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文化政策是全球化背景下合作性多元文化主義的典型體現,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建立一種有別于美國單邊主義的,以信任、折中與協商為其主要特征的合作性的世界文化秩序。二是協調各成員國間或聯盟內在文化事務方面的地區利益,並逐步使之成為歐盟內解決問題、思想溝通與文化交流的合作性機制。
本書從歐盟文化政策有關的一般文化理論開始,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歐盟文化政策產生的背景、歷史發展及最新情況,隨後以歐盟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及德國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作為“麻雀”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解剖,最後以歐洲認同意識的形態作為結尾。本書主要依據歐盟官方文件,同時參考了許多有關學術文獻,較為系統地梳理了歐盟文化政策誕生的背景和演變的歷程,涉及的範圍較為廣泛,問題比較多也比較復雜,使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說明作者下了很大工夫。
目錄
序
引言
一 選題的原因及其研究目的
二 對歐盟文化政策研究現狀的分析
三 與論題有關的幾個概念的定義
四 研究的角度及其基本方法
五 基本結構及其結構安排
第一章 歐盟文化政策研究中的一般性理論問題
第一節 對現有文化理論研究的分析與評價、
一 文化概念的緣起與文化理論的早期發展
二 馬克思主義者與新馬克思主義者的文化觀
三 大眾文化與後現代文化理論
四 “大歐洲文化”:多樣性與同一性的地區融合
第二節 “大歐洲文化”與新的歐洲文化概念
一 “大歐洲文化”概念的理論基礎
二 “大歐洲文化”理念的歷史發展
三 新時期的“大歐洲文化”概念
第二章 歐盟文化政策的產業及其主要內容
第一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產業背景
第二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基本目標
第三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主要內容
一 歐盟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
二 歐盟的語言與文化政策
三 歐盟的主要文化合作活動
第四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 歐盟文化政策的歷史發展與實際行動
第一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緣起︰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末
一 歐洲煤鋼共同體
二 《羅馬條約》:文化物品概念的首次提及
三 保護歐洲文化的理念的出現
四 構建一種歐洲認同
五 第一份歐共體文化公報
第二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
一 歐洲整合的停滯時期
二 歐共體的文化擴大
三 “歐洲文化之都”活動及其他文化決議
四 歐洲整合的新起點:《歐洲單一法令》的簽署
五 更多的文化行動決議
第三節 從《歐盟條約》到“文化2000”行動計劃
一 歐洲共同體的法律地位危機
二 《歐盟條約》:歐盟文化政策的法律基礎
三 《歐盟條約》簽訂後的歐盟地區文化行動及其政策
四 《阿姆斯特丹條約》中對文化條款的修正
五 歐盟的“文化2000”行動計劃
第四章 歐盟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政治管制派與市場自由派的論爭
第五章 德國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文化自治與全球管理
第六章 歐洲認同的形成︰文化多樣性與同一性的地區統一
結束語
參考文獻
鳴謝
引言
一 選題的原因及其研究目的
二 對歐盟文化政策研究現狀的分析
三 與論題有關的幾個概念的定義
四 研究的角度及其基本方法
五 基本結構及其結構安排
第一章 歐盟文化政策研究中的一般性理論問題
第一節 對現有文化理論研究的分析與評價、
一 文化概念的緣起與文化理論的早期發展
二 馬克思主義者與新馬克思主義者的文化觀
三 大眾文化與後現代文化理論
四 “大歐洲文化”:多樣性與同一性的地區融合
第二節 “大歐洲文化”與新的歐洲文化概念
一 “大歐洲文化”概念的理論基礎
二 “大歐洲文化”理念的歷史發展
三 新時期的“大歐洲文化”概念
第二章 歐盟文化政策的產業及其主要內容
第一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產業背景
第二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基本目標
第三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主要內容
一 歐盟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
二 歐盟的語言與文化政策
三 歐盟的主要文化合作活動
第四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 歐盟文化政策的歷史發展與實際行動
第一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緣起︰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末
一 歐洲煤鋼共同體
二 《羅馬條約》:文化物品概念的首次提及
三 保護歐洲文化的理念的出現
四 構建一種歐洲認同
五 第一份歐共體文化公報
第二節 歐盟文化政策的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
一 歐洲整合的停滯時期
二 歐共體的文化擴大
三 “歐洲文化之都”活動及其他文化決議
四 歐洲整合的新起點:《歐洲單一法令》的簽署
五 更多的文化行動決議
第三節 從《歐盟條約》到“文化2000”行動計劃
一 歐洲共同體的法律地位危機
二 《歐盟條約》:歐盟文化政策的法律基礎
三 《歐盟條約》簽訂後的歐盟地區文化行動及其政策
四 《阿姆斯特丹條約》中對文化條款的修正
五 歐盟的“文化2000”行動計劃
