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因明學(邏輯學)是古典邏輯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他有希臘邏輯學(亞里士多德)、中國邏輯學(墨子名學)等。
本書論述印度古典邏輯學的基本要義,其篇幅短小,論述則精當,把印度邏輯哲學方面的思想收集無余。其主要內容包括︰1、知識;2、知識的來源;3、感覺量;4、推理量;5、聖教量;7,因果;8,確定因果關系的方法;9、真確原因的要件;10、非正確知識;11、謬誤推理;12、觀點說與或然說。
阿特里雅(B.L. Atreya),班拿勒斯印度大學教授,專注于吠檀多哲學和印度邏輯學研究,出版有The Yogavasistha and its Philosophy等。
目錄
第一章 知識
第一節 菩提(Buddhi)的意義
第二節 知識的種類
第三節 經驗
第四節 知識正確性之覺得
第五節 由記憶而得的兩種知識
第六節 正確經驗之分類
第二章 知識的來源
第一節 知量的意義
第二節 知量的數目
第三節 知量的性質
第三章 感覺量
第一節 感覺量的意義
第二節 感覺所啟示的是什麼
第三節 二種感覺知識
第四節 感覺知識之另一分類
第五節 六種接觸
第四章 推理量
第一節 推理量的意義
第二節 為己推理的步驟
第三節 為他推理的五分段
第四節 推理量與三段論法
第五節 三種推理
第六節 推理知識
第五章 比喻量
第一節 比喻量的定義
第二節 比喻量的實例
第三節 彌曼饈對比喻量的觀點
第四節 比喻量為一獨立的知量
第五節 比喻量與類推法不同
第六章 聖教量
第一節 聖教的定義
第二節 或謂聖教非知量
第三節 或以《吠陀》單獨為聖教
第四節 尼耶也派所謂的聖教
第五節 字句辭效
第六節 辭的意指
第七節 辭句可知的條件
第八節 聖教知
第七章 因果
第一節 原因的定義
第二節 原因之不可少性
第三節 可少性之五例
第四節 探求原因的方法
第五節 結果及關于結果之三論
第六節 三種原因
第七節 對此分類的評論
第八節 特有因
第九節 獲得知識的原因
第八章 確定因果關系的方法
第一節 確定因果關系的諸法
第二節 同隱同現法
第三節 同現法
第四節 同隱法
第五節 周延與不周延
第六節 條件
第七節 同現例與同隱例
第九章 真確原因的要件
第十章 非正確知識
第一節 非正確知識
第二節 非正確知識的種類
第三節 對虛幻學說的各種觀點
第十一章 誤謬推理
第一節 Hetvabhasa的意義及誤謬推理之種類
第二節 差異推理
第三節 自相矛盾推理
第四節 平衡推理
第五節 不正確推理
第六節 背理推理
第七節 其他誤謬
第八節 其他誤謬之化為推理誤謬
第十二章 觀點說與或然說
第一節 知識之相對性
第二節 觀點的學說
第三節 或然學說(Syadvada)
第一節 菩提(Buddhi)的意義
第二節 知識的種類
第三節 經驗
第四節 知識正確性之覺得
第五節 由記憶而得的兩種知識
第六節 正確經驗之分類
第二章 知識的來源
第一節 知量的意義
第二節 知量的數目
第三節 知量的性質
第三章 感覺量
第一節 感覺量的意義
第二節 感覺所啟示的是什麼
第三節 二種感覺知識
第四節 感覺知識之另一分類
第五節 六種接觸
第四章 推理量
第一節 推理量的意義
第二節 為己推理的步驟
第三節 為他推理的五分段
第四節 推理量與三段論法
第五節 三種推理
第六節 推理知識
第五章 比喻量
第一節 比喻量的定義
第二節 比喻量的實例
第三節 彌曼饈對比喻量的觀點
第四節 比喻量為一獨立的知量
