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日本階層的居住文化與要求
十種日本住宅的特點與功能
隈研吾解讀日本住宅與日本文化的深度關聯
住宅也有“顏面”,而且是我們想遮掩也遮掩不住的。也有人煞費苦心地想要裝扮起這“顏面”。想遮掩也好,想表現也罷,“顏面”都是住宅所必備的。我們住宅的“顏面”是怎樣的呢?本書正是一本由目前日本人最關心的住宅領域而展開的當代日本文化論。——隈研吾
“單身公寓派”就能憑借“干淨”與“不干淨”的明確劃分過上明亮利落的生活嗎?“清里食宿公寓派”把自己的喜好與氣息布滿居所的每一個角落,這種不懈的努力難道真能帶來幸福嗎?“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談論建築的書,甚至也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日本文化論的書。在書中,作者將其目光集中于“住宅”在這樣一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最為緊密的建築實體的關系,用貌似輕松詼諧的語調揭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尷尬情狀。
《十宅論》與其說是一本建築書,不如說其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論。讀者可以通過透視十種日本人居住的十種住宅,來了解日本既傳統,又帶有“舶來”色彩的文化。並能在各種風格之間,找到自己所欣賞的,喜歡的,不知不覺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點。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縣,1990年創辦隈研吾建築事務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馬頭町�飢葬唻刺C 切朧 凡┤錒蕁 �牆畔鹿 紜 裎蕁 八 玻璃”和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等,並贏得了多項國內國際大獎,包括芬蘭自然木造建築精神獎(2002)、日本建築學會東北憲章設計大獎(2000)和日本建築學會獎(1997)等。
自從2001年在慶應義塾大學科學與技術系任教授以來,隈研吾在各種公共機構講演,同時,隈研吾也致力于寫作,已擁有多部暢銷著作,他不僅僅是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也是日本當代建築理論的杰出講演者和作家。
目錄
分類的前提
Ⅰ單身公寓派
70年代的空間發明
旅店空間模型
旅行和性的暗喻
床•電話•電視機
球拍和滑板
高科技•後現代的“脫臭器”
西武不及丸井
Ⅱ清里食宿公寓派
西式風格的私家住宅
斷片的復制
家族團結的象征
逃往自然
雙重束縛的空間化
Ⅲ 咖啡吧派
排除了共同體的酒吧
為了審視自我而去的酒吧
“咖啡吧”就是舞台裝置
將家庭排除在外的住宅
靠演技來驗證自我
外觀怎樣都好
對椅子的偏愛
北歐不及意大利
過渡期的樣式
Ⅳ哈比達派
嬰兒潮世代的住宅
從零開始
現代主義的普及版
不遮丑的設計
白色乙烯布用于內部裝修
對舶來品的信仰與合理主義的結合
Ⅴ建築師派
被當作“知識之窗”的建築師
利休的“反其道之行”
現代版的茅屋
注重存在感的抽象空間
Ⅵ住宅展示場派
認同“住宅人生化”的折中主義者
殖民風格佔主流
西洋住居文化的寶冢式導入
公私空間的分離
Ⅶ 獨門獨院派
房產信仰的物象化
以看到實物為前提的商品
“靠種類取勝”的銷售戰略
“多種類”的設計與室內設計
住宅與媒介
文學媒介指定的場所
Ⅷ 俱樂部派
門檻高的空間
高級公寓風格的外觀
深藏不露的手法
俱樂部是家庭理想化的復本
迪斯尼樂園的家庭版
Ⅸ 日式酒屋派
跟俱樂部派是卵生兄弟
日式酒屋的和式風格
和風的抽象化
日本現代化的矛盾構造
Ⅹ 歷史屋派——結束
人為什麼憧憬歷史屋派
蓋房子是件難為情的事
現代是看不見“場所”的時代
Ⅰ單身公寓派
70年代的空間發明
旅店空間模型
旅行和性的暗喻
床•電話•電視機
