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明末清初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間的中韓(朝)海上交往和朝鮮形成的明遺民的社會活動(以宗教活動為主)的研究。
不論是從歷史文化角度還是從現實社會的角度看,中韓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歷史上中韓兩國的交往海、陸路都有,但以陸路為主。到明清之際,由於後金的興起,明、朝鮮與後金(清)三方的關系、地位都發生很大變化,政局的巨變不僅使兩國間交往的路線發生了改變,也導致原來單純的貢道轉變成移民通道。遼東的戰亂促使大批的漢人利用貢道移民朝鮮,他們在朝鮮定居以後,形成了一個移民社會。朝鮮對中國移民采取了積極的寬容態度,中國移民也對朝鮮的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在這種認識下,本書以朝鮮發生壬辰倭亂到鳳林大君回國這段時間的歷史為主,對16世紀末、17世紀上半葉遼東政局的演變、明鮮之間的交通及其變化、明移民的遷居朝鮮和朝鮮政府對其政策以及明遺民及其後裔的社會宗教活動作了具體研究,並延伸到此前的歷史背景及其後的影響。
本書首先考察明末清初遼東政局與海路的重啟。在古代社會兩國間交往是以朝貢關系為基礎展開的。在明代,由於兩國間交往幾乎全是以朝貢的形式進行,而朝貢路線永久以後又規定為陸路,故在明中前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海路的交往基本中止了。不過到了明末,由於後金在遼東的興起,不僅導致了海路的重啟,也使明、朝鮮和後金三者關系出現了錯綜復雜的變化。
其次探討了明末清初遼東流民與遺民的東渡朝鮮。遼東的戰亂與海上交往的開展,導致明末清初出現新一輪的赴朝移民高潮。在明末清初移往朝鮮的移民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1592年壬辰倭亂時,為抗倭而進駐朝鮮的大規模明軍中殘留的一部分將士及其後裔,或稱留民;二是後金漸盛,1620年到1629年間毛文龍在遼東沿海和朝鮮的皮島開展海上活動,大量遼民從海上涌到皮島並轉徒朝鮮所形成的遼東流民;三是被清軍瞄到沈陽後,作為人質的朝鮮世子及其官員回國時,一起帶來的明朝人;四是明朝滅亡2後,為反抗滿洲族統治而移民朝鮮的明遺民等。第一、三、四類型的移民,他們和他們的父祖多是有身份地位之人,反滿信念較強,本書將他們也通稱為遺民。這樣,明移民主要由流民和遺民兩大類構成。本書分別對他們的類型與來源、遷移的原因、路線和特點作了論述。
復次考察了明末清初在朝鮮的明移民、遺民宗教社會與朝鮮政府的遺民政策。分別對朝鮮政府對明遺民的優容政策的背景、內容以及效果,遺民的尊祖與祭祖活動,遺民家族的族譜與訓教和他們紀念明朝的活動作了論述。認為漢、滿民族間政治倫理觀念與生活方式的矛盾因素,是造成流民與遺民東渡朝鮮的最主要原因,遺民的政治色彩較濃厚。本書特別區分了流民、遺民的不同及各自的作用,較為深入地分析了遺民社會,對其意識、祭祀、宗教活動以及與地方和政府的關系也都作了具體考察。移民中的流民大部分成了向化人,而其中的遺民則大多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他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中,得到了朝鮮政府的優容和保護,被尊稱為皇朝人。這與移徒南洋等地的華人有著顯著的差別,但同樣與南洋等地情況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現在當地的華僑勢力微弱,顯然,朝鮮政府的華僑政策失敗了,其中原因何在?本書對此也將作一初步的探討,並指明進一步思考的方向。
