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認同:跨學科的反思

文學與認同:跨學科的反思
定價:258
NT $ 224
  • 作者:周憲/主/編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8-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63411
  • ISBN13:9787101063417
  • 裝訂:308頁 /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文化認同是一個現代問題。所以說是一個現代問題,實際上是強調這樣一種想法,即往往是在傳統向現代轉型,或是相對封閉的本土環境遭遇到全球化或外來文化的壓力的狀況下,文化認同會作為一個問題凸現出來了。

本書上、下篇的兩個視角,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關於文化認同的對話格局。西方學者和理論著眼於西方文化的根基,而本書的理論探討則深蘊了某種本土的文化關懷。這里既存在著某些相似或相近之處,更有許多差異和抵牾。正是在這樣的格局中,形成了不同的視角、問題意識和研究路徑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這也是本書所以采用這樣一個構架的用心所在。
 

目錄

序言
上篇 文化認同:從外部看
導論:誰需要「認同」?
文化的中間地帶
認同的敘事構成:一種關系和網絡的路徑
關於認同的社會心理學
作為認同的文化:人類學家的見解
懷舊和認同
古以色列傳:想象一個民族的誕生
音樂教育與文化認同
全球化與文化認同
民族認同與多元文化論的政治
下篇 文化認同:從內部看
文學與認同
「合法化」論爭與認同焦慮
——以文論「失語症」和新詩「西化」說為個案
廣告語言與文化認同
全球本土化中的認同危機與重建
認同建構的寬容原則和差異邏輯
認同建構中的時間取向
民族認同建構與「歷史記憶」的暖昧性
——看《碧奴》之「重述神話」
香港懷舊電影與文化認同
華裔美國文學的族裔想象和文化認同
流亡與認同
 

在我看來,文化認同是一個現代問題。所以說是一個現代問題,實際上是強調這樣一種想法,即往往是在傳統向現代轉型,或是相對封閉的本土環境遭遇到全球化或外來文化的壓力的狀況下,文化認同會作為一個問題凸現出來了。今天,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情境之中,所以,文化認同的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了。

結集在這里的文章,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上篇,取名為「文化認同:從外部看」,選譯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西方學者關於這一問題的篇什。這些文章又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關於文化認同的理論篇章,作者包括霍爾、巴巴等人的論著。既有從邏輯層面專門討論認同的論述,又有從社會學、人類學和問題史角度切人認同問題的篇章。透過這些論者的多元觀點,我們大致可以瞥見認同問題在西方學術界爭論的趨向。其次是關於文化認同的歷史建構,所選篇什包括了認同與懷舊的關聯的分析,以及以色列人如何通過他們的文學和文本來想象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同時還選譯了一篇討論音樂與文化認同關系的論文。這些文章讀來給人不少啟發,使我們看到文化認同的建構是一個多麼復雜的歷史過程。最后是全球化和多元文化,這是當代社會文化現實的發展語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認同作為一個迫切的問題凸現出來了,因此,書中收入的兩篇文章分別從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角度論述了認同問題。

第二部分是下篇,是南京大學一個小的學術團隊所展開的專題研究。取名為「文化認同:從內部看」,意在強調我們中國學者的本土視角或對本土問題的考量。內容涉及如下四個方面:第一,關於語言文學與文化認同的討論。在分析文學與認同關聯的基礎上,特別對晚近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學理論合法化質疑展開分析,從而揭示了當代中國思想界關於文化認同的焦慮狀態。同時,通過對以大眾媒體為載體的廣告語言的考察,撮要分析了廣告語這種傳播極廣影響深遠的語言形式中所呈現的當代文化認同問題。第二,從本土看全球化與文化認同的互動關系,進而鮮明地提出,今天我們對認同問題的思考,要特別關注認同的差異邏輯和寬容原則。一方面要防止把文化認同虛無化,另一方面又要警惕文化認同建構中的狹隘民族主義偏向。第三,在文化認同與歷史記憶一部分中,聚焦於認同建構的時間取向上,考察了認同建構的不同時間模式問題。接下來的兩篇文章,一篇通過對《碧奴》這一小說文本的解讀,具體地解析小說對認同建構的可能性。另一篇則是討論九七回歸之后,香港電影中所反映出來的非常復雜的文化認I司取向。最后兩篇文章的焦點集中在散居問題上。前一篇討論的是流亡與認同的纏繞關系,這使得文化認同呈現出非常復雜的形態,與后殖民批判錯綜糾結在一起。后一篇專注於華裔美國文學的族裔想象,透過對湯婷婷等人的作品的解讀,討論了其中所包孕的種種文化認同的沖突、危機和變動問題。盡管這已經超越了本土文學的邊界,但是作為華人文學的一個特例,它所包含的復雜的認同問題是值得我們本土學人深省的。

本書上、下篇的兩個視角,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關於文化認同的對話格局。西方學者和理論着眼於西方文化的根基,而我們的理論探討則深蘊了某種本土的文化關懷。這里既存在着某些相似或相近之處,更有許多差異和抵牾。正是在這樣的格局中,形成了不同的視角、問題意識和研究路徑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這也是本書所以采用這樣一個構架的用心所在。

我要感謝提供譯文的各家國外出版社和雜志社,以及幾位作者,正是由於他們的授權才使得本書內外「和而不同」的結構得以實現。同時,我也要感謝閻嘉、王曉路、何成洲、成伯清、周韻等譯者,由於他們出色的翻譯才使得這些文章作為中文文獻面世。最后,我還要感謝我們這個文化認同研究團隊各位老師的全力參與,他們認真撰寫了各自的論文,和我做過多次的討論並反復修改,表現出了令我感動的求真精神和學術韌性。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是南京大學「九八五」工程二期項目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龐大的研究工程,能夠為這個工程獻出我們的一點微薄之力,實在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上篇「文化認同:從外部看」,選譯了一些論述文化認同的國外學者的論文,它們來自不同的著述和雜志,因此原來的英文注釋格式有所不同。考慮到忠實於原文,也考慮到技術上比較難以統一,因此就按原文的格式處理了。還有,考慮到篇幅所限,其中一些文章作了節譯處理。

編者
2007歲末於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