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學術專著匯集本,書中擷取了梁啟超、羅根澤、俞寰澄、黃漢、馬非百、胡寄窗、馮友蘭、關鋒、王德敏這十位著名學者有關研究管子及其著作的專著共十余種,顯現出了近代以來墨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觀點。
書中所收錄的著作、觀點等,一般只對作者的生平、學術背景及論著的基本內容作簡單介紹性說明,以供讀者參考。
序
博大精深、理蘊醇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在東溧太平洋的遠東大陸,越來越顯現出其「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其命維新」的鮮活生命力。尤其是其中帶有濃烈原初氣息與創世意味的原典著述,經時代的沿革、社會的進步,它們已成為生長在這塊廣袤土地上的人們心中的民族歷史之根、傳統文化之脈、行為方式之跡。
據眼下已知的人文科學研究成果可知,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00年間,正是人類社會各文化圈的原典創制期。其時,與中華原典同時涌現的,還有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原典,聯結歐、亞、非大陸的地中海區域的希臘原典和希伯來原典。它們分別展現着各自對地球上其他區域民族及后世人們的影響,成為了各具神態的「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的文化傳統或文化遺產。
隋唐之后,度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以家族為本位而相對封閉的農業文明時代,經濟文化上出現過繁榮景象,處於世界東方的中國被世界看作是富庶之地的人間天堂,是一個管理得十分有序的國家,世界各地都有人前往觀光,真心渴望從中華原典中尋找治國處世的良策。
此時的中華原典在人類社會的第一個千禧年前后,正處於「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趙宋王朝(960—1279),人們對誕生於文化軸心時代的中華原典推崇達頂峰,尤其是將儒家的經典尊為「十三經」,並依據「心」、「性」之學將儒釋道合為一體,創立了由南宋大學者朱熹集大成的「理學」,強調「天理」與「人欲」的對立,發展到明清之際,已越演越烈。然而,這同一時期,正是歐洲大陸的平民從久處的中世紀黑暗中掙脫着沖出來,經由復興兩希原典精神和高舉「天賦人權」的啟蒙反叛旗幟,跨進了掌握機械電能,以社會為本仁兩相對開放的工業文明時代,開始步入現代化的社會。於是歐洲大陸的群學技術日益發達,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便出現了專門向外掠奪資源、擴展勢力的資本主義列強,並大肆散布人類社會是以「歐洲為豐心」的論調。他們認為似乎只有兩希原典中闡述的傳統文化才與現代化有內在聯系,才揭示了人類生活的方向,才是人類智慧的唯一結晶。於是有人斷言,中國傳統文化只是農業文明時代的產物,在現代化的門樓前「業已死亡」,並用不無譏諷的口吻說:「在產生它需要它的社會開始瓦等之舌,它嵌為一片陰影,只棲息在一些人的心底,無所為地只在心底像古玩般地被珍蕞着ε」言下之意,世界各文化圈誕生的各大原典中,只有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洗禮的兩希原典才有無限的活力,才是人類前行的真正依靠。
歷史是生長的,文化是開放的,民族是建構的。僅憑人類歷史長河某一瞬間時段所見(猶如一場體育比賽的小組賽)就散布狂言,成了不顧事實的妄語,而讓人恥笑。
對於深受「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教誨影響的中國人來說,是恪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訓的踐行者。在實際生活中是敢於向先進學習的。在西方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下,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的中華大地出現了反叛傳統的思潮,希圖用西方社會業已見成效的思維,對始終影響着自已的文化傳統采取了批判、否定甚至遺棄的極端舉措。以為只有這樣,才能迎合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才能抓住現代化的風標,才能振興中華。他們在抗爭、沖擊、顛覆中華原典的負面影響之時,將原典的合理內核也一鍋端了,這樣做勢將斫傷民根、中斷文脈、翦滅行蹤,這是十分可怕的!
