先進工具),而缺少發明、制造和改進法寶的自信、追求。同時,寶物崇拜顯示了明清戰爭武器或生存器具改進上,社會體制、國民性與時代需要間的尖銳矛盾,啟發我們不斷改革體制制度,堅持科技興國、教育興國的發展戰略。
 

目錄


內容提要
引言 明清小說寶物崇拜跨學科研究的意義
上編 明清小說中寶物崇拜的表現及其功能
第一章 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的具體表現
第二章 明清小說寶物描寫若干情節模式研究
第三章 寶貝兵器與明清小說人物形象塑造
第四章 寶物崇拜在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中的泛化(上)
第五章 寶物崇拜在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中的泛化(下)
下編 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的若干來源與文化意蘊
第六章 寶珠崇拜的起源、傳播與變異
第七章 古代小說寶瓶器物崇拜及佛道淵源
第八章 寶鏡崇拜的社會文化心理及宗教影響
第九章 植物類寶物崇拜的社會文化心理及宗教影響
第十章 寶物崇拜的人類學審視
第十一章 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的民俗學審視
第十二章 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的宗教學審視
第十三章 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的社會心理學審視
第十四章 寶物崇拜的文藝美學審視
結語 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的現實意義
後記
 

對超自然力的恐懼與向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

對具有超自然力功能的“寶物”的欣羨與想象,是自初民即有的夢;

對這種夢境的講述與書寫,則源于數千年前的神話,其後代不絕書︰

翻閱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一方面感嘆于“東海西海,欣羨‘寶物’之心理攸同”,一方面叉驚異于“歐人亞人,書寫‘寶物’之想象頗異”。

因此,從“寶物崇拜”這一特定的窗口,可以看到很多饒有趣味的景觀,其中既有屬于人類學、心理學、宗教學等方面的風光,也有屬于文學、藝術範圍的景致、氣象E鯀的息壤、宙斯的盾牌、釋迦的缽盂、阿拉丁的燈盞,直至孫悟空的全箍棒、賈寶玉的通靈石,其中可言說者,遠非一端。

正是從這樣的認識出發,劉衛英把她的博士論文確定為對明清小說中寶物描寫的研究時,作為導師,我給予了明確的肯定與支持。

文學中的“寶物”書寫,如果單獨就作品中的描寫文字來看,可能藝術上、思想上都乏善可陳;但如果把這些文字放到文學與文化的交集之處觀察、分析,其內涵與功能就可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呈露。如果就單獨一篇作品的“寶物”書寫來看,此類呈露也許不夠顯豁;但如果把一批相類的作品放到一起,抽繹、比較、分析,那效果就會顯然大為改觀。

明清時代的通俗小說,恰好就是這樣一批擅寫“寶物”的作品︰劉衛英的研究路數,也正確定于文學視角與文化視角的配合與交叉。因此,期許她這篇學位論文有所發明、有所創獲,甚至寫出一篇擺脫俗套別開生面的佳作,都是有充分理由的。

現在,她的數年心血結晶擺到了我們面前。在論文評閱、答辯的過程中,此文的創新價值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肯定。特別是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結合,多學科方法的交叉,還有像明代武器發展和“寶物”想象之間的關聯等具體問題的闡述與論證,專家們都有很好的評價,給了她十分熱情的鼓勵。

不過,這個論題雖然看起來具體而微,但實際上具有非常強的延展能力。如“寶物”與民俗的關系、 “寶物”與宗教的關系、“寶物”與心理(尤其是潛意識)的關系,等等,本書已經作出了可喜的探索,而繼續探索的空間仍然很大。希望這本書只是劉衛英在這個領域中更加深入挖掘的開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