球拍和滑板
高科技•後現代的“脫臭器”
西武不及丸井
Ⅱ清里食宿公寓派
西式風格的私家住宅
斷片的復制
家族團結的象征
逃往自然
雙重束縛的空間化
Ⅲ 咖啡吧派
排除了共同體的酒吧
為了審視自我而去的酒吧
“咖啡吧”就是舞台裝置
將家庭排除在外的住宅
靠演技來驗證自我
外觀怎樣都好
對椅子的偏愛
北歐不及意大利
過渡期的樣式
Ⅳ哈比達派
嬰兒潮世代的住宅
從零開始
現代主義的普及版
不遮丑的設計
白色乙烯布用于內部裝修
對舶來品的信仰與合理主義的結合
Ⅴ建築師派
被當作“知識之窗”的建築師
利休的“反其道之行”
現代版的茅屋
注重存在感的抽象空間
Ⅵ住宅展示場派
認同“住宅人生化”的折中主義者
殖民風格佔主流
西洋住居文化的寶冢式導入
公私空間的分離
Ⅶ 獨門獨院派
房產信仰的物象化
以看到實物為前提的商品
“靠種類取勝”的銷售戰略
“多種類”的設計與室內設計
住宅與媒介
文學媒介指定的場所
Ⅷ 俱樂部派
門檻高的空間
高級公寓風格的外觀
深藏不露的手法
俱樂部是家庭理想化的復本
迪斯尼樂園的家庭版
Ⅸ 日式酒屋派
跟俱樂部派是卵生兄弟
日式酒屋的和式風格
和風的抽象化
日本現代化的矛盾構造
Ⅹ 歷史屋派——結束
人為什麼憧憬歷史屋派
蓋房子是件難為情的事
現代是看不見“場所”的時代
序
當初寫《十宅論》的時候,正處“泡沫經濟”盛行之時。所謂“泡沫經濟”,就是指日本經濟一度遭遇的狂亂狀態。土地、房產價格暴漲,大街上到處都是起重機。那時的我,年僅31歲。還未開設自己的事務所,正在紐約逍遙地當著一名研究員,終日清閑之時,寫了這本書。
當時的我,跟社會還有著一定的距離,自然也就跟“泡沫經濟”有了一定的距離。正是那種距離,才令我寫出了這本書。寫完此書後,我就回到了東京,隨著距離的消失,悠閑的生活也隨之消失了。為了經營好自己的事務所,為了完成自己的建築作品,開始了忙碌的每一天。竭力奔走于“社會”內部的生活也就開始了。
就在這忙碌生活即將開始之時,如果能跟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睜開懵懂的雙眼,用一種稍帶刁難的眼神,用一顆沒有歸屬的自由的心,孤獨地去觀察社會,這將為自己以後的人生帶來莫大的意義。那個時候的我,有機會從一個自由的地方眺望自己的建築,並且從中考慮到自己的未來,靜下心來,悠閑自得地思考應該以怎樣的一個身份、沿用怎樣一種哲學思想來創造出建築作品。雖說是悠閑自得,心情卻絲毫沒有放松下來。因為那時很多朋友已經先我一步,擁有了自己的事務所,開始發表自己的作品。而漫步在紐約大街上觀看著建築,或是躲在圖書館里的我,有著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哪還會悠閑自得,內心可謂是焦躁萬分。
本書與平安初期(8世紀末、9世紀初)的僧人空海最早的著作《三教指歸》有著稍許的相似之處。將渡海來到唐朝學習密教,開創了真言宗的偉大僧人跟自己相比,似乎有點不自量力,但我覺得空海在寫《三教指歸》的過程中,跟我的情況稍有相似之處。空海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是跟社會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在對大學里教授的學問感到失望,中途退學後,不知道自己今後該學什麼,做什麼而開始流浪之時,對三教——儒教、道教、佛教進行冷靜地思考,甚至不乏幽默之感地進行比較,終于明白了佛教才是自己應該潛心研究的領域。而我比較的非三教,而是十種住宅。盡量也是冷靜地、不乏幽默地進行比較。然而,與空海做出的選擇不同,我從這十種住宅中沒有選擇任何一種。當初我的真實想法是,希望能超越這十種類型,探求到別的什麼東西。可惜的是,那個時候什麼也沒探求到,只是保持了一種希望能在這十種之外夢幻般地看到什麼的心情。從不滿足于現狀、抱有夢想這點上來看,跟空海也沒太大的區別吧。之後,他又不滿足于日本的佛教,來到唐朝,專心于密教的研究。
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滿足于現狀始終抱有夢想——我想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這是多麼重要的兩點。特別是在像中國如今這樣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更是不能忘了這兩點。
