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人》主要從哲學、社會學等角度回顧了人類的社交歷史,剖析並闡述了人的社會行為現象,並論及社交在現代社會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講述了人如何由社交性動物轉變成社會性動物的過程,對西美爾、赫伊津哈和科林伍德等人的社交理論、游戲理論和藝術理論進行了分析和批判。
第二部分則闡述了人類存在的理論,即社交理論。其中,作者圍繞著夸富宴理論、劇場國家論和自我理論等展開論述,提出了一些可能引起廣泛議論的問題,即有關個人主義的成立,對“無記名投票”制度的批判,關于愛國心起源的都市論,等等。
第三部分,也就是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論述了全球化時代社交的可能性,建議我們的世界應當由組織社會向社交社會轉移,即從社會向社交轉移。而使之成為現實,則需要“身體化”,也就是“再文化化”。
目錄
中日文化與社交——為《社交的人》中文版作序
致謝
序章 對社交的渴望
“需要朋友” 為之犧牲生命的“虛禮”
第一章 作為現象的社交
友情的結構 不即不離的人際關系 完整的時間和空間 禮儀規範的即興劇 受抑制的感情
第二章 社交社會學
格奧爾格‧西美爾的社會學以及社交 “社會游戲” 西美爾的功績和爭論點 連續的社交與功利性活動
第三章 社交與現代社會論
後工業時代的勞動和社會運動 非等級構造的運動群體 網絡化與等級組織之間 形成信用和相互認知的群體 禮俗社會論的幻想創造的誠信社會
第四章 社交與游戲
通常將“認真”與“游戲”相對立的觀念 “游戲”處于優勢的文明論
赫伊津哈與西美爾的類似之處 “游戲”與“認真”的共通之處 制作“游戲”的活動——社交
第五章 “藝術”的終結
科林伍德的二項對立——技術與藝術 藝術與技術的成立 對二項對立觀點的質疑 “手藝”與禮儀的衰退
第六章 社交的興衰
夸富宴——從斗爭到社交 現代社交的前史 從“禮節”到“禮儀”由“禮儀”到“文明” 走向理性世界的情緒歸屬——文藝復興 個人主義的搖籃 女主人公的沙龍——世紀的法國 從社交性交談到近代小說
第七章 社交與經濟
機械思想的經濟學 經濟與互酬的情感 作為交流的交易 兩條原理——生產與分配、贈與和交換 兩類道德標準 “doux commerce”的時代 “情婦經濟”時期
第八章 社交和政治
權力和組織的政治 權威和皈依的政治 國家權力與城市權威 禮儀與生活習慣 “劇場化”的統治 對政治組織的多重歸屬 “劇場化”統治的普遍性 政治社交的衰亡 近代國家的感情融合 民主主義與平民主義 全球化所啟示的情況
第九章 社交、文化與文明
有關文化的大眾觀念的錯位 文化的萌芽與個人的誕生 意識的產生——從運動感覺到節奏 自然、文化和文明的分歧——節奏的雙義性 從哭和笑到藝術——文化領域 從藝術到機械性規則——文明領域 文明及其“再文化化”——歷史與傳統 作為綜合實力的文化與文明 社交根源——個人化
第十章 社交與自我
末章 全球化與社交社會
參考文獻
後記
《社交的人》解說 三浦雅士
致謝
序章 對社交的渴望
“需要朋友” 為之犧牲生命的“虛禮”
第一章 作為現象的社交
友情的結構 不即不離的人際關系 完整的時間和空間 禮儀規範的即興劇 受抑制的感情
第二章 社交社會學
格奧爾格‧西美爾的社會學以及社交 “社會游戲” 西美爾的功績和爭論點 連續的社交與功利性活動
第三章 社交與現代社會論
後工業時代的勞動和社會運動 非等級構造的運動群體 網絡化與等級組織之間 形成信用和相互認知的群體 禮俗社會論的幻想創造的誠信社會
第四章 社交與游戲
通常將“認真”與“游戲”相對立的觀念 “游戲”處于優勢的文明論
赫伊津哈與西美爾的類似之處 “游戲”與“認真”的共通之處 制作“游戲”的活動——社交
第五章 “藝術”的終結
科林伍德的二項對立——技術與藝術 藝術與技術的成立 對二項對立觀點的質疑 “手藝”與禮儀的衰退
第六章 社交的興衰
夸富宴——從斗爭到社交 現代社交的前史 從“禮節”到“禮儀”由“禮儀”到“文明” 走向理性世界的情緒歸屬——文藝復興 個人主義的搖籃 女主人公的沙龍——世紀的法國 從社交性交談到近代小說
第七章 社交與經濟
機械思想的經濟學 經濟與互酬的情感 作為交流的交易 兩條原理——生產與分配、贈與和交換 兩類道德標準 “doux commerce”的時代 “情婦經濟”時期
第八章 社交和政治
權力和組織的政治 權威和皈依的政治 國家權力與城市權威 禮儀與生活習慣 “劇場化”的統治 對政治組織的多重歸屬 “劇場化”統治的普遍性 政治社交的衰亡 近代國家的感情融合 民主主義與平民主義 全球化所啟示的情況
第九章 社交、文化與文明
有關文化的大眾觀念的錯位 文化的萌芽與個人的誕生 意識的產生——從運動感覺到節奏 自然、文化和文明的分歧——節奏的雙義性 從哭和笑到藝術——文化領域 從藝術到機械性規則——文明領域 文明及其“再文化化”——歷史與傳統 作為綜合實力的文化與文明 社交根源——個人化
第十章 社交與自我
末章 全球化與社交社會
參考文獻
後記
《社交的人》解說 三浦雅士
序