第四章 歐盟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政治管制派與市場自由派的論爭
第五章 德國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文化自治與全球管理
第六章 歐洲認同的形成︰文化多樣性與同一性的地區統一
結束語
參考文獻
鳴謝
序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學術界對歐洲一體化研究的不斷擴展和深入,有關歐洲一體化問題的專著越來越多,不過這些專著大多集中在經濟和政治等領域,而研究歐盟文化政策的著作尚付闕如。張生祥博士的這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
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當代廣義的歐洲文化政策伴隨著成立于1949年的全歐性組織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而誕生。該委員會的14個成員國于1954年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歐洲文化協議》,贊成歐洲各國相互間積極開展文化合作與交流,向該委員會所有成員國開放簽署,同時歡迎歐洲所有非成員國參加。截至2008年2月,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塞爾維亞等在內的歐洲委員會47個成員國均簽署了《歐洲文化協議》,另有兩個非成員國也簽署了該協議,即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簽署即加入了該協議。該協議的基本原則精神是捍衛共同文化遺產、加強歐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這也構成歐洲文化政策的基礎。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的歐洲一體化進程是經濟先行,以後才逐步向政治領域以及包括文化在內的各個領域擴展,即歐共體/歐盟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在不斷深化。由于各個領域的特點不同,其一體化的方式和表現也不大相同。如果只有經濟和政治領域的一體化而沒有在文化事業、文化政策方面的協調和合作,那麼歐洲一體化就還不夠完整。在歐洲委員會《歐洲文化協議》及歐共體此前有關文件的基礎上,歐盟《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第l28條提出歐盟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則︰“共同體將致力于弘揚共同文化遺產,發展各成員國文化,尊重各國各地區文化的多樣性。”這里既強調了歐洲文化的共同性,又強調了各國及各地區文化的多樣性即差異性,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即嚴格來說在文化領域並不是在實行一體化,而主要是在文化事業和文化政策方面進行協調及合作,並以此加強歐盟公民的歐洲認同意識。
歐洲文化固然有悠久的歷史和獨有的特色,但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並非純而又純的“歐洲”文化,而是豐富多彩、已經相互影響和吸取並融合了多種外來文化的混合體,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可塑性。同樣,歐盟文化政策也體現了這種開放性和多樣性。這些對其他各大洲的地區性合作也具有啟發意義。當然,各大洲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相當大的不可比性,其他地區對歐盟文化政策可以研究和借鑒,而不能完全照搬。推而廣之,整個人類的文化事業其實都在相互學習、借鑒及部分地融合,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歐盟之父”讓‧莫內曾在經歷了歐共體共同外交與防務政策的多次挫折之後感慨地說︰“如果能重新做起的話,我將從文化人手。”近年來人們多談論“文化歐洲建設”。“文化歐洲”與政治歐洲和經濟歐洲既不相同,又相輔相成,通過加強歐盟各國的文化聯系和交流,可以提升其認同意識,從而有利于緩和並解決歐盟內各種矛盾和爭論,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同時也提升歐盟的軟實力。當然,制定共同的文化政策並不等于追求完全相同的文化。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以注重理性思維而著稱,做任何事情都有板有眼,精心籌劃。歐洲一體化事業本身就是歐洲精英們精心籌劃的產物,包括文化政策在內的各項政策同樣是歐洲人精心設計和籌劃的產物。
關于歐盟的文化政策問題,目前在歐盟各國也存在不少爭論,不少人擔心歐盟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強化意味著削弱歐盟各國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尤其是小國和少數民族擔心其民族特征消失在“歐洲一體化”之中。歐盟文化政策推出和執行的過程,以及學術界對此展開的爭論值得我們認真了解和關注。
本書從與歐盟文化政策有關的一般文化理論開始,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歐盟文化政策產生的背景、歷史發展及最新情況,隨後以歐盟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及德國的視听文化產業攻策作為“麻雀”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解剖,最後以歐洲認同意識的形成作為結尾。本書主要依據歐盟官方文件,同時參考了許多有關學術文獻,較為系統地梳理了歐盟文化政策誕生的背景和演變的歷程,涉及的範圍較為廣泛,問題比較多也比較復雜,使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說明作者下了很大工夫。
書中的不足之處主要是涉及理論問題的部分,論述比較簡略而且有些薄弱。當然,作為年輕學者的處女作,這類不足很難避免,因為理論研究有很大的深度和難度,需要更長時間進行積累和思考。
