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作者十多年來撰寫的學術隨筆30余篇,主要涉及中國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以及哲學問題,對此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
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智者的寂寞」以中國哲學史的人物為中心,第二部分「昨夜星辰昨夜風」以問題為中心,第三部分「不要怕上帝發笑」則介紹了國外的幾部哲學著作。這些隨筆語言流暢,一改學院派論文晦澀艱深的文風,在深入淺出地講述學術史上的人物、事件時,不時有深刻的見解流淌而出,並且顯示了作者一貫堅持的哲學研究必須要做社會史還原的觀點,反映了作者在學術研究中的獨特風格。收入這本小書的,大抵都是談書的文章,有些是給《讀書》、《書城》、《二十一世紀》等雜志作的書評,有些是給朋友或學生的著述所作的序言,也作者自己的著作或手編各類文集或叢書的序言,少數是對學術爭論的個人意見。
目錄
序
一、智者的寂寞
林語堂這個中國人
世界文化的預言家
智者的寂寞
智慧之境
在「道問學」中「尊德性」
異數抑或正道:章學誠的學與思
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
熊十力的「返本開新」
向著新的社會理想
中國精神的百年躍遷
芳情不悔說啟蒙
嚴復:在決定論與自由意志論之間
作為思想家的周作人
二、昨夜星辰昨夜風
誰應對近代中國的價值迷失負責?
全球化與人文學術:以中國的現代性為視角
從歷史中發現價值
從觀念譜系看精神傳統
面對思想史,哲學何為?
開拓考察中國經驗的新境界
近代哲學史上的一樁公案
昨夜星辰昨夜風
序「中國的現代性與人文學術」叢書
從嚴復到中國自由主義的命運
學術規范慎言「化」
貞信在現代道德中的價值
三、不要怕上帝發笑
《天主實義》的哲學史意義
柏格森與中國現代哲學
不要怕上帝發笑
看印度哲人退而結網
能否跳出「過去的掌心」?
走向理性的太陽
英雄的歷史作用
一、智者的寂寞
林語堂這個中國人
世界文化的預言家
智者的寂寞
智慧之境
在「道問學」中「尊德性」
異數抑或正道:章學誠的學與思
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
熊十力的「返本開新」
向著新的社會理想
中國精神的百年躍遷
芳情不悔說啟蒙
嚴復:在決定論與自由意志論之間
作為思想家的周作人
二、昨夜星辰昨夜風
誰應對近代中國的價值迷失負責?
全球化與人文學術:以中國的現代性為視角
從歷史中發現價值
從觀念譜系看精神傳統
面對思想史,哲學何為?
開拓考察中國經驗的新境界
近代哲學史上的一樁公案
昨夜星辰昨夜風
序「中國的現代性與人文學術」叢書
從嚴復到中國自由主義的命運
學術規范慎言「化」
貞信在現代道德中的價值
三、不要怕上帝發笑
《天主實義》的哲學史意義
柏格森與中國現代哲學
不要怕上帝發笑
看印度哲人退而結網
能否跳出「過去的掌心」?
走向理性的太陽
英雄的歷史作用
序
《智慧之境》原是十多年前為了紀念業師馮契先生而作的一篇文章,最初發在《讀書》雜志。因為喜歡這個題目,就拿來做本書的標題。這當然不是說自己已經臻於此境,至多只表示私心之向往。所以收入本書的文章涉及的人物和思想看似寬泛,歸總都與對智慧的追求有關。
前一陣學術界討論起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問題,意思是中國古代有沒有西方人稱為Philosophy那樣的「哲學」是很可疑的。「哲學」一詞自然是20世紀的新名詞之一,其實「智慧」也並非中國哲學的突破時期就有的概念。那時候,孔子就直愣愣地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庄子則說「道」無所不在,而且「每下愈況」。古人認為,求道的精神和對道的認識,就是智慧。要說得更具體些,有兩個人說得特別好。一個是司馬遷,他說「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另一個是程明道,其詩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中國哲人無論追求如何玄虛、空靈的大道,最高的境界卻是與人倫日用不即不離。「天人之際」的幽明之境,要在「古今之變」的日用常道中體證。所以哲學之「思」和人類之「史」是難分難解地聯結在一起的。