中國古典作品《列子》里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奇聞軼事,傳誦著文人之間的深厚友誼。
從前,古琴名家伯牙有一個好友,名叫鐘子期,是伯牙演奏音樂的最佳鑒賞家,兩人情投意合。時過不久,鐘子期病逝,伯牙悲嘆失去了藝術知音,就砸碎愛琴,永不彈奏。
這段奇聞軼事,作為“斷琴之交”在日本廣為人知,成為贊美有能之士惺惺相惜的諺語。有能之士為何而生呢?利用自己才能獲得利益,在組織里謀取崇高地位,這並非是有能之士所做的一切。了解自己信任的某個人,獲得此人的尊敬和愛戴,會得到無比喜悅。“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也是日本人學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表達相互理解的教誨之一。
我將不在乎功利或義務的人際關系稱之為“社交”,用以加強並擴大其社交原理,甚至運用到政治領域的,就是中國儒學思想——“禮”。社交里,要求有與之相應的禮儀規範或措辭,而儒學則認為,如果人們充分掌握其規律(修身),不久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概也由于受到中國的這種影響吧,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重視社交的文化。中國古代著名詩人也撰寫了一些頌揚與友人交杯把盞、把酒送友人的詩歌。日本的傳統詩人常常會在社交之席,趁酒酣余興,吟詩作歌c
《萬葉集》薈萃了自7世紀以來的和歌,開卷伊始,即收錄有著名的額田王(妃)與天智天皇酬對吟唱的會話體愛情和歌。額田王已是其他皇族之妻,兩人與群臣一同外出狩獵,在狩獵領地,天皇在他人眼前也毫不避諱地向額田王揮袖示愛。額田王在和歌中表達擔憂︰您那麼大膽的舉止會不會被家臣看見呢?天皇在和歌中答道︰你雖為他人妻,但我因愛你,已無所顧忌。
即便是在當時,天皇與貴人之妻偷情,通常至少要避免公開,而這首和歌卻被收錄在敕撰和歌集里︰據近年來研究專家推測,這並非是兩人現實的戀愛情歌,而是宴席上即興之作,當場吟唱,博得滿座喝彩。
10世紀以後,日本進入了所謂藤原時代後期,貴族吟詩作歌越發興盛。其中,許多是在宮內儀式上吟唱,名稱歌會。那時,經常舉行一些由天皇主持的特別聚會,歌人即席吟詩作歌,相互評論。貴族們往往要分成對抗的兩組,根據包括天皇在內的評審者評分,以定團隊勝負。
順便提及,日本這種宮內儀式雖已改變形式,但在21世紀的今日依然舉辦。每年,新年伊始,宮廷即舉辦“首屆和歌會”儀式,吟詠的不僅有天皇、皇後、皇族的和歌,還有從普通民眾中廣泛征
……
從前,古琴名家伯牙有一個好友,名叫鐘子期,是伯牙演奏音樂的最佳鑒賞家,兩人情投意合。時過不久,鐘子期病逝,伯牙悲嘆失去了藝術知音,就砸碎愛琴,永不彈奏。
這段奇聞軼事,作為“斷琴之交”在日本廣為人知,成為贊美有能之士惺惺相惜的諺語。有能之士為何而生呢?利用自己才能獲得利益,在組織里謀取崇高地位,這並非是有能之士所做的一切。了解自己信任的某個人,獲得此人的尊敬和愛戴,會得到無比喜悅。“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也是日本人學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表達相互理解的教誨之一。
我將不在乎功利或義務的人際關系稱之為“社交”,用以加強並擴大其社交原理,甚至運用到政治領域的,就是中國儒學思想——“禮”。社交里,要求有與之相應的禮儀規範或措辭,而儒學則認為,如果人們充分掌握其規律(修身),不久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概也由于受到中國的這種影響吧,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重視社交的文化。中國古代著名詩人也撰寫了一些頌揚與友人交杯把盞、把酒送友人的詩歌。日本的傳統詩人常常會在社交之席,趁酒酣余興,吟詩作歌c
《萬葉集》薈萃了自7世紀以來的和歌,開卷伊始,即收錄有著名的額田王(妃)與天智天皇酬對吟唱的會話體愛情和歌。額田王已是其他皇族之妻,兩人與群臣一同外出狩獵,在狩獵領地,天皇在他人眼前也毫不避諱地向額田王揮袖示愛。額田王在和歌中表達擔憂︰您那麼大膽的舉止會不會被家臣看見呢?天皇在和歌中答道︰你雖為他人妻,但我因愛你,已無所顧忌。
即便是在當時,天皇與貴人之妻偷情,通常至少要避免公開,而這首和歌卻被收錄在敕撰和歌集里︰據近年來研究專家推測,這並非是兩人現實的戀愛情歌,而是宴席上即興之作,當場吟唱,博得滿座喝彩。
10世紀以後,日本進入了所謂藤原時代後期,貴族吟詩作歌越發興盛。其中,許多是在宮內儀式上吟唱,名稱歌會。那時,經常舉行一些由天皇主持的特別聚會,歌人即席吟詩作歌,相互評論。貴族們往往要分成對抗的兩組,根據包括天皇在內的評審者評分,以定團隊勝負。
順便提及,日本這種宮內儀式雖已改變形式,但在21世紀的今日依然舉辦。每年,新年伊始,宮廷即舉辦“首屆和歌會”儀式,吟詠的不僅有天皇、皇後、皇族的和歌,還有從普通民眾中廣泛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