在東北亞曾經以中國為中心的觀念格局已為世界化所取代,在處於這種變化當中的今天,遼東地區的狀況,卻與明末清初頗為相象。由於朝鮮的存在,中韓之間的陸上通路被阻絕,中韓建交前後,兩國利用遼東大連、山東威海等明末清初業已利用的海路進行交往。民間的來往越來越普遍。因此,考察明清之際明鮮兩國間的交通與明移民問題,除了它的學術意義外,或許能引起人們對現實問題進行思考有所補益。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明末清初遼東的形勢與海路的重啟
第一節 明末以前海上交往與航線的演變
一、遼東沿海的自然環境與對兩國海上交往的基本認識
二、明末以前海上交往與航線的演變
第二節 薩爾滸戰後的遼東形勢與朝鮮政局的變化
一、薩爾滸戰後的遼東沿海形勢的變化
二、朝鮮政局的變化與明廷對遼東的認識
第三節 明清之際海路的重啟與遼東沿海島嶼形勢
一、明清之際海路重啟之背景
二、海路航線的改變與島嶼形勢
第四節 海路上的皮島與海洋祭祀形態
一、海路上的皮島
二、海洋交往與祭祀形態
第二章 明末清初遼東移民與明遺民的東渡朝鮮
第一節 明末以前遷往朝鮮的中國移民
第二節 政治性明遺民遷徒朝鮮
一、壬辰倭亂前後明留軍與其後裔移民朝鮮
二、甲申之變前後遷往朝鮮的明遺民
第三節 遼東流民的雲集皮島及轉徒朝鮮
一、後金對遼東漢人的徒民策與遼民的反抗
二、遼東難民雲集皮島並移徒朝鮮
第三章 明清之際在朝鮮的明移民與遺民群體社會
第一節 明流民、遺民與地方社會
一、流民與地方社會沖突和「向化」
二、朝鮮對明遺民的收容保護策與遺民的社區生活
三、朝鮮對明遺民的優容政策與遺民融入當地社會
第二節 明遺民的群體活動
一、遺民的尊祖與祭祖活動
二、遺民家族的修譜與尋宗訪祖
三、遺民家族的訓教
四、遺民家族的往來與聯系
第三節 遺民紀念明朝的活動
一、崇明報恩祠廟的祭祀
二、奉明正朔與明年號的使用
第四節 明遺民社會的特點
結語
附錄:
一、各種圖表
1.古代中朝(韓)主要海上交通圖
2.明清之際遼東經略、巡撫演變表
3.明末朝鮮使臣航海情況表
4.明清之際海道演變圖
5.明末朝鮮使臣海洋祭祀表
6.明遺民刊家譜表
7.紀念明朝故君祠宇表圖
8.紀念抗倭明將祠宇表圖
9.紀念明遺民東來祖先祠字表
10.明遺民東來居住地域圖
11.崇明報恩紀念祠宇與明遺民祠宇分布圖
12.明清之際中朝(韓)交往大事年表
二、參考書目
後記
第一章 明末清初遼東的形勢與海路的重啟
第一節 明末以前海上交往與航線的演變
一、遼東沿海的自然環境與對兩國海上交往的基本認識
二、明末以前海上交往與航線的演變
第二節 薩爾滸戰後的遼東形勢與朝鮮政局的變化
一、薩爾滸戰後的遼東沿海形勢的變化
二、朝鮮政局的變化與明廷對遼東的認識
第三節 明清之際海路的重啟與遼東沿海島嶼形勢
一、明清之際海路重啟之背景
二、海路航線的改變與島嶼形勢
第四節 海路上的皮島與海洋祭祀形態
一、海路上的皮島
二、海洋交往與祭祀形態
第二章 明末清初遼東移民與明遺民的東渡朝鮮
第一節 明末以前遷往朝鮮的中國移民
第二節 政治性明遺民遷徒朝鮮
一、壬辰倭亂前後明留軍與其後裔移民朝鮮
二、甲申之變前後遷往朝鮮的明遺民
第三節 遼東流民的雲集皮島及轉徒朝鮮
一、後金對遼東漢人的徒民策與遼民的反抗
二、遼東難民雲集皮島並移徒朝鮮
