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實力派翻譯理論家、實踐家朱純深先生十余年研究之大成,分「翻譯與世界觀」「翻譯與語言學」「翻譯與文學」三編。基於作者深厚的語言學、文學乃至哲學理論修養,各章從微觀著手,切入翻譯的基本問題,以精到的實踐功力,層層推演,生發出關於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全部重大問題的獨到思考,實為一部的譯學力作。全書實踐與理論互為發明,既是譯學理論研究者和翻譯實踐者的得力硪,也是外語和翻譯領域各級研究生在確立研究課題、實施研究項目、寫作研究論文方面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朱純深,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多年來從事英漢翻譯的教學與研究,曾任教於福建師范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現執教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並指導博士研究生,兼任《中國翻譯》及英國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編委,《英語世界》顧問,以及中國譯協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委員。其譯學論文多發表於國際權威譯學期刊,譯著包括《短篇小說寫作指南》、讀者文摘《當代小說選粹》、王爾德《自深深處》、中國古詩詞中英對照本《古意新聲·品賞本》,以及中國現代散文和新加坡當代華語詩歌的中英對照譯作等。
目錄
譯林版序
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詩意的——由翻譯研究引發的宏觀學術思考
書林版原序
上編 翻譯與世界觀
第一章 走出誤區踏進世界——中國譯學:反思與前瞻
1.0 引言
1.1 中國翻譯理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
1.1.1 「成體系」與「自成體系」之別
1.1.2 「回顧」與「規定」之別
1.1.3 比較:「盲目的優越感」與「有根據的自尊心」之別
1.2 中國譯學的理論個性是在國際互動中發展的
1.2.1 「中國特色」:出發點還是目的地?
1.2.2 歷時比較:特色還是共性?
1.2.3 共時比較一:語言的「異」與「同」
1.2.4 共時比較二:思維方式上的綜合與分 析
1.2.5 共時比較三:「落後」與「進步」
1.2.6 共時比較四:文化心理的「內向」與「外向」
1.2.7 發展方向:「接軌」與「正軌」辨
1.3 結語:走出誤區踏進世界
第二章 舊題新解:從國際互動看中國翻譯
2.0 引言
2.1 翻譯要不要理論
2.2 重提「信達雅」
2.3 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
2.4 結語
中編 翻譯與語言學
第三章 文本與翻譯:三維意義結構及其跨語言重建
3.0 引言
3.1 功能語法與翻譯
3.2 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
3.3 意義結構:一個綜合的三維模式
3.3.1 語言構成:意義結構的 第一維
3.3.2 交際互動態:意義結構的 第二維
3.3.3 美學效應:意義結構的 第三維
3.3.4 意義結構三維間的關系
3.4 從文本類型/體裁看意義結構各維間的關系
3.4.1 意義結構:形式和內容的整合
3.5 翻譯是一個三維的過程
3.5.1 地道的語言與創造性的語言運用
3.5.2 信息分布的重現
3.5.3 效果匹配
3.6 結語