第五節 比喻量與類推法不同
第六章 聖教量
第一節 聖教的定義
第二節 或謂聖教非知量
第三節 或以《吠陀》單獨為聖教
第四節 尼耶也派所謂的聖教
第五節 字句辭效
第六節 辭的意指
第七節 辭句可知的條件
第八節 聖教知
第七章 因果
第一節 原因的定義
第二節 原因之不可少性
第三節 可少性之五例
第四節 探求原因的方法
第五節 結果及關于結果之三論
第六節 三種原因
第七節 對此分類的評論
第八節 特有因
第九節 獲得知識的原因
第八章 確定因果關系的方法
第一節 確定因果關系的諸法
第二節 同隱同現法
第三節 同現法
第四節 同隱法
第五節 周延與不周延
第六節 條件
第七節 同現例與同隱例
第九章 真確原因的要件
第十章 非正確知識
第一節 非正確知識
第二節 非正確知識的種類
第三節 對虛幻學說的各種觀點
第十一章 誤謬推理
第一節 Hetvabhasa的意義及誤謬推理之種類
第二節 差異推理
第三節 自相矛盾推理
第四節 平衡推理
第五節 不正確推理
第六節 背理推理
第七節 其他誤謬
第八節 其他誤謬之化為推理誤謬
第十二章 觀點說與或然說
第一節 知識之相對性
第二節 觀點的學說
第三節 或然學說(Syadvada)
序
印度是文明古國,學術的先進者;在我國至聖孔子降生之前,印度的學術思想已很高明了。從來,各國人士對于印度學術思想較有研究的,要算是我中國人。我國歷朝佛學大家,不但把佛家書籍翻譯殆盡,即其他各派的哲學書本也有譯成漢文的。可是那許多譯本,文義是很難懂的;近代的人們,除了幾位專家以外,大家都不甚懂得其意義的,至于普通人亦並不欲索解其意義,只不過把它們當作經咒念誦罷了。這于文化上究有多少補益呢?
近幾世紀以來,東西洋人都競爭著去研究印度哲學。現在英法德日各國文字關于印度哲學的書本,已都出得很多了。至于我國呢,除了當咒誦的經典外,簡直還沒有很好的書本。大家所知道的似乎只有梁漱溟先生著的一本《印度哲學概論》,及最近出版的一本《印度哲學宗教史》二書而已。堂堂的中華,這二本書豈足夠了嗎?我們願落人後嗎?
楊國賓君于民國二十二年前往印度研究哲學,最近由印度回國。據他說,最近可出一本《印度邏輯學綱要》,一部《印度倫理學》,把印度哲學作橫的敘述;還可出一本《印度哲學史大綱》,以作縱的敘述。果能如其所言,則于中國的學術界自然不無貢獻。
現在他把譯好的《印度邏輯學綱要》拿來給我校讀,我有機會把它先看了一遍,覺得這書雖小,包括材料尚多;其文字雖不華贍,卻用現代的語言翻譯出來,也還暢達可讀。我希望這書出版後,能為研究印度哲學者一助。我更希望楊君努力早把其他各書陸續完成。
近幾世紀以來,東西洋人都競爭著去研究印度哲學。現在英法德日各國文字關于印度哲學的書本,已都出得很多了。至于我國呢,除了當咒誦的經典外,簡直還沒有很好的書本。大家所知道的似乎只有梁漱溟先生著的一本《印度哲學概論》,及最近出版的一本《印度哲學宗教史》二書而已。堂堂的中華,這二本書豈足夠了嗎?我們願落人後嗎?
楊國賓君于民國二十二年前往印度研究哲學,最近由印度回國。據他說,最近可出一本《印度邏輯學綱要》,一部《印度倫理學》,把印度哲學作橫的敘述;還可出一本《印度哲學史大綱》,以作縱的敘述。果能如其所言,則于中國的學術界自然不無貢獻。
現在他把譯好的《印度邏輯學綱要》拿來給我校讀,我有機會把它先看了一遍,覺得這書雖小,包括材料尚多;其文字雖不華贍,卻用現代的語言翻譯出來,也還暢達可讀。我希望這書出版後,能為研究印度哲學者一助。我更希望楊君努力早把其他各書陸續完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