不過,一進入學術知識形態,哲學就不得不有所分化,求道的人也各有自己的進路。多年來我比較關注中國近現代哲學史的研究,同時也旁及思想文化諸問題。不過到底是書齋中人,雖然有現實的關切,所論總離不開書冊。收入這本小書的,大抵都是談書的文章,有些是給《讀書》、《書城》、《二十一世紀》等雜志作的書評,有些是給朋友或學生的著述所作的序言,也有我自己的著作或手編各類文集或叢書的序言,少數是對學術爭論的個人意見。其中有些以品人為題,但重心還是論他們的著述和思想。文章寫作時間不一,篇幅長短也不同;但都以書為話題,內容又比較集中於中國近現代哲學史,於是編為一集。粗略地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其中的某一篇名為標題,以示內容的分類。第一部分「智者的寂寞」大致以中國哲學史上的人物為中心;第二部分「昨夜星辰昨夜風」,可以說是以問題為中心;第三部分「不要怕上帝發笑」,講的是幾本外國人的書。編着編着想起章學誠說的一段話:「《易》日:『知以藏往,神以知來。』夫名物制度,繁文縟節,考訂精詳,記誦博洽,此藏往之學也;好學敏求,心知其意,神明變化,開發前蘊,此知來之學也……故藏往之學欲其博,知來之學欲其精。真能知來者,所操甚約而所及者甚廣。」我這本小書既不「博」,又不敢說「約」。但卻希望在「藏往」和「知來」之間,給這個保守主義和返魅浪潮襲來的「后現代」,帶來一點不同的聲音。
這三十多篇文章最初發表於多家刊物或出版社,大多曾經被各種各樣的刊物轉載過,其中有些又被朋友們收入各類文集,經過的編輯朋友之多,難以一一列出。今又承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支持,使此書得以面世。我在這里一並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我的研究工作一直得到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項目編號B401),也要一並說明。
高瑞泉
丁亥年小暑於滬郊寓所
前一陣學術界討論起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問題,意思是中國古代有沒有西方人稱為Philosophy那樣的「哲學」是很可疑的。「哲學」一詞自然是20世紀的新名詞之一,其實「智慧」也並非中國哲學的突破時期就有的概念。那時候,孔子就直愣愣地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庄子則說「道」無所不在,而且「每下愈況」。古人認為,求道的精神和對道的認識,就是智慧。要說得更具體些,有兩個人說得特別好。一個是司馬遷,他說「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另一個是程明道,其詩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中國哲人無論追求如何玄虛、空靈的大道,最高的境界卻是與人倫日用不即不離。「天人之際」的幽明之境,要在「古今之變」的日用常道中體證。所以哲學之「思」和人類之「史」是難分難解地聯結在一起的。
不過,一進入學術知識形態,哲學就不得不有所分化,求道的人也各有自己的進路。多年來我比較關注中國近現代哲學史的研究,同時也旁及思想文化諸問題。不過到底是書齋中人,雖然有現實的關切,所論總離不開書冊。收入這本小書的,大抵都是談書的文章,有些是給《讀書》、《書城》、《二十一世紀》等雜志作的書評,有些是給朋友或學生的著述所作的序言,也有我自己的著作或手編各類文集或叢書的序言,少數是對學術爭論的個人意見。其中有些以品人為題,但重心還是論他們的著述和思想。文章寫作時間不一,篇幅長短也不同;但都以書為話題,內容又比較集中於中國近現代哲學史,於是編為一集。粗略地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其中的某一篇名為標題,以示內容的分類。第一部分「智者的寂寞」大致以中國哲學史上的人物為中心;第二部分「昨夜星辰昨夜風」,可以說是以問題為中心;第三部分「不要怕上帝發笑」,講的是幾本外國人的書。編着編着想起章學誠說的一段話:「《易》日:『知以藏往,神以知來。』夫名物制度,繁文縟節,考訂精詳,記誦博洽,此藏往之學也;好學敏求,心知其意,神明變化,開發前蘊,此知來之學也……故藏往之學欲其博,知來之學欲其精。真能知來者,所操甚約而所及者甚廣。」我這本小書既不「博」,又不敢說「約」。但卻希望在「藏往」和「知來」之間,給這個保守主義和返魅浪潮襲來的「后現代」,帶來一點不同的聲音。
這三十多篇文章最初發表於多家刊物或出版社,大多曾經被各種各樣的刊物轉載過,其中有些又被朋友們收入各類文集,經過的編輯朋友之多,難以一一列出。今又承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支持,使此書得以面世。我在這里一並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我的研究工作一直得到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項目編號B401),也要一並說明。
高瑞泉
丁亥年小暑於滬郊寓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