筆者雖與本書作者素未謀面,並不相識,但卻和他的導師龔文癢教授在30年前曾是北京大學西語系“文化大革命”後首屆研究生同窗。這一有趣的巧合堪稱歷史的輪回吧。所以作者在來電約請寫序時,筆者有一種責無旁貸之感,因為筆者也是過來人,深知如果沒有老一代學人的傳幫帶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學術成就,而我們現在也必須承擔向年輕學者傳幫帶的任務,使學術研究事業薪火相傳、不斷發展。
劉立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2008年2月
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當代廣義的歐洲文化政策伴隨著成立于1949年的全歐性組織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而誕生。該委員會的14個成員國于1954年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歐洲文化協議》,贊成歐洲各國相互間積極開展文化合作與交流,向該委員會所有成員國開放簽署,同時歡迎歐洲所有非成員國參加。截至2008年2月,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塞爾維亞等在內的歐洲委員會47個成員國均簽署了《歐洲文化協議》,另有兩個非成員國也簽署了該協議,即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簽署即加入了該協議。該協議的基本原則精神是捍衛共同文化遺產、加強歐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這也構成歐洲文化政策的基礎。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的歐洲一體化進程是經濟先行,以後才逐步向政治領域以及包括文化在內的各個領域擴展,即歐共體/歐盟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在不斷深化。由于各個領域的特點不同,其一體化的方式和表現也不大相同。如果只有經濟和政治領域的一體化而沒有在文化事業、文化政策方面的協調和合作,那麼歐洲一體化就還不夠完整。在歐洲委員會《歐洲文化協議》及歐共體此前有關文件的基礎上,歐盟《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第l28條提出歐盟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則︰“共同體將致力于弘揚共同文化遺產,發展各成員國文化,尊重各國各地區文化的多樣性。”這里既強調了歐洲文化的共同性,又強調了各國及各地區文化的多樣性即差異性,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即嚴格來說在文化領域並不是在實行一體化,而主要是在文化事業和文化政策方面進行協調及合作,並以此加強歐盟公民的歐洲認同意識。
歐洲文化固然有悠久的歷史和獨有的特色,但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並非純而又純的“歐洲”文化,而是豐富多彩、已經相互影響和吸取並融合了多種外來文化的混合體,有相當大的開放性和可塑性。同樣,歐盟文化政策也體現了這種開放性和多樣性。這些對其他各大洲的地區性合作也具有啟發意義。當然,各大洲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相當大的不可比性,其他地區對歐盟文化政策可以研究和借鑒,而不能完全照搬。推而廣之,整個人類的文化事業其實都在相互學習、借鑒及部分地融合,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歐盟之父”讓‧莫內曾在經歷了歐共體共同外交與防務政策的多次挫折之後感慨地說︰“如果能重新做起的話,我將從文化人手。”近年來人們多談論“文化歐洲建設”。“文化歐洲”與政治歐洲和經濟歐洲既不相同,又相輔相成,通過加強歐盟各國的文化聯系和交流,可以提升其認同意識,從而有利于緩和並解決歐盟內各種矛盾和爭論,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同時也提升歐盟的軟實力。當然,制定共同的文化政策並不等于追求完全相同的文化。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以注重理性思維而著稱,做任何事情都有板有眼,精心籌劃。歐洲一體化事業本身就是歐洲精英們精心籌劃的產物,包括文化政策在內的各項政策同樣是歐洲人精心設計和籌劃的產物。
關于歐盟的文化政策問題,目前在歐盟各國也存在不少爭論,不少人擔心歐盟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強化意味著削弱歐盟各國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尤其是小國和少數民族擔心其民族特征消失在“歐洲一體化”之中。歐盟文化政策推出和執行的過程,以及學術界對此展開的爭論值得我們認真了解和關注。
本書從與歐盟文化政策有關的一般文化理論開始,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歐盟文化政策產生的背景、歷史發展及最新情況,隨後以歐盟的視听文化產業政策及德國的視听文化產業攻策作為“麻雀”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解剖,最後以歐洲認同意識的形成作為結尾。本書主要依據歐盟官方文件,同時參考了許多有關學術文獻,較為系統地梳理了歐盟文化政策誕生的背景和演變的歷程,涉及的範圍較為廣泛,問題比較多也比較復雜,使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說明作者下了很大工夫。
書中的不足之處主要是涉及理論問題的部分,論述比較簡略而且有些薄弱。當然,作為年輕學者的處女作,這類不足很難避免,因為理論研究有很大的深度和難度,需要更長時間進行積累和思考。
筆者雖與本書作者素未謀面,並不相識,但卻和他的導師龔文癢教授在30年前曾是北京大學西語系“文化大革命”後首屆研究生同窗。這一有趣的巧合堪稱歷史的輪回吧。所以作者在來電約請寫序時,筆者有一種責無旁貸之感,因為筆者也是過來人,深知如果沒有老一代學人的傳幫帶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學術成就,而我們現在也必須承擔向年輕學者傳幫帶的任務,使學術研究事業薪火相傳、不斷發展。
劉立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2008年2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