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映,女,重慶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藝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藝美學博士。重慶師範大學文藝學學科帶頭人,重慶市精品建設課程《文學概論》負責人、主講人。有學術專著、主編教材、參編辭典等多種著述問世。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文藝理論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一些篇什收入人民出版社《人性、人道主義問題討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美學思想論集〉、高等教育出版社〈當代文藝學探索與思考〉論文集等。其主編的教材《文藝學基本原理》獲重慶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其專著《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綱要》、《中西小說文體形態》獲重慶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鄧阿寧,女,重慶師範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現已在各類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主要有《中西文學人文精神之比較》、《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與宗教精神復興》、《20世紀世界現實主義文學思潮概論》、《對理性主義文學的反叛》、《歐洲中世紀文學與人文主義文學的歷史聯結》、《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酆都鬼城與但丁〈神曲〉的亡靈世界之比較》等,專著、合著、教材12部,主要有《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中國對外國文化的選擇》、《西方文化與文學》、《外國名劇故事選》(德、法卷)等。
目錄
序
第一章 中西小說文體理論比較
第一節 中國古代小說批評中的文體意識
第二節 西方小說文體理論的長足發展
第二章 中國小說文體的發展和演變
第一節 中國古代小說文體形態
第二節 20世紀初中國小說文體的嬗
第三節 新時期小說文體形態
第三章 西方小說文體的發展和演變
第一節 西方古代敘事文體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散文虛構故事
第三節 18世紀小說文體的興起
第四節 19世紀小說文化析發展
第五節 20世紀小說文體的嬗變
第四章 中西歷史小說文體比較
第一節 中西歷史小說觀念
第二節 地理環境對中西歷史書寫方式的影響
第三節 中西歷史小說文體比較
第四節 中西歷史小說“虛實論”比較
第五章 中西游歷小說文化比較
第一節 游歷小說的界定
第二節 游歷小說的濫觴
第三節 游歷小說的興起
第四節 文化落差中的游歷小說
第五節 “學歷”的功能及中國游歷小說疲弱之因
第六章 李漁短篇小說與《十日談》敘事比較
第一節 結構比較
第二節 敘述者與敘事視角比較
第三節 敘事時間比較
後記
第一章 中西小說文體理論比較
第一節 中國古代小說批評中的文體意識
第二節 西方小說文體理論的長足發展
第二章 中國小說文體的發展和演變
第一節 中國古代小說文體形態
第二節 20世紀初中國小說文體的嬗
第三節 新時期小說文體形態
第三章 西方小說文體的發展和演變
第一節 西方古代敘事文體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散文虛構故事
第三節 18世紀小說文體的興起
第四節 19世紀小說文化析發展
第五節 20世紀小說文體的嬗變
第四章 中西歷史小說文體比較
第一節 中西歷史小說觀念
第二節 地理環境對中西歷史書寫方式的影響
第三節 中西歷史小說文體比較
第四節 中西歷史小說“虛實論”比較
第五章 中西游歷小說文化比較
第一節 游歷小說的界定
第二節 游歷小說的濫觴
第三節 游歷小說的興起
第四節 文化落差中的游歷小說
第五節 “學歷”的功能及中國游歷小說疲弱之因
第六章 李漁短篇小說與《十日談》敘事比較
第一節 結構比較
第二節 敘述者與敘事視角比較
第三節 敘事時間比較
後記
序
楊星映教授主編的《中西小說文體比較。是一部學術價值高。面且對目前小說理論研究和小說創作具有現實意義的著作。主編通過數年來的潛心研究,搜集大量中外古今的相關資料,吸取以往各個民族優秀的學術成果而又能在比較中獨闢蹊徑,突出中華民族自身的學術特點,提煉出自己的學術心得,科學地界定了小說文體的性質特征,提出本書寫作的指導思想、章節大綱。主編認為︰文學作品是以文學文體的方式存在的。對文學文體的研究,中國主要是從體制的辨析進行,包括具體作品的體裁、布局(結構)、語言等;而西方的文學文體學(stylitics)則只研究或主要研究文學作品語言的表述方法和效果。本書對小說文體理論範圍的界定,采用中國文學文體的觀念,即研究小說文體包括對小說文類的界定、結構(敘事方式)、語體(語言表述方式)等。