然而,究竟怎樣做才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呢?我當時就是辭了工作,利用了紐約與東京之間的地理距離,才得以與“社會”保持了距離。同樣,空海也是退學後,利用了日本與中國(唐朝)之間的距離。如今,這本書被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怕是又生出了新的距離吧。這樣的新距離,又能造就什麼樣的新事物呢?——我滿心期待,在此等待。
當時的我,跟社會還有著一定的距離,自然也就跟“泡沫經濟”有了一定的距離。正是那種距離,才令我寫出了這本書。寫完此書後,我就回到了東京,隨著距離的消失,悠閑的生活也隨之消失了。為了經營好自己的事務所,為了完成自己的建築作品,開始了忙碌的每一天。竭力奔走于“社會”內部的生活也就開始了。
就在這忙碌生活即將開始之時,如果能跟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睜開懵懂的雙眼,用一種稍帶刁難的眼神,用一顆沒有歸屬的自由的心,孤獨地去觀察社會,這將為自己以後的人生帶來莫大的意義。那個時候的我,有機會從一個自由的地方眺望自己的建築,並且從中考慮到自己的未來,靜下心來,悠閑自得地思考應該以怎樣的一個身份、沿用怎樣一種哲學思想來創造出建築作品。雖說是悠閑自得,心情卻絲毫沒有放松下來。因為那時很多朋友已經先我一步,擁有了自己的事務所,開始發表自己的作品。而漫步在紐約大街上觀看著建築,或是躲在圖書館里的我,有著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哪還會悠閑自得,內心可謂是焦躁萬分。
本書與平安初期(8世紀末、9世紀初)的僧人空海最早的著作《三教指歸》有著稍許的相似之處。將渡海來到唐朝學習密教,開創了真言宗的偉大僧人跟自己相比,似乎有點不自量力,但我覺得空海在寫《三教指歸》的過程中,跟我的情況稍有相似之處。空海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是跟社會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在對大學里教授的學問感到失望,中途退學後,不知道自己今後該學什麼,做什麼而開始流浪之時,對三教——儒教、道教、佛教進行冷靜地思考,甚至不乏幽默之感地進行比較,終于明白了佛教才是自己應該潛心研究的領域。而我比較的非三教,而是十種住宅。盡量也是冷靜地、不乏幽默地進行比較。然而,與空海做出的選擇不同,我從這十種住宅中沒有選擇任何一種。當初我的真實想法是,希望能超越這十種類型,探求到別的什麼東西。可惜的是,那個時候什麼也沒探求到,只是保持了一種希望能在這十種之外夢幻般地看到什麼的心情。從不滿足于現狀、抱有夢想這點上來看,跟空海也沒太大的區別吧。之後,他又不滿足于日本的佛教,來到唐朝,專心于密教的研究。
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滿足于現狀始終抱有夢想——我想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這是多麼重要的兩點。特別是在像中國如今這樣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更是不能忘了這兩點。
然而,究竟怎樣做才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呢?我當時就是辭了工作,利用了紐約與東京之間的地理距離,才得以與“社會”保持了距離。同樣,空海也是退學後,利用了日本與中國(唐朝)之間的距離。如今,這本書被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怕是又生出了新的距離吧。這樣的新距離,又能造就什麼樣的新事物呢?——我滿心期待,在此等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