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1llter,1944一),1966年畢業于哈佛大學,1974年獲牛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任耶魯大學教授,後執教于康奈爾大學,當代美國著名文學理論家,歐洲理論在美國的權威闡釋者之一。他于1975年出版的《結構主義詩學》被認為是成功移植歐陸理論的範例,推進了文學批評從文本細讀向理論闡釋的轉型,從而獲得了美國現代語文學會頒發的標志美國文學批評最高榮譽的J.R.羅威爾獎。此後,卡勒又順應學術發展的大勢卷入解構主義大潮,他于1982年出版了另一部代表作《論解構:結構主義後的理論與批評》。卡勒並沒有將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與結構主義截然地分離,但是兩書在方法和結論上有著明顯不同,作者自稱前者只是對結構主義的“介紹”,後者則是直接參與一場生機勃勃、難解難分的論戰,從而塑造了他作為美國解構主義批評代表人物的學術形象。《文學理論入門》是卡勒1997年出版的一部新作,屬于通識類或導引類讀本,盡管篇幅短小、簡明扼要,但是觀念新潮,思想敏銳,集中呈現了西方文學理論的最新發展,對于建構我們自己的理論話語極富有啟發性。
和我國的同類著作相比,卡勒的《文學理論入門》作為面向一般讀者的通識類讀本,並沒有擺出學術權威的架勢頤指氣使,沒有用獨斷論的口吻強行推銷他的一家之言,而是將各種理論同時納入他的論域,以期讀者能在這種對話關系中獨立自主地辨析是非,進而形成自己的傾向或立場並參與本書的理論建構。這種開明、開放式的理論表述不僅體現了作者對歷史的尊重及其學術民主的對話思想,更有益于激活讀者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毋庸諱言,這種表述方式很自然地使人聯想到我們已經或正在組織編寫的類似讀本。盡管理論界已經意識到本質主義和獨斷論的弊端,但是,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理論教學及教材編寫中,真正達到平等對話的境界尚有待時曰,革除長期的思維慣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樣,卡勒的《文學理論入門》就有可能為我國的讀者帶來陌生感,使長期習慣于接受“定論”的讀者感到無所適從。
當然,這並不是說卡勒在他的《文學理論入門》中有意隱蔽自己的觀點,而是說他的觀點是以尊重歷史和他人為前提,在充分評介相關理論的同時闡發自己的一家之言,從而激活讀者的言說,為他人介入討論預留了空間。例如,和我們的文學理論教材類似,關于“理論是什麼”和“文學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往往是通識類讀本不得不首先解答的問題。那麼,卡勒是如何解答這兩個問題的呢?
首先,卡勒認為,就文學理論的實際效果來說,應將其定義為對于“常識”的批評,即對于言語和語言、文本和意義、寫作和經驗等慣常判斷的質疑和顛覆。“一般說來,要稱得上是一種理淪,它必須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解釋”,“它鼓勵你懷疑那些被認為是自然的,是先天給定的事物”。就此而言,卡勒認為,“理論常常是常識性觀點的好斗的批評家。”他以福柯和德里達為例具體說明了理論的這一當代意義,即在質疑“常識”的同時提供“非同尋常”的另類思路和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