第四章 翻譯單位再探:論以句子為翻譯的關鍵功能單位
4.0 引言
4.1 有關翻譯單位范圍的爭論
4.2 翻譯單位的重新定義
4.3 翻譯單位與翻譯對等
4.4 語言單位:在譯語文本建構中的三重性質
4.5 文本單位的文本人格:三個功能
4.6 把文本看作是翻譯的「目的」而非「單位」
4.7 句子為關鍵的功能翻譯單位
4.8 從句子層面看子句和段落
4.9 以句子為關鍵功能翻譯單位的翻譯
4.10 結語
第五章 句子翻譯內外觀:論句子作為翻譯的關鍵功能單位之文本責任
5.0 引言
5.1 個案一:次序、過程與效果
5.2 個案二:在句子與文本之間
5.2.1 從語義及主述位結構的角度分析原文的句內語序
5.2.2 對中譯文的考察
5.3 個案三:從句子到文本
5.3.1 分析源語文本的主述位結構
5.3.2 比較源語文本與其譯文的主述位結構
5.4 討論
5.5 結語
第六章 修飾關系及其翻譯:信息、意圖與效果
6.0 引言
6.1 修飾關系與前景—背景式信息分布
6.2 功能詞:既是句法負載者又是信息攜帶者
6.3 詞:可供翻譯的語義值
6.4 成分分析:詞的內修飾關系
6.5 內修飾語和外修飾語
6.6 結語
第七章 施事的句法地位及其在英漢被動句互譯中對信息呈現的意義
7.0 引言
7.1 施事位置和被動結構的形成
7.2 施事的地位與主動形式的被動句
7.2.1 倒裝結構
7.2.2 非特定施事結構和無主語結構
7.2.3 PV結構
7.3 顯性施事被動句中施事的地位
7.4 施事在「是的」和「的(┅┅)是」結構中的地位
7.5 結語
第八章 翻譯交際中形式與內容的整合:以漢語代詞的話語功能為例
8.0 形式、內容與交際:問題的提出
8.1 隱性呈現與顯性呈現:形式內容整合以促成交際
8.2 零代詞與全代詞:個案例證
8.2.1 人稱代詞
8.2.2 表領屬關系的「的代詞」
8.3 結語
第九章 從句法像似性與「異常」句式的翻譯看文學翻譯中的文體意識
9.0 引言
9.1 像似性:句法與文體
9.2 像似性:句式與效果
9.3 從像似功能看「異常」句式:走出「歐化」的認識誤區
9.4 「異常」句式:翻譯的猶豫
9.5 結語:文體自覺的翻譯是語言世界里的旅程
下編 翻譯與文學
第十章 詩意的游戲:從《登高》英譯看翻譯的實用美學
10.0 引言
10.1 原作分析
10.2 譯作分析比較與翻譯試驗
10.3 對仗與視點:兩個技術問題
10.4 結語
第十一章 從文體學和話語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學意義及翻譯試驗
11.0 引言
11.1 文與意:篇章分析
11.2 內與外:句子分析
11.3 音與形:結構重復
11.4 結語
[附錄1]原文
[附錄2]英語翻譯試驗
第十二章 感知、認知與中國山水詩翻譯:從詩中有「畫」看《江雪》詩的翻譯
12.0 引言
12.1 供分析的原文
12.2 逐行分析
12.3 作為心畫的全詩文本:一個有意的「誤讀」
12.4 結語
[附錄1]《雪溪行旅圖》
[附錄2]《寒江獨釣圖》
[附錄3]《寒江獨釣圖》
[附錄4]譯文
跋 翻譯研究:不僅僅是一幅「地圖」
參考書目
Ⅰ. 英文部分
Ⅱ. 中文部分
Ⅲ. 部分例子出處
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詩意的——由翻譯研究引發的宏觀學術思考
書林版原序
上編 翻譯與世界觀
第一章 走出誤區踏進世界——中國譯學:反思與前瞻
1.0 引言
1.1 中國翻譯理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
1.1.1 「成體系」與「自成體系」之別
1.1.2 「回顧」與「規定」之別
1.1.3 比較:「盲目的優越感」與「有根據的自尊心」之別
1.2 中國譯學的理論個性是在國際互動中發展的
1.2.1 「中國特色」:出發點還是目的地?
1.2.2 歷時比較:特色還是共性?
