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開放戰略的升級

探索開放戰略的升級
定價:384
NT $ 334
  • 作者:張幼文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452358
  • ISBN13:9787807452355
  • 裝訂:495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國家在發展,在開放中發展,關於開放的研究也要發展,並且責無旁貸地要走在發展的前面。伴隨著30年對外開放而發展起來的中國世界經濟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認識學科發展的歷史使命決定著學科的發展命運,以「智庫」定位的研究機構尤其需要這一意識。

本書集中反映了我院重點學科、特色學科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功力扎實的理論分析,也有思想敏銳的真知灼見;有基礎雄厚的體系構建,也有匠心獨具的新穎見解;有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也有對現實問題的追蹤。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中國
第一章 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與中國的開放道路
第一節 深刻把握歷史機遇和發展新特點的戰略轉型
第二節 新階段對外開放的新主題
第三節 經濟開放政策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戰略
第二章 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變化與走向
第一節 開放30年來中國國際分工地位變化的歷史軌跡
第二節 國際分工新趨勢及其對中國的挑戰
第三節 進一步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的戰略思路和政策取向
第三章 開放條件下的技術進步:路徑、模式與戰略思考
第一節 歷史回顧:伴隨對外開放的技術進步
第二節 對外開放新階段下推動創新進程面臨的挑戰
第三節 開放條件下自主創新的路徑思考
第四章 從政策性開放到制度性開放的歷史進程
第一節 中國開放經濟體制演變的歷史進程——從政策性開放到制度性開放
第二節 中國開放經濟體制的成就與問題
第三節 現階段開放經濟體制建設特點、新時期戰略目標及應對
第五章 開放型經濟強國的成長軌跡:1978—2008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機遇與中國的對外開放
第二節 中國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水平與國家實力
第四節 建設開放型經濟強國
第二篇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歷史軌跡與戰略轉型
第六章 中國外貿戰略的發展與調整方向
第一節 中國出口激勵型外貿戰略
第二節 中國出口激勵型外貿戰略支撐條件變化
第三節 構建開放型平衡發展的中國外貿新戰略
第七章 加工貿易的發展及中國的戰略選擇
第一節 世界加工貿易的演變
第二節 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及其階段性特征
第三節 加工貿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第四節 中國加工貿易的深層次問題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階段的加工貿易發展戰略——「基於高級要素的加
工貿易發展戰略」及其實施
第八章 中國貿易政策的變化及其對貿易流量的影響
第一節 貿易政策變化
第二節 局部均衡理論分析
第三節 一般均衡實證分析
第九章 對華反傾銷30年與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第一節 對華反傾銷30年的回顧
第二節 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第三節 出口大國的國際貿易環境分析
第四節 未來的展望與對策
第十章 標准化、技術標准戰略與中國的對外經濟
第一節 標准化在中國開放經濟中的作用
第二節 中國技術標准戰略與全球市場份額競爭
第三節 中國參與國際技術標准制定組織
第四節 產品安全和最低質量標准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制約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篇 中國金融體系在開放中的發展歷程與未來走向
第十一章 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與戰略取向
第一節 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階段回顧與評估
第二節 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展望與戰略取向
第十二章 中國對外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第一節 中國對外金融開放環境的巨變
第二節 債權大國的資本項目開放策略
第三節 資本項目開放政策的調整
第四節 對外開放的新課題:人民幣國際化
第十三章 人民幣匯率制度演變的歷史解讀(1981—2008)
第一節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變路徑