主編分析了中西小說形成發展道路的差異,指出︰雖然中西小說都起源于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但由于中西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的不同,中西小說的形成和發展道路迥異。就文體而言,中西小說文體的不同特色與中西文化傳統特別是小說文體觀念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這又對小說文體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影響。綜觀中西小說文體理論,中國以整體把握的方式.緊密扣合文本具體描寫進行批評、點到即止,言簡意賅,但理論觀點也就在其中生發出來,精粹而透闢;而西方的顯著特色則是以知性分解的方式.對小說敘事作形式的、結構的、修辭的、文化語境的建構和批評。
這些觀點很有見地。
本書從比較中闡述了中西小說文體發展的共同規律和不同特色.論證了社會文化傳統對小說文體的決定作用及小說文體形態的文化機制。揭示出中西小說創作和理論的交流對小說文體變革的影響。本書的許多理論思想和重要觀點對目前的小說文體理論以至整個文學理論研究具有積極意義和啟示作用。
我認為本書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論述得具體深入而具有獨到見解。
第一,通過中西小說文體理論發展線索的勾勒和異同之比較,界定了小說文體的性質特征,比較細致地考察了理論與創作的互動關系,給人以相當清晰的理論面目。表現出作者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廣闊的理論視野,古今中西熔為一爐,在小說理論研究中開出新生面。
第二,比較深入地考察、研究了20世紀中國小說文體在走向近代、現代的三次嬗變中對西方小說文體理論與小說文體的接受與選擇,揭示了近現代西方小說創作和文體理論對中國小說創作和文體理論的影響。
第三,細致梳理了中西小說文體從萌芽、過渡到成熟、革新的過程,總結了文體形態發展的規律,比較異同,闡明形成原因,較好地揭示出中西小說文體的歷史發展形態及其社會文化成因。
葛四。通過各種類型典範文本的比較(例如歷史小說的文本、游歷小說的文本、世態人情小說的文本等),對中西小說典型形態進行了平行比較,得出作者自己富有見地的結論。
從本書的寫作中,還表現出作者具有嚴肅認真的學術作風和態度,文獻資料豐富翔實,並經過作者梳理、研究,得出自己的學術結論。而且本書在文字表述上清晰、順暢,具有可讀性。
我祝賀這部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問世。
杜書瀛
2007年12月7日
主編分析了中西小說形成發展道路的差異,指出︰雖然中西小說都起源于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但由于中西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的不同,中西小說的形成和發展道路迥異。就文體而言,中西小說文體的不同特色與中西文化傳統特別是小說文體觀念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這又對小說文體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影響。綜觀中西小說文體理論,中國以整體把握的方式.緊密扣合文本具體描寫進行批評、點到即止,言簡意賅,但理論觀點也就在其中生發出來,精粹而透闢;而西方的顯著特色則是以知性分解的方式.對小說敘事作形式的、結構的、修辭的、文化語境的建構和批評。
這些觀點很有見地。
本書從比較中闡述了中西小說文體發展的共同規律和不同特色.論證了社會文化傳統對小說文體的決定作用及小說文體形態的文化機制。揭示出中西小說創作和理論的交流對小說文體變革的影響。本書的許多理論思想和重要觀點對目前的小說文體理論以至整個文學理論研究具有積極意義和啟示作用。
我認為本書尤其在以下幾個方面,論述得具體深入而具有獨到見解。
第一,通過中西小說文體理論發展線索的勾勒和異同之比較,界定了小說文體的性質特征,比較細致地考察了理論與創作的互動關系,給人以相當清晰的理論面目。表現出作者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廣闊的理論視野,古今中西熔為一爐,在小說理論研究中開出新生面。
第二,比較深入地考察、研究了20世紀中國小說文體在走向近代、現代的三次嬗變中對西方小說文體理論與小說文體的接受與選擇,揭示了近現代西方小說創作和文體理論對中國小說創作和文體理論的影響。
第三,細致梳理了中西小說文體從萌芽、過渡到成熟、革新的過程,總結了文體形態發展的規律,比較異同,闡明形成原因,較好地揭示出中西小說文體的歷史發展形態及其社會文化成因。
葛四。通過各種類型典範文本的比較(例如歷史小說的文本、游歷小說的文本、世態人情小說的文本等),對中西小說典型形態進行了平行比較,得出作者自己富有見地的結論。
從本書的寫作中,還表現出作者具有嚴肅認真的學術作風和態度,文獻資料豐富翔實,並經過作者梳理、研究,得出自己的學術結論。而且本書在文字表述上清晰、順暢,具有可讀性。
我祝賀這部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問世。
杜書瀛
2007年12月7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