1.2.3 共時比較一:語言的「異」與「同」
1.2.4 共時比較二:思維方式上的綜合與分 析
1.2.5 共時比較三:「落後」與「進步」
1.2.6 共時比較四:文化心理的「內向」與「外向」
1.2.7 發展方向:「接軌」與「正軌」辨
1.3 結語:走出誤區踏進世界
第二章 舊題新解:從國際互動看中國翻譯
2.0 引言
2.1 翻譯要不要理論
2.2 重提「信達雅」
2.3 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
2.4 結語
中編 翻譯與語言學
第三章 文本與翻譯:三維意義結構及其跨語言重建
3.0 引言
3.1 功能語法與翻譯
3.2 言語行為理論與翻譯
3.3 意義結構:一個綜合的三維模式
3.3.1 語言構成:意義結構的 第一維
3.3.2 交際互動態:意義結構的 第二維
3.3.3 美學效應:意義結構的 第三維
3.3.4 意義結構三維間的關系
3.4 從文本類型/體裁看意義結構各維間的關系
3.4.1 意義結構:形式和內容的整合
3.5 翻譯是一個三維的過程
3.5.1 地道的語言與創造性的語言運用
3.5.2 信息分布的重現
3.5.3 效果匹配
3.6 結語
第四章 翻譯單位再探:論以句子為翻譯的關鍵功能單位
4.0 引言
4.1 有關翻譯單位范圍的爭論
4.2 翻譯單位的重新定義
4.3 翻譯單位與翻譯對等
4.4 語言單位:在譯語文本建構中的三重性質
4.5 文本單位的文本人格:三個功能
4.6 把文本看作是翻譯的「目的」而非「單位」
4.7 句子為關鍵的功能翻譯單位
4.8 從句子層面看子句和段落
4.9 以句子為關鍵功能翻譯單位的翻譯
4.10 結語
第五章 句子翻譯內外觀:論句子作為翻譯的關鍵功能單位之文本責任
5.0 引言
5.1 個案一:次序、過程與效果
5.2 個案二:在句子與文本之間
5.2.1 從語義及主述位結構的角度分析原文的句內語序
5.2.2 對中譯文的考察
5.3 個案三:從句子到文本
5.3.1 分析源語文本的主述位結構
5.3.2 比較源語文本與其譯文的主述位結構
5.4 討論
5.5 結語
第六章 修飾關系及其翻譯:信息、意圖與效果
6.0 引言
6.1 修飾關系與前景—背景式信息分布
6.2 功能詞:既是句法負載者又是信息攜帶者
6.3 詞:可供翻譯的語義值
6.4 成分分析:詞的內修飾關系
6.5 內修飾語和外修飾語
6.6 結語
第七章 施事的句法地位及其在英漢被動句互譯中對信息呈現的意義
7.0 引言
7.1 施事位置和被動結構的形成
7.2 施事的地位與主動形式的被動句
7.2.1 倒裝結構
7.2.2 非特定施事結構和無主語結構
7.2.3 PV結構
7.3 顯性施事被動句中施事的地位
7.4 施事在「是的」和「的(┅┅)是」結構中的地位
7.5 結語
第八章 翻譯交際中形式與內容的整合:以漢語代詞的話語功能為例
8.0 形式、內容與交際:問題的提出
8.1 隱性呈現與顯性呈現:形式內容整合以促成交際
8.2 零代詞與全代詞:個案例證
8.2.1 人稱代詞
8.2.2 表領屬關系的「的代詞」
8.3 結語
第九章 從句法像似性與「異常」句式的翻譯看文學翻譯中的文體意識
9.0 引言
9.1 像似性:句法與文體
9.2 像似性:句式與效果
9.3 從像似功能看「異常」句式:走出「歐化」的認識誤區
9.4 「異常」句式:翻譯的猶豫
9.5 結語:文體自覺的翻譯是語言世界里的旅程
下編 翻譯與文學
第十章 詩意的游戲:從《登高》英譯看翻譯的實用美學
10.0 引言
10.1 原作分析
10.2 譯作分析比較與翻譯試驗
10.3 對仗與視點:兩個技術問題
10.4 結語
第十一章 從文體學和話語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學意義及翻譯試驗
11.0 引言
11.1 文與意:篇章分析
11.2 內與外:句子分析
11.3 音與形:結構重復
11.4 結語
[附錄1]原文
[附錄2]英語翻譯試驗
第十二章 感知、認知與中國山水詩翻譯:從詩中有「畫」看《江雪》詩的翻譯
12.0 引言
12.1 供分析的原文
12.2 逐行分析
12.3 作為心畫的全詩文本:一個有意的「誤讀」
12.4 結語
[附錄1]《雪溪行旅圖》
[附錄2]《寒江獨釣圖》
[附錄3]《寒江獨釣圖》
[附錄4]譯文
跋 翻譯研究:不僅僅是一幅「地圖」
參考書目
Ⅰ. 英文部分
Ⅱ. 中文部分
Ⅲ. 部分例子出處
序
本書各章,由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發表的論文翻譯、整理(包括個別地方的修訂)結集而成,有些原來發表時沒有章節標題或提要的,這次都酌情補上,以求統一,另備章所引用的參考書目,也都集中於書末,分為中英文兩部分統一列出。全書共十一章,分為三編。上編討論翻譯研究同世界觀的關系,因為我覺得當前中國翻譯研究要在整體上有個突破,需要一個世界觀的變革,使思想方法更理性、包容,進而使研究方法更科學、多元。引發這兩篇文章的,如文中開頭所說,是1996年初在澳洲迪京(Deakin)大學舉行的口筆譯研討會上,翻譯理論組與會者向我提的兩個問題(另外還有一個在第八章討論)。兩年多后我將這兩個問題納入當時正在籌划的一個由香港城市大學資助的研究項目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active pcrspective on its current debates,ten-dencies and future devclopment(編號9030789[CTL]),撰文討論善兼作紙答。
