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應當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法律規範,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的和諧運行;法學學術,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法學,應當是一門顯學,不只是書齋之學,不應當只闡述理論、提供知識。兩岸四地的中華兒女,應當關注祖國的法制建設的進程,關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法學學術,應當具有獨特的視角,科學的方法,前瞻性的預測,理性的思辨,建設性的批判。對學科而言,提示規律,繁榮發展;對社會而言,創建規範,促進和諧;對個人而言,指引路徑,授以方法;對精神而言,追求理性,啟迪民智。
在開放的年代,學術應當具有世界的眼光。在交流中尋找中國法律和中國法學的最佳功能和價值。
《中國法律評論》想做的,就是一件推進法學中西交流的事情。《中國法律評論》有三個版本形式︰內地簡體字版、台灣繁體字版、英文版,簡體字版先期出版,我們力圖收集當代華語學者的上佳表現,並以中英文版的三種面目展現給世人。一位學者的一篇文章,將以三個版本,就教于海內外學人,猶如三種聲道的同聲傳譯,將“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人時無?”的問題傳播到兩岸四地與七洲。或許今日中國法學學術與實踐尚不夠成熟,但《中國法律評論》仍然要將這尚不成熟的、但終將成長的華人表現,推到世界面前。與此同時,我們也將收入國際學者的上乘表現,這不僅是一種對比,也是一種溝通、鞭策,還是一種“世界工廠”的全球化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