第二節 人民幣匯率制度演變的歷時性解釋——基於政府主導的分析框架
第三節 人民幣匯率制度選擇——Pr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
第十四章 中國國際收支結構演變的長期趨勢
第一節 中國國際收支結構演變的階段性特征
第二節 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直接和深層原因
第十五章 中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戰略道路與發展階段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與當代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和發展的新趨勢
第二節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戰略作用與中國的金融崛起
第三節 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道路和三個發展階段
第四節 結論性評論
第四篇 跨國公司投資戰略與中國的外資政策
第十六章 跨國公司在華戰略演變與中國外資政策調整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在華戰略演變的國際背景
第二節 改革與開放雙輪驅動:跨國公司在華戰略演變的政策誘因
第三節 從政策競爭到制度優化:實施中國與跨國公司的互利共贏
第十七章 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
第一節 自主創新:開放中發展的核心主題
第二節 依賴跨國公司實現技術進步的非現實性
第三節 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
第十八章 FDI在華投資區位結構動態演變及趨勢
第一節 開放30年FDI在華投資區位變動
第二節 影響FDI在華區位選擇與變動的因素
第三節 FDI在華投資區位變動趨勢和對策
第十九章 跨國公司並購與中國戰略產業的發展
第一節 跨國公司在中國並購的歷程
第二節 跨國公司並購中國戰略產業的現狀與影響
第三節 跨國並購背景下中國戰略產業的發展戰略
第二十章 中國的「走出去」戰略與企業的跨國經營
第一節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進程與成果
第二節 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問題與舉措
第三節 加快推進「走出去」戰略的重大意義
第五篇 中國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
第二十一章 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選擇
第一節 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進程
第二節 中國經濟崛起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
第三節 中國推動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選擇
第二十二章 中日雙邊區域經濟合作的未來發展研究
第一節 中目雙邊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和深化,是形勢的必然
第二節 中日雙邊區域經濟合作的意義
第三節 對區域經濟合作認識的異同
第四節 合作策略研究
第五節 對中日雙邊區域經濟合作今後發展的判斷和設想
第二十三章 中國一東盟雙邊FTA的發展進程及面臨的問題
第一節 中國與東盟雙邊FTA的發展進程與現狀
第二節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面臨的若干問題
第三節 推進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舉措
第二十四章 雙邊與多邊FTA對推進中國一東盟經濟合作的影響
第一節 雙邊/多邊FTA的蓬勃發展
第二節 中國FTA戰略的形成與中國一東盟FTA的構建
第三節 雙邊/多邊FTA對中國一東盟FTA深化與拓展的影響
第六篇 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及其國際體系效應
第二十五章 中國的對外開放與國際影響力:一種互動相關性分析
第一節 對外開放:中國從世界市場和國際體系的挑戰者走向參與者
第二節 對外開放與中國提升國際影響力的路徑創新
第三節 對外開放與國際影響力的互動邏輯:同質性和異質性
第二十六章 全球化與增長的穩定性: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第一節 增長的穩定性: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問題
第二節 全球化進程中的潛在社會沖突:影響增長穩定性的一個渠道
第三節 理論命題與中國現實:正確性檢驗
第四節 完善沖突管理機制:對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啟示
第二十七章 國際大都市建設與國家綜合競爭力
第一節 國際視野下大都市戰略價值的再認識與國際大都市發展定位的新高度
第二節 中國的大都市發展與國家綜合競爭力提升
第三節 呼應國家偉大復興的國際大都市新定位:塑造中國的世界城市
第二十八章 中國城市群的崛起與特征分析
第一節 中國城市群的崛起歷程
第二節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城市群發展的主要特點
第三節 中國城市群的發展趨勢
第四節 中國城市群競爭力提升的路徑
參考文獻
 

