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

儀式
定價:108
NT $ 94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秩序與混沌、生命與虛無的小說,一個敏銳而充滿智慧的寓言。

1963年深秋,在妻子棄他而去的那天,伊尼·溫特羅普上吊自盡。然而,他的自殺,猶如他的婚姻,不過印證了業余玩票者的失敗。伊尼生活富足,他跟蹤證券市場的波動,時時做點藝術品買賣,情感生活隨意放任。他隨波逐流,享受着命運帶來的一切機遇。奇怪的是這樣的人卻特別適應現代社會,在混亂和嘈雜中如魚得水。

伊尼漫無目的的漂流讓他先后遇見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一對父子。他們過着儀式化的生活,與外面世界格格不入。父親憎惡人類,離群索居,生活嚴格按時鍾進行,連他最后的自殺也不例外。兒子沉浸於古典日本文化之中,冥思苦索的生活、儀式化的死亡是他的理想。他耗費了一生積蓄,買到一只理想的樂茶碗,在茶禮結束后,他打碎了茶碗,然后沉水而死。
 

若要勾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荷蘭當代文學的概貌,五位傑出的大作家是絕對回避不了的,他們是威廉·弗雷德里克·赫爾曼斯(Willem Frederik Hermans)、傑拉德·雷夫(Gerard Rove)、哈里·穆里施(Harry Mulisch)、塞斯·諾特博姆(Cees Nooteboom)以及海拉·哈瑟(Hella Serafia Haasse)。現已作古的赫爾曼斯和雷夫,連同穆里施,並稱「三巨頭」,曾長期統領戰后的荷蘭文壇。荷蘭飽受戰火蹂躪,作為荷蘭現代史上核心的一章,二戰不但成為他們筆下最重要的故事背景,也激發了他們對戰爭作更深入的審視,而不僅限於簡單的道德感知(正義與邪惡)。赫爾曼斯的主題是人在現實的混亂中尋找秩序的無力,他的哲學帶有虛無主義意味。在他的重要作品《達摩克里斯的暗房》(De donkere damer van Damocles)中,赫爾曼斯徹底顛覆了抵抗戰爭中荷蘭人民的英雄形象和英勇事跡,把戰爭描繪成一個晦暗、殘酷的場面,其間人們的反應固執而無理性,「真理」常常無從尋找。雷夫以自傳體小說《夜晚》(De avonden)一舉成名,小說描繪了戰后的荒涼景象,其價值在於極為獨到的語言風格,作者賦予日常俗語以沉郁、反諷的神髓,作品中充滿了反語、幽默和自相矛盾的世界觀,常令讀者和批評家無從把握,但對后世的影響將是久遠的。他自認是頹廢的浪漫主義一派,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總是不憚提起宗教、性、情感和文學諸方面的禁忌話題。上帝、愛欲和死亡是雷夫的文學主旋律。穆里施的作品中,二戰同樣是反復出現的主題。他的父親是奧地利通敵分子,母親卻是猶太人,如此極端的反差令他敢於說出這種招惹爭議的話來:「我就是二次世界大戰。」關於二戰,流傳最廣的作品無疑是穆里施的《刺殺》(De aanslag),這是一個刺殺通敵分子的故事,小說結構完美,情節扣人心弦。他的代表作是1992年出版的《天堂的秘密》(De ontdekking van de hemel),這部光彩奪目的神話現實主義「絕對小說」,講述了一位被挑選者受命將石碑送回天堂的故事。一些美國批評家將這部小說與但丁、荷馬和彌爾頓的作品相提並論。他的另一部作品《齊格弗里德:黑色牧歌》(Siegfride,een zwarte idylle)虛構了希特勒的兒子,向我們展現了他的悲劇遭遇,作品被讀者推選為歐洲最佳小說。對荷蘭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的另一條主線,則深深植根於荷蘭的殖民歷史之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遠涉重洋來到東印度群島,帶回去的不僅是金銀香料,更有異域的故事。哈瑟承接了先輩穆爾塔圖里和埃德加·杜·佩隆的余緒,所謂「荷屬東印度小說」在她的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一生的前二十年是在東印度群島,特別是爪哇度過的,這段經歷留下的印象成了她的靈感的重要源泉。她的處女作Oeroeg即是根據她對東印度群島的記憶寫成的,小說描寫了身在殖民地的荷蘭人的困境和傷痛,自此分裂人格的基調頻頻出現在她的作品中。哈瑟還創作了大量歷史小說,她的文學成就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其作品的質量與「三巨頭」難分伯仲,人們尊稱她為荷蘭文學的「老祖母」。

這五位大作家中,塞斯·諾特博姆則是另一番景象。他的作品常常着力於關注非現實性的問題,如時間的短暫、記憶的飄忽、現實與思緒的朦朧,而且對表現的形式十分重視,因而他的文學道路是現代主義而非現實主義的。他的文學主題包括死亡、自我的神秘性以及現實與幻想的關系等,充滿了思辨的哲學意味,所以也有人稱其作品為哲學小說。諾特博姆極為博學,不但博古通今,還對世界許多地方的文化有直接的體驗,遂得以在人類文明的廣袤時空中任意馳騁。在他看來,寫作本身就是思考的一種方式,他的作品涉及到大量的文學、歷史、神話、宗教的知識,而又是完全獨立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