第三章 明清之際在朝鮮的明移民與遺民群體社會
第一節 明流民、遺民與地方社會
一、流民與地方社會沖突和「向化」
二、朝鮮對明遺民的收容保護策與遺民的社區生活
三、朝鮮對明遺民的優容政策與遺民融入當地社會
第二節 明遺民的群體活動
一、遺民的尊祖與祭祖活動
二、遺民家族的修譜與尋宗訪祖
三、遺民家族的訓教
四、遺民家族的往來與聯系
第三節 遺民紀念明朝的活動
一、崇明報恩祠廟的祭祀
二、奉明正朔與明年號的使用
第四節 明遺民社會的特點
結語
附錄:
一、各種圖表
1.古代中朝(韓)主要海上交通圖
2.明清之際遼東經略、巡撫演變表
3.明末朝鮮使臣航海情況表
4.明清之際海道演變圖
5.明末朝鮮使臣海洋祭祀表
6.明遺民刊家譜表
7.紀念明朝故君祠宇表圖
8.紀念抗倭明將祠宇表圖
9.紀念明遺民東來祖先祠字表
10.明遺民東來居住地域圖
11.崇明報恩紀念祠宇與明遺民祠宇分布圖
12.明清之際中朝(韓)交往大事年表
二、參考書目
後記
序
韓國學者吳一煥教授的專著正在印制中,讀者將見到四百年前(明清之際、16、17世紀之交)中朝關系史的一個令人饒有興趣的側面:海上交通的開展與明朝人的移民朝鮮。
要讀吳氏的書,不妨從他來中國游學、留學說起。他於1992年春天到南開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後轉為博士生,這部專著,就是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增訂修飾本。中韓建交是在1992年9月,記得這年冬天我去韓國出席學術研討會,到北京辦理赴韓簽證,其時簽證處是在一個不起眼的寫字樓里,似乎韓國大使館處於草創時期。吳氏在這種背景下,率先來到中國求學,是中韓關系新時期的留學生先行者,而後韓國留學生不斷增多,就以在南開大學而言,處於各國留學生的名列前茅地位。吳氏作為先行者,這部專著,對明清之際中朝關系史的研究,亦為開創性之作。值此出版之際,我來說該書的一些特點和出自友情道賀的話,也是為與讀者共同欣賞這部作品。
明清之際的中朝關系,處於極其復雜的政治狀況,其時中國方面是後金(清朝前身)的興起與不斷壯大,占據遼東,掐斷朝鮮與明朝的陸路往來通道;明朝在與後金的斗爭中節節敗退,乃至被清朝取代;朝鮮屢遭清朝的侵犯,淪落為清朝的附屬國,可是因為感戴明朝援助抗倭和儒家文化信仰的共識,一心向往明朝,爭取保持原先的友好關系,而鄙視新的宗主國清朝,其處境極為尷尬。在這兩國三方勢力的紛爭中,朝鮮重新開啟在明代前期、中期被明朝封閉的海上交通線,保持與明朝的聯系;對於遼東戰場的難民的流入,朝鮮雖非所願,亦未拒絕,而對反對清朝、忠於明朝的明人遺民的入境,則取同情的態度,予以優待。吳氏在把握這種歷史大背景前提下,重點論述海上交通的重開,明人移民的流入及其群體(宗族)活動與朝鮮王朝的態度、政策。
該書結構清晰易明,全書由三章及緒論、結語構成,三章標題分別是:明末清初遼東的形勢與海路的重啟;明末清初遼東移民與明遺民的東渡朝鮮;明末清初在朝鮮的明移民與遺民宗族社會。其結構邏輯是中朝海上通道的啟動——明人移民的流入朝鮮——移民社會的形成與朝鮮政府的對策,這樣層層揭示,一步步深入,就能將研討的對象的真實狀態呈現在讀者面前。
