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研究

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研究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曾海鷹
  •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60284X
  • ISBN13:9787509602843
  • 裝訂:202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作者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與區域差距的現實出發,結合我國開放政策的歷程,闡明了我國改革初期,開放在地域上的非均衡發展和以對外經濟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戰略是造成我國東西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的研究具有獨特的視角,所提出的分析思路和建議對於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曾海鷹,1967年出生,四川樂山人。199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2001年在復旦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並於2007年在四川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先后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持國家和省部級課題6項。現為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目錄

第一章 相關范疇界定、理論綜述及理論分析框架的提出
 第一節 基本范疇界定: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
一、欠發達地區
二、開放型經濟
三、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
四、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
 第二節 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的相關理論綜述
一、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述評
二、研究我國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的相關文獻綜述
 第三節 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的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一、理論緣起——區域經濟系統分析
二、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分析
三、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分析的理論推演
四、「要素收益——外部性——制度」框架的提出
第二章 我國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的定量分析
 第一節 我國欠發達地區的定量分析及特征研究
一、我國欠發達地區的定量分析
二、我國欠發達地區的總體特征研究
 第二節 我國開放型經濟的一般特征研究及開放度測定
一、我國開放型經濟的一般特征
二、我國區域開放度的測定
 第三節 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分析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欠發達地區開放程度的差異性分析
  二、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指標體系構建
第三章 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要素收益增加
 第一節 開放經濟——要素流動——收益增加動因分析
一、開放經濟——要素流動——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
二、要素流動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機制分析
三、要素收益促進區域增長在區域賬戶的體現
四、要素流動促進欠發達地區增長的可能性
 第二節 要素收益差異與地區經濟增長差異對比
一、勞動力要素收益差距
二、資本要素收益差距
三、地方政府財力差距
四、對比分析
 第三節 欠發達地區要素收益增加的推力和路徑
一、我國要素流動擴大地區差距的原因分析
二、欠發達地區要素收益增加的可能路徑
三、欠發達地區發展的經濟主體推力——「四力模型」
第四章 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外部性突破
 第一節 外部性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機理及評價指標體系
一、區域經濟發展外部性的內涵
二、外部性拉動區域經濟增長機理
三、區域經濟發展外部性指標評價體系
 第二節 開放型經濟的外部性差異分析
一、兩種指標體系測算結果的對比分析
二、欠發達與發達地區外部性對比分析
 第三節 開放經濟條件下外部性突破分析
一、欠發達地區外部性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外部性突破的重要領域
三、政府干預和市場運行結合
  ……
第五章 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制動力:制度創新
第六章 西南六省區市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的實證分析
參考文獻
 

中國改革開放已走過了30年的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早在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明確提出要「發展開放型經濟」。近年來,強調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要更加協調,使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非常不均衡,欠發達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有些區域仍具有較強的欠發達和欠開發的特性。從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來看。國內還沒有建成統一開放的大市場,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發育明顯滯后,市場行業分割導致的壟斷依然存在,市場區域分割導致地方保護主義,要素市場尚不完善,阻礙了欠發達地區資源優勢的發揮和一體化市場的建立,也不利於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國內資源的整體優勢遠未得到充分的發揮,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動力不足。欠發達地區的開放型經濟滯后造成其發展動力不足。把開放型經濟作為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動力,完善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發育和市場機制運行,減少以至最終取消對商品、資本、人員要素向欠發達地區流動的各種人為障礙,真正實現要素內外雙向流動,有利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完善欠發達地區的市場機制作為突破口,實行全面的對外開放,建立真正的實現金國資源優化組合的經濟制度,促進經濟的整體和諧發展,對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曾海鷹同志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完成的專著《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動力研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開放型經濟的發展與縮小區域差距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曾海鷹同志通過博士期間的系統學習,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區域經濟學方面的理論基礎,在攻博期間參與了多項課題,也為其研究積累了調研基礎。刻苦的學習加上深入的研究,使得本書所提出的理論體系和對策建議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與區域差距的現實出發,結合我國開放政策的歷程,闡明了我國改革初期,開放在地域上的非均衡發展和以對外經濟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戰略是造成我國東西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把要素流動和集聚經濟效應結合起來考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從區域經濟學系統分析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要素流動並產生集聚外部效應的機理,進而提出「要素收益——外部性——制度」的欠發達地區發展動力理論分析框架,對我國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進行了定量分析和特征研究。論文提出了「區域開放度」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沿着這一框架和思路,作者分析了要素收益、外部性和制度促進我國欠發達地區開發的原理和途徑,最后以我國西南六省區市的開發型經濟發展動力作為實證分析對象,驗證了本書提出的分析框架和學術觀點。

作者對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細致深入的分析,既新穎,又具體。盡管其中有些觀點尚有待進一步推敲,更有待於實踐的檢驗,但總體而言,對欠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的研究具有獨特的視角,所提出的分析思路和建議對於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是一個永恆的課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生涯中不斷出新,為欠發達地區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