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經濟動員研究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經濟動員研究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張燕萍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11056142
  • ISBN13:9787211056149
  • 裝訂:486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抗戰前中日國防經濟潛力比較與國民政府的經濟備戰、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經濟動員的方針政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員動員、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器工業動員與武器裝備的補充等。

  本書從中日兩國國防經濟潛力的比較入手,探討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如何通過國民經濟動員將中國現有的經濟力量和潛在的國防經濟力量組織、動員起來,為取得戰爭勝利服務。
 

目錄


前言
一、選題的意義
二、研究狀況簡介
三、理論與方法
四、創新與不足
第一章 抗戰前中日國防經濟潛力比較與國民政府的經濟備戰
第一節 戰前中日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比較
一、戰前中日人力資源比較
二、戰前中日國土和耕地面積比較
三、戰前中日礦產資源比較
第二節 戰前中日生產能力比較
一、國民生產總值和產業結構比較
二、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比較
三、農業和農產品產量比較
四、交通運輸業比較
第三節 戰前國民政府的經濟備戰
一、戰前中國的兵器工業建設與武器裝備的進口
二、戰前國民政府的重化工業建設
三、戰前國民政府的交通備戰
第二章 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經濟動員的方針政策
第一節 戰時經濟管理體制的形成與完善
一、戰時經濟管理機構的緊急調整
二、戰時經濟管理體制的基本確立
三、戰時經濟管理體制的調整與完善
第二節 戰時經濟動員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一、《總動員計划大綱》的制定和實施
二、《抗戰建國綱領》的制定和實施
三、《國家總動員法》的制定和實施
第三節 國民經濟再生產體系的調整
一、國民經濟地區結構的調整
二、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資源的分配比例和優先順序的調整
第三章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員動員
第一節 戰前義務兵役制的實行和中日兵力比較
一、戰前義務兵役制的實行
 二、戰前中日兵力比較
第二節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員動員和兵力補充
一、抽調、招募、征兵並行
二、以征額配賦制為特征的義務兵役制的實施
三、按照管區配屬原則補充兵員
第三節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員動員評價
一、基本滿足了作戰部隊兵員補充的需要
二、兵員動員效率低下
三、兵員動員效率低下原因分析
第四章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器工業動員與武器裝備的補充
第五章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工業動員與軍需物資的供應
第六章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農業動員與戰時軍糧的供應 
第七章 抗戰時期交通運輸動員與戰時軍事運輸
結束語
 

抗日戰爭,由於其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殘酷激烈的程度深,對戰后的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其距離現今的時間也近,當時的許多人和事至今仍歷歷在目,許多經歷過的人現今還生活在我們中間,加上政治和其他種種因素,所以一直是近現代史研究的熱點,發表和出版的論著已累千上萬。然而,研究討論的話語大多局限於政治、軍事等方面。改革開放以后,加大了對其經濟研究的力度,對大后方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貿易和財政金融方面的發展演變,也都發表了不少論著。不過,對於大后方經濟發展與抗日戰爭的關系,國民政府在這場經濟動員中的地位與歷史作用,卻很少有人問津,張燕萍博士的這部著作《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經濟動員研究》則首次對之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研究,可以說是填補了該領域空白的開拓之作。

張燕萍的這部著作具有一系列創新特點。

首先構建了該領域的全新內容。就同任何一門學科或專業方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一樣,戰爭中的經濟動員問題也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過去由於無人涉足,故一直未被揭示,因而一般的學者也不甚了解,而張燕萍長期在軍事院校從事國防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研究心得,全面掌握了其專業知識,深悉現代戰爭對於經濟的依賴,便以此為突破口,專從經濟與戰爭的關系上下功夫,摸索出了一條新的門徑,從而為該領域奠定了研究探討的基本內容和思路。這一思路是完全正確的。因此,該書着重探討了抗戰爆發前后國民政府根據國防和戰爭的需要進行國民經濟動員,並運用政策的權威,積極組織民眾參軍服役,發展經濟,大量制造並購儲備種武器裝備,解決糧食和其他一切軍需物資,加強交通建設,不斷補充前方兵員和其他物資的消耗等等問題,從而構建了該書的學術架構,並將其內容闡述無遺。

同樣,由於沒有前人的著作可供參考,自然也無前人作過資料整理,只有靠作者自己在那「洪荒原野」上仔細地耙梳搜尋。為此,作者先后到北京、南京、重慶、成都等地各大圖書館、檔案館搜集資料。所以,該書的又一個特點就是資料豐富新穎,運用了許多尚未公布過的第一手原始資料,特別是運用了大量的原始檔案,其中僅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即運用了軍事委員會及其下屬各部、國防最高委員會、國防設計委員會、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經濟部、糧食部、交通部、戰時生產局,以及鋼鐵、燃料、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處的檔案資料約20個全宗號。此外,還運用了許多四川省檔案館和重慶市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在全書900多條注釋中,檔案資料即達Rnn多條。在全書60幅左右的圖表中,也有orL\幅左右圖表的資料來源於檔案資料。其中許多都是塵封了凡十年未被公布的資料.該書首次運用了。在當今心氣浮躁的經濟社會里,尚能有如此甘坐冷板凳的刻苦精神,是值得學術界同聲慶賀與積極提倡鼓勵的。此外,該書還運用了不少原始的未刊文稿,其中也不乏首次披露運用者。在同一部書中運用了如此之多的原始檔案和未刊文稿資料,不但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對該書的學術水平和創新成就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三是觀點新穎。過去內地學者對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大都持消極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國民政府抵抗不力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改革開放以后情況有所改觀,但大多數學者仍有一定的保留態度。而作者則通過大量歷史資料的印證,認為國民政府作為當時的中央政府,在大片沿海沿江經濟發達地區淪陷以后,仍以經濟比較落后的西南、西北地區為依托,廣泛地進行國民經濟動員,調整了國民經濟的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與資源配置方向,不斷征集新的兵員,以補充各部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減員;加強后方的兵工和其他工礦業的建設,加緊了對能源、冶金、機械、電器、化學工業的動員,制造了大量的武器彈藥、燃料、油料和軍用通訊器材等裝備物資,並大量進口國內不能或很少生產的武器裝備與其他戰略物資,不斷補充各部隊武器彈藥和其他裝備物資的損耗。在農業方面采取種種措施,增加糧食生產,通過田賦征實、征購、征借等方式,籌集了大批軍糧以供軍需。在交通運輸方面則加強了交通建設,廣泛地動員了國家和社會的運輸力量,十分艱難地開展軍運,確保了各部隊兵員、武器裝備和其他軍需物資的及時到位。通過這一系列長達八年的動員,終於改變了中日兩國在中國戰場上的軍事力量對比,使原來敵強我弱的天平逐步向中國方面傾斜,最后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從而充分肯定了國民政府在經濟動員中的努力和積極作用。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