2008年,中國以毋庸置疑的發展成就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同一年,上海社會科學院以中外學術界公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形象迎來了建院50周年紀念。

作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下的一個所,世界經濟研究所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國家改革開放的探索息息相關。今天,當國家站到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時候,世界經濟所的研究工作也同樣需要站上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30年來,圍繞着改革開放,中國的世界經濟研究吸收了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糾正了對比較優勢論的錯誤偏見,探索了從封閉到開放的現實道路,設計了激勵外資外貿的發展政策,揭示了參與全球化的機遇挑戰,堅定了國人建設經濟強國的理想信念,在中國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然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世界經濟研究同其他許多學科一樣,都面對着一系列新課題的挑戰。

從學科發展的歷史使命上講,探索開放戰略的升級是世界經濟學科在新時事的核心任務。

30年前,中國作出了一個歷史性的選擇——對外開放。開放是相對於封閉而言的。對外開放既是國家戰略,也體現了過去30年政策選擇的主題——如何使一個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30年后的今天,毫無疑問的是中國已經完成了這一轉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經濟中的一員,而且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成員。這一變化決定了,今天我們所談的對外開放,已經不再是如何完成這一轉變,而是如何成為全球化經濟中更出色的一員。在一個更高更新的意義上參與全球化經濟,在全球化經濟中爭取更高更新的地位,才是今天對外開放探索的前沿問題。在完成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轉型以后,開放戰略的主題是建設一個開放型經濟體系,而不再是激勵型開放政策的總成,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當前要實現的是從政策型開放到制度型開放的轉變。

擴大出口也許是對外開放在最初時期的第一大主題。30年后的今天,中國面臨的新問題是過快的出口增長和過大的貿易順差。毫無疑問,中國實現了出口增長及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目標。然而,由於中國的出口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實現的,引進外資、加工貿易構成了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和基礎。因此,國家的真實發展成就並非如同出口增長一樣巨大,出口規模和順差數量並非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真實體現。只有當一個國家能夠靠自己的資金、技術、品牌、人才和銷售網絡實現自己出口發展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這個國家真正具有了競爭力。從根本上改變依靠廉價勞動力、土地與自然資源,甚至是環境破壞的代價實現出口增長和順差的狀態,是中國新階段外貿發展的中心任務。

正如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結果一樣,金融體系的發展是生產制造發展的結果,也是它的客觀要求。開放使中國成長為—個制造大國,但至今仍然只能說是金融弱國。建設一個健全、完善而有競爭力的金融體系,是中國經濟真正實現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發展利益的根本要求。否則的話中國將始終處於靠辛苦勞動掙錢,財富在金融中流失的狀態之中。完善自己的匯率制度,建成一個完整的開放型金融體系,形成包括自己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內的金融競爭力,是中國金融在開放中實現發展新階段的主題。

開放使大批跨國公司進入了中國,使中國形成了一個國際化的產業體系。外資在中國30年發展中的貢獻是不容懷疑的,但是引進外資本身並非是開放的目的,經濟的發展才是開放的本質要求。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一大特點,體現了中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機遇,一個開放型的產業體系是中國深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體現。然而同樣需要認識的是,當中國被納人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經營網絡中的時候,我們必須高度關注自己在這個網絡中所處的位置,是低端還是高端,主導還是被主導,得到的與付出的,擁有的和失去的。過去從低端起步引進跨國公司是切實可行的戰略選擇,而今天從低端走向高端則是現實可求的戰略道路。在開放中實現自主創新,從開放的現行格局上建立起與跨國公司合作共贏的新格局,是新階段上引進外資的主題。

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浪潮將絕大部分國家納入了全球多邊經濟貿易體系。世紀之交,區域經濟合作和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進形式。認清這一形式的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區域與雙邊合作,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成為中國開放戰略的新選擇。

現代工業發展使國家的經濟實力集中到了城市,現代服務此的發展更推進了這合國力的競爭是經濟發展的競爭,從空間概念上講,也是各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和城市群之間的競爭。中國在開放中建設起來的沿海城市群是當今國家競爭力的縮影,也是開放接受沿和國際競爭的主體。這也就意味着,開放型國際大都市的建設是國家整個開放戰略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在發展,在開放中發展,關於開放的研究也要發展,並且責無旁貸地要走在發展的前面。伴隨着30年對外開放而發展起來的中國世界經濟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認識學科發展的歷史使命決定着學科的發展命運,以「智庫」定位的研究機構尤其需要這一意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