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劇藝術舞台演出史綱

中國話劇藝術舞台演出史綱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張殷 @編/著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7060663
  • ISBN13:9787307060661
  • 裝訂:435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於研究「中國戲劇史」的專著,書中具體包括了:上海時事京戲與時裝新戲、中國早期話劇正式登場、上海通鑒學校及春陽社、現代話劇觀念在實踐中確立、張彭春及其導演藝術、20世紀20年代的作家作品、劇場藝術等內容。

這部教材《中國話劇藝術舞台演出史綱》倒正是讓人期盼一讀的書。

其一,凡是寫「演出史」的人大都把戲劇演出當成戲劇的完整成果,而寫「戲劇文學史」的作者常常有意無意地把完整的腳本當成了戲劇的完整成果,這種看法當然不那麽准確。

其二,本書確實涉及了話劇演出內部諸多門類,甚至包括了對話劇教育的闡述,話劇理論概貌的介紹,知識的信息量比較大,當然給學生閱讀就更好。

其三,編排體例十分有趣多彩。每章後面附有「閱讀參考」,在這里可以看到許多我們平常看不到的劇本和論文片段,還附有思考題,就是我們這些老戲劇工作者,在其中也能學到東西。

看了這本書,感到滿足,當然也會感到一些不滿足。因為寫這樣一本教材是太難了,它不但幾乎接觸到了戲劇百科全書中所有的問題,而且對作者本身的素養要求也太高。好在這一類書籍一般都是邊出版,邊修訂,出了幾版之後,恐怕才能完全與完整。希望本書的這個過程能盡量短些,以滿足讀者的需要,相信作者定能做到這一點。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中國話劇胚胎和土壤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上海時事京戲與時裝新戲
第三節 西方演劇影響
第四節 文人號召
閱讀參考
思考題
第二章 中國早期話劇正式登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東京春柳社
第三節 上海通鑒學校及春陽社
第四節 北京新劇
第五節 上海新劇團體及演出
第六節 劇場建設
第七節 代表人物夏氏兄弟
閱讀參考
思考題
第三章 現代話劇觀念在實踐中確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演劇觀念論戰
第三節 愛美劇實踐得失
第四節 國劇運動主張
第五節 教育教學
第六節 張彭春及其導演藝術
第七節 表演藝術
第八節 舞台美術的發展
第九節 20世紀20年代的作家作品
第十節 劇場藝術
閱讀參考
思考題
第四章 中國話劇舞台演出藝術的現代化曲折進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左翼話劇運動演劇組織
第三節 中國旅行劇團
第四節 國防戲劇
第五節 理論系統化
第六節 創辦國立戲劇學校
第七節 舞台藝術
第八節 劇場建設與管理
閱讀參考
思考題
第五章 演劇演出藝術漸趨成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洪深舞台藝術呈現
第三節 熊佛西定縣農民舞台實踐
第四節 歐陽予倩早期劇作及其導演經驗
第五節 曹禺及其表演藝術和劇本創作
第六節 李健吾及其劇本創作
閱讀參考

思考題
第六章 抗戰前後的軍隊演劇活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紅軍時期演劇活動
第三節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話劇活動
閱讀參考
思考題
第七章 抗日戰爭時期日偽占領區的演劇活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上海抗戰爆發時期演劇活動
第三節 演劇隊
第四節 上海孤島時期演劇運動
第五節 上海淪陷後的苦干劇團
第六節 北平淪陷後的北京劇社
第七節 劇本審查
閱讀參考
思考題
第八章 抗日戰爭時期國統區演劇活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武漢演劇活動
第三節 重慶演劇活動
第四節 以桂林為中心的西南演劇活動
第五節 抗戰時期的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第六節 三位話劇創始人理論主張
第七節 作家作品
閱讀參考
思考題
第九章 解放戰爭時期的話劇活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國民黨統治區話劇活動
第三節 解放區話劇活動
第四節 鄭君里《角色的誕生》
閱讀參考
思考題
第十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演劇藝術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建立機構和成立劇院團
第三節 劇院團管理
第四節 獨幕劇的蜂擁時代
第五節 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
第六節 舞台美術工作者的成績
第七節 第四種劇本
第八節 作家作品
第九節 理論建樹
第十節 導演藝術
第十一節 表演藝術
第十二節 劇場建設
閱讀參考
思考題
參考書目
 

本書作者有志於撰寫中國話劇演出藝術歷史的教材已經多年了。承豪廴客氣地希望我寫序。考慮再三,一來我不是此中專家,二來我的專業只眼於舞台美術和劇場改造方面。如果說,寫過一些劇場史、舞台美術的專著和辭書、論文之類,也不過是一些「小文章」,甚至「小把戲」而已。好在從1945年直到現在的60年中,從建院前的國立劇專時期、建立中央戲劇學院時期,直到現在,我都在這個小圈子中學習、研究和服務,對戲劇教育的師資、教材和活動脈絡還是熟悉的,在這些方面倒是有些話可以說給年輕學者們聽一聽的。