中編與語言學有關,也是本書分量最大的部分。當前在翻譯研究領域,文化異同、翻譯目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等課題正越來越引起廣泛的興趣,並且大大拓展了這一學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但不能就此否定語言學同翻譯研究的內在關聯,或者認定語言學對翻譯研究的貢獻已經到了極限或已經「過時」。理由起碼有三:(1)隨着語言學的發展從單純的形式主義進入更廣闊的功能、篇章、語用、社會、心理領域,不約而同地它也將上述課題納入自己的關注范圍,因此在這方面,語言學可以為翻譯研究提供的理論思考空間和方法論支持還是很大的;(2)從語言學的角度探討翻譯問題,在上個世紀末葉有了長足的進展,已不復是初期汲汲於一句一詞的「正確」譯法的景象,更不是「語法加翻譯」的機械教學法可以比擬的;(3)關注翻譯中體現的文化、目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及其隱含的政治意義,並不能改變翻譯作為文本轉換或再生成這一本質,而翻譯過程中所涉及各方的種種身份地位關系,又是如何通過文本的再生成未經營和操縱,使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傾向得以實現,其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需要而且應該從語言(學)上做出嚴格的分析和解釋。
中編和下編各章大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根本思路都可以追溯到我提交給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博士論文(Zhu 1993)。第三章是該論文的前言和基本理論框架,第五章由該論文第二章的部分內容整理而成。第四章重提「翻譯單位」這一懸而未決的理論課題,目的在於確立一個技術上較具操作性的層面,以便在文本整體觀(如第三章所示)與文本局部構成(如第五、六、七章所示)之間建立一種理論上可供分析、實踐中較易把握的關聯性;本章由提交給國際譯聯第14屆世界大會(Mei-bourne,1996)論文(zhu 1996)的第一(理論)部分廣泛修改擴充而成,該論文的第二部分為三個驗證理論的個案研究。
……
中編與語言學有關,也是本書分量最大的部分。當前在翻譯研究領域,文化異同、翻譯目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等課題正越來越引起廣泛的興趣,並且大大拓展了這一學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但不能就此否定語言學同翻譯研究的內在關聯,或者認定語言學對翻譯研究的貢獻已經到了極限或已經「過時」。理由起碼有三:(1)隨着語言學的發展從單純的形式主義進入更廣闊的功能、篇章、語用、社會、心理領域,不約而同地它也將上述課題納入自己的關注范圍,因此在這方面,語言學可以為翻譯研究提供的理論思考空間和方法論支持還是很大的;(2)從語言學的角度探討翻譯問題,在上個世紀末葉有了長足的進展,已不復是初期汲汲於一句一詞的「正確」譯法的景象,更不是「語法加翻譯」的機械教學法可以比擬的;(3)關注翻譯中體現的文化、目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及其隱含的政治意義,並不能改變翻譯作為文本轉換或再生成這一本質,而翻譯過程中所涉及各方的種種身份地位關系,又是如何通過文本的再生成未經營和操縱,使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傾向得以實現,其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需要而且應該從語言(學)上做出嚴格的分析和解釋。
中編和下編各章大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根本思路都可以追溯到我提交給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博士論文(Zhu 1993)。第三章是該論文的前言和基本理論框架,第五章由該論文第二章的部分內容整理而成。第四章重提「翻譯單位」這一懸而未決的理論課題,目的在於確立一個技術上較具操作性的層面,以便在文本整體觀(如第三章所示)與文本局部構成(如第五、六、七章所示)之間建立一種理論上可供分析、實踐中較易把握的關聯性;本章由提交給國際譯聯第14屆世界大會(Mei-bourne,1996)論文(zhu 1996)的第一(理論)部分廣泛修改擴充而成,該論文的第二部分為三個驗證理論的個案研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