自然,也有不少有識之士對時稱「國學」中的原初、根本、創世的中華原典進行研讀、反思。他們不只從中華原輿精神中看到光明,而且在現代化進程迅猛的西方社會間到腐臭。他們不再奉原典為圭臬,而是以「不恥下問」、「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的精神,在汲取了兩希原典精神的精髓之時,力求在一味頌揚中華原典精神或肆意詆毀中華原典價值的正反兩個極端之中尋找會通整合之道。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黍離》)的詩句,正是反叛傳統和整合傳統的人們的共同心聲,只是后者對蘊含着中華民根、文脈、行蹤的原典精神更注重的是傳統文化的代際傳承,讓這誕生於「軸心時代」多元文化傳統中的一支,在今天多元格局的世界,不無自傲地向世人展示它的鮮活風采、強勁生命和無窮魅力。
人們都已知曉,工業文明時代的現代化有種「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大手筆,其中隱藏着的弊端也漸漸顯露出來。源於掠奪、擴張的兩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過度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系統崩潰、大氣臭氧層變薄、動植物物種減少、細菌的無規則變異等等,無不向人類的生存發出敬告。鑒於人類和自然界所處的相互抵觸的尷尬困境,世人又一次把目光轉注到了中華原典。
……
據眼下已知的人文科學研究成果可知,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00年間,正是人類社會各文化圈的原典創制期。其時,與中華原典同時涌現的,還有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原典,聯結歐、亞、非大陸的地中海區域的希臘原典和希伯來原典。它們分別展現着各自對地球上其他區域民族及后世人們的影響,成為了各具神態的「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的文化傳統或文化遺產。
隋唐之后,度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以家族為本位而相對封閉的農業文明時代,經濟文化上出現過繁榮景象,處於世界東方的中國被世界看作是富庶之地的人間天堂,是一個管理得十分有序的國家,世界各地都有人前往觀光,真心渴望從中華原典中尋找治國處世的良策。
此時的中華原典在人類社會的第一個千禧年前后,正處於「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趙宋王朝(960—1279),人們對誕生於文化軸心時代的中華原典推崇達頂峰,尤其是將儒家的經典尊為「十三經」,並依據「心」、「性」之學將儒釋道合為一體,創立了由南宋大學者朱熹集大成的「理學」,強調「天理」與「人欲」的對立,發展到明清之際,已越演越烈。然而,這同一時期,正是歐洲大陸的平民從久處的中世紀黑暗中掙脫着沖出來,經由復興兩希原典精神和高舉「天賦人權」的啟蒙反叛旗幟,跨進了掌握機械電能,以社會為本仁兩相對開放的工業文明時代,開始步入現代化的社會。於是歐洲大陸的群學技術日益發達,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便出現了專門向外掠奪資源、擴展勢力的資本主義列強,並大肆散布人類社會是以「歐洲為豐心」的論調。他們認為似乎只有兩希原典中闡述的傳統文化才與現代化有內在聯系,才揭示了人類生活的方向,才是人類智慧的唯一結晶。於是有人斷言,中國傳統文化只是農業文明時代的產物,在現代化的門樓前「業已死亡」,並用不無譏諷的口吻說:「在產生它需要它的社會開始瓦等之舌,它嵌為一片陰影,只棲息在一些人的心底,無所為地只在心底像古玩般地被珍蕞着ε」言下之意,世界各文化圈誕生的各大原典中,只有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洗禮的兩希原典才有無限的活力,才是人類前行的真正依靠。
歷史是生長的,文化是開放的,民族是建構的。僅憑人類歷史長河某一瞬間時段所見(猶如一場體育比賽的小組賽)就散布狂言,成了不顧事實的妄語,而讓人恥笑。
對於深受「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教誨影響的中國人來說,是恪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訓的踐行者。在實際生活中是敢於向先進學習的。在西方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下,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的中華大地出現了反叛傳統的思潮,希圖用西方社會業已見成效的思維,對始終影響着自已的文化傳統采取了批判、否定甚至遺棄的極端舉措。以為只有這樣,才能迎合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才能抓住現代化的風標,才能振興中華。他們在抗爭、沖擊、顛覆中華原典的負面影響之時,將原典的合理內核也一鍋端了,這樣做勢將斫傷民根、中斷文脈、翦滅行蹤,這是十分可怕的!
自然,也有不少有識之士對時稱「國學」中的原初、根本、創世的中華原典進行研讀、反思。他們不只從中華原輿精神中看到光明,而且在現代化進程迅猛的西方社會間到腐臭。他們不再奉原典為圭臬,而是以「不恥下問」、「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的精神,在汲取了兩希原典精神的精髓之時,力求在一味頌揚中華原典精神或肆意詆毀中華原典價值的正反兩個極端之中尋找會通整合之道。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黍離》)的詩句,正是反叛傳統和整合傳統的人們的共同心聲,只是后者對蘊含着中華民根、文脈、行蹤的原典精神更注重的是傳統文化的代際傳承,讓這誕生於「軸心時代」多元文化傳統中的一支,在今天多元格局的世界,不無自傲地向世人展示它的鮮活風采、強勁生命和無窮魅力。
人們都已知曉,工業文明時代的現代化有種「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大手筆,其中隱藏着的弊端也漸漸顯露出來。源於掠奪、擴張的兩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過度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系統崩潰、大氣臭氧層變薄、動植物物種減少、細菌的無規則變異等等,無不向人類的生存發出敬告。鑒於人類和自然界所處的相互抵觸的尷尬困境,世人又一次把目光轉注到了中華原典。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