中國的話劇不是出自本土,它和所有的「西學」一樣,或是於明清兩代由外國傳教士直接送來,或是以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為跳板,間接學來的,以后才有自己的留學生外出的潮流。清末民初,中國已處於一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舉國凡政治、經濟、工商業、文化藝術諸端,如不反對封建,如不學習「西學」,就幾乎無路可走。這種局面給了種種「西學」以廣大的發展空間,包括和國內各階層都關系緊密的以「高台教化」、「宣揚禮教」為宗旨的傳統戲曲,也在各色各樣的議論聲中不得不有情況不同的維新與改革,於是漸漸有新劇、文明戲和后來的話劇之出現。

1945年抗日戰爭后不久.我考進了剛剛搬遷到重慶北碚鎮的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先學導演專業,舌來聽老同學說舞台設計專業將來好找工作,就轉了過去。我對這個學校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教學十分正規。但是北碚鎮遠離重慶,交通十分不便,現在不到1小時的車程,當年要走6~7個小時,聘請教師就常常遇到困難,如我學舞台設計,繪畫課時頗多,但是因為教師一時來不了,只有無師自學了。但是北靖畢竟還是市郊的一處文化重鎮,江對面有復旦大學,話劇界啟蒙人物洪深先生能來兼課。距離劇專幾里地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居全國文科之首的國立編譯涫,它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一流學者作為師資,梁實秋、老舍、楊憲益、盧冀野等盡在其中。我們上的最規矩的課就是「西洋戲劇史」。中國話劇既然是由西方學來.那麼學習西方戲劇的經驗當然就與我們各科的學生有直接關系。一年級的西洋戲劇史由復旦大學的夏照浜先生教,二、三年級由陳瘦竹老師教,到了四年級由李曼瑰老師負責。有一本基本教材是美國的M。F.Bellinger寫的A Short Histon- of Drama,由殷炎麟譯,文通書局於1942年出版。這也是中國以中文出版的第一本中規中矩的專業戲劇史書,譯者聲明,這書中有十幾頁描寫中、日、印度戲劇史,已被譯者刪去:想來是西方學者寫亞洲戲劇未免貽笑大方,所以這本有「世界戲劇史」氣派的專著就成了「西洋戲劇史」了。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是以「編年體」為其結構的,西洋戲劇史就由古希臘、羅馬戲劇為書之始,以⒛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為書之末。此后中國學者不論寫哪一種戲劇史,基本上都一直采用這種體例。

我們所受的中國戲曲史方面的教育要少一些,但教師是大名鼎鼎的盧冀野先生,他的身量不小,上課時常常用笛子吹些昆曲曲牌供我們這些毛頭小伙子欣賞,真是別具一格。當時的教務工作遠不如現在那麼嚴謹,學校來了「好老師」,學生自發的都去聽課,甚至有些老師也去。記得有一次鄭君里先生來講表演,我們連聽了3天課,鄭先生極為專注,不論他講的斯坦尼體系和后來的蘇聯專家是否在精神方面一致,但在當年也應該算是「如聽仙樂而暫明」了。

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戲劇學校對西洋戲劇史都抓得比較緊,學生對此也比較有興趣。雖然這些課表面只是講授各個時代的戲劇文學,以及當時演劇的一些重要特色和事件,但實際上它暗含着一些更重要的有關話劇的根本問題,如話劇何時誕生,為何誕生,兩千多年來是怎樣發展的,它達到過何等的成就,它有過何種嘗試,以及它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的主要形態和發展中的經驗教訓。戲劇不但是文化不可分離的重要部分,而且它與宗教,與政治,與社會,與科技,與各國傳統習慣都有關聯。進人20世紀以后,以電影為代表的種種影像藝術的發展與戲劇的關系又對戲劇的發展和變異,甚至戲劇的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切又成為戲劇史中的新課題。作為學習戲劇的學生,不論攻讀什麼專業,戲劇史都是人門的最好課程。所以1949年中央戲劇學院成立后,西洋戲劇史都是最重要的課程,直到今天。

但是中國自己的近代話劇史,在1949年以前的中國學術界似乎並沒有什麼人加以關心。我個人揣度其原因大致是:

第一,如由1909年算作話劇的起始日期,到1949年不過40余年,時間短暫,可茲記載與研究的事件並不多,所以無人加以記錄。

第二,到1949年為止,參與創造中國話劇事業的前輩們,不論是主將或是骨干,幾乎都還健在。當時的學者也沒有想到或是擔心話劇的史料會有一天和這些已非壯年的前輩們一起西去,而永久消失。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