關於海上交通重開及其路線問題。本來兩國交往以陸路為主,明清之際由於陸上通道的阻塞,漢城(首爾)與北京的聯絡,只好依靠海路。吳氏考察中朝歷史上四條海上通道:遼東沿海航線、黃海橫斷航線、東海斜斷航線和中國沿海航線。一般而言,前三條航線在唐以前就已開通,而第四條航線則在元明時被較多地利用。明清之際的海上之旅,從朝鮮黃海道海岸經中國遼東沿海、山東長山列島,到登州上岸。然而由於明將志文龍在皮島的勢力,成為朝鮮王國政府與明朝帝國政府聯系的居間人,明朝遼東督促師袁崇煥為削弱毛文龍勢力,不許朝鮮使節到登州,而要到錦州登陸。吳氏以其對中朝兩國三種政治勢力的錯綜復雜關系的認知和深厚的海上交通知識,闡明明清之際海上交通線的變化與路線。世人雲,21世紀世界的格局,是大國爭奪海洋和太空霸權,因此人們應該有海洋意識。吳氏寫此書,自然與「海洋霸權」不沾邊,但是海洋意識則是鮮明的,因此我佩服他研究相關問題的學識。
┅┅
要讀吳氏的書,不妨從他來中國游學、留學說起。他於1992年春天到南開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後轉為博士生,這部專著,就是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增訂修飾本。中韓建交是在1992年9月,記得這年冬天我去韓國出席學術研討會,到北京辦理赴韓簽證,其時簽證處是在一個不起眼的寫字樓里,似乎韓國大使館處於草創時期。吳氏在這種背景下,率先來到中國求學,是中韓關系新時期的留學生先行者,而後韓國留學生不斷增多,就以在南開大學而言,處於各國留學生的名列前茅地位。吳氏作為先行者,這部專著,對明清之際中朝關系史的研究,亦為開創性之作。值此出版之際,我來說該書的一些特點和出自友情道賀的話,也是為與讀者共同欣賞這部作品。
明清之際的中朝關系,處於極其復雜的政治狀況,其時中國方面是後金(清朝前身)的興起與不斷壯大,占據遼東,掐斷朝鮮與明朝的陸路往來通道;明朝在與後金的斗爭中節節敗退,乃至被清朝取代;朝鮮屢遭清朝的侵犯,淪落為清朝的附屬國,可是因為感戴明朝援助抗倭和儒家文化信仰的共識,一心向往明朝,爭取保持原先的友好關系,而鄙視新的宗主國清朝,其處境極為尷尬。在這兩國三方勢力的紛爭中,朝鮮重新開啟在明代前期、中期被明朝封閉的海上交通線,保持與明朝的聯系;對於遼東戰場的難民的流入,朝鮮雖非所願,亦未拒絕,而對反對清朝、忠於明朝的明人遺民的入境,則取同情的態度,予以優待。吳氏在把握這種歷史大背景前提下,重點論述海上交通的重開,明人移民的流入及其群體(宗族)活動與朝鮮王朝的態度、政策。
該書結構清晰易明,全書由三章及緒論、結語構成,三章標題分別是:明末清初遼東的形勢與海路的重啟;明末清初遼東移民與明遺民的東渡朝鮮;明末清初在朝鮮的明移民與遺民宗族社會。其結構邏輯是中朝海上通道的啟動——明人移民的流入朝鮮——移民社會的形成與朝鮮政府的對策,這樣層層揭示,一步步深入,就能將研討的對象的真實狀態呈現在讀者面前。
關於海上交通重開及其路線問題。本來兩國交往以陸路為主,明清之際由於陸上通道的阻塞,漢城(首爾)與北京的聯絡,只好依靠海路。吳氏考察中朝歷史上四條海上通道:遼東沿海航線、黃海橫斷航線、東海斜斷航線和中國沿海航線。一般而言,前三條航線在唐以前就已開通,而第四條航線則在元明時被較多地利用。明清之際的海上之旅,從朝鮮黃海道海岸經中國遼東沿海、山東長山列島,到登州上岸。然而由於明將志文龍在皮島的勢力,成為朝鮮王國政府與明朝帝國政府聯系的居間人,明朝遼東督促師袁崇煥為削弱毛文龍勢力,不許朝鮮使節到登州,而要到錦州登陸。吳氏以其對中朝兩國三種政治勢力的錯綜復雜關系的認知和深厚的海上交通知識,闡明明清之際海上交通線的變化與路線。世人雲,21世紀世界的格局,是大國爭奪海洋和太空霸權,因此人們應該有海洋意識。吳氏寫此書,自然與「海洋霸權」不沾邊,但是海洋意識則是鮮明的,因此我佩服他研究相關問題的學識。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