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30年

中國社會學30年
定價:396
NT $ 345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中國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主編,全國各高校、社會科學院著名社會學專家學者共同合作,按學科和研究領域划分為29個專題,由本學科研究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專家學者執筆,詳細記述了1978-2008年中國社會學的發展情況、社會學各分支學科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進展,是全面記錄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學重建至今的一部權威性學術工具書和社會學發展的史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一書在手,不僅可以掌握社會學的整體發展情況,也可以全面把握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部難得的了解中國社會30年變革歷史的權威性著作。


鄭杭生,1936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進修社會學和現代西方哲學。1984年受命創建人大社會學研究所、1987年建立社會學系。1986年和1993年分別作為學術帶頭人建立「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碩士點和博士點,1998年建立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社會學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長(1987.9-1997.5)。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社會學評審組召集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評審組長,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總論 快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與日益成熟的中國社會學
第一編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研究
第二章 中國社會學理論研究
第三章 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
第四章 中國社會學史研究
第五章 中國社會學史研究
第六章 社會學方法研究
第二編 分支社會學
第七章 社區研究
第八章 農村社會學
第九章 城市社會學
第十章 經濟社會學
第十一章 勞動社會學
第十二章 組織社會學
第十三章 法律社會學
第十四章 科學社會學
第十五章 教育社會學
第十六章 社會分層研究
第十七章 發展社會學
第十八章 環境社會學
第十九章 女性、性別社會學
第二十章 性社會學
第二十一章 家庭社會學
第二十二章 老年社會學
第二十三章 民族社會學
第二十四章 社會心理學
第二十五章 社會政策研究
第二十六章 社會工作研究
第三編 社會學的其他二級學科
第二十七章 人口學
第二十八章 人類學
第二十九章 民俗學
後記
 

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既是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通過這場偉大革命,中華民族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潮流,社會主義中國走在了時代前列,我們黨成為時代先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對改革開放作了重要闡述,指導和推動了改革開放。黨的十七大集中論述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經驗,提出了我國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推進了改革開放。總結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着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經驗啟示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

一、我國改革開放有着深厚的國際國內背景,面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困難,面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快速發展的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人着力回答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時代課題

一方面,從國際背景來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快速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遇到嚴重困難和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建立在經濟文化落后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各國,在發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后來由於沒有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體制和機制逐步僵化,導致發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滯,至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面臨嚴重的困難。而在此同時,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抓住新技術革命興起的機遇,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調整自己的體制和政策,緩解社會矛盾,表現出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勢頭。

另一方面,從國內背景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遭遇了極大的挫折。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后,極大地發展了經濟社會等項事業,但也走了彎路,甚至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失誤,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度停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着巨大的國際性挑戰和壓力。

在這樣的國際國內歷史背景下,肩負着復興中華民族和發展社會主義雙重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深刻思考為什麼社會主義在發展的進程中面臨如此巨大的挑戰和困難,而資本主義為什麼在發展進程中又起死回生,表現出新的發展勢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怎樣才能克服困難和挫折,發展起來,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一重大現實問題引出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如何認識當代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引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走改革開放之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抉擇。

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踐者們來說,推進改革開放,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代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這就必須首先回答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又要依次回答「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而上述三個問題最終歸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這事關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長期執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歸結起來,就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問題。這些問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依次提出,而又依次得到回答,並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踐,又不斷地得到新的解決。歷史實踐已經證明,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已經創造性地並將進一步深入地回答這一系列重大歷史性課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問題。鄧小平科學地破解了這個課題,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第二個問題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