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1982年開始,歐洲大學校長常設會議(the Standing Conference of Rectors,Presidents,and Vice-Chancellors of the European
Universities,簡稱CRE)開始組織歐洲各國和美國有關學科的專家開展一項合作研究,以探討歐洲大學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問題。這項合作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編寫了四卷本《歐洲大學史》。《歐洲大學史》第一卷《中世紀大學》于1992年出版,1996年出版了該書第二卷,即《近代早期的歐洲大學(1500—1800)》,第三卷《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大學(1800—1945)》于2004年出版。
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這套四卷本《歐洲大學史》的第一卷《中世紀大學》。這篇序言的目的是提供一個輪廓,以使讀者更好地把握本書的基本結構、內容、特色和價值。
在這套《歐洲大學史》出版前後,用英語寫作的有關中世紀大學的著作和論文可謂汗牛充棟,例如,拉希德的三卷本《歐洲中世紀大學》(1895)、桑戴克的《中世紀的大學記錄與生活》(1949)、鮑德溫和古德威特的《政治中的大學——中世紀的大學記錄與生活》(1949)、鮑德溫和古德威特的《政治中的大學——中世紀後期和近代早期的個案研究(1972)、科班的〈中世紀大學及其發展與組織〉(1975)、萊夫的〈13—14世紀的巴黎大學與牛津大學〉(1975)、伊澤溫和帕奎的〈中世紀後期的大學〉(1978)、班德的《大學與城市》(1988)、梅魯的《中世紀歐洲的大學訓練》(1993)、彼德森的《最早的大學——大學館與歐洲大學教育的起源》(1997),等等。那麼,與此前出版的有關中世紀大學史著作相比,本書有什麼特點呢?
根據我們的初步認識,本書的主要特點和價值有四:
1.編寫的組織方式。如前所述,本書是由歐洲大學校長常設會議組織編寫的這個常設會議是一個非政府組織,成立于1964年,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其成員包括歐洲27個國家的470多個高等教育機構。由于常設會議成員的普遍性,因此得以組織起一個龐大的編寫隊伍,集中各國相關學科的專家共同探討。本書的作者就包括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波蘭、瑞典、瑞士、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丹麥等11個國家的16位學者。其中大多是相關學科領域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的學者,如已故的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和社會學教授、《密涅瓦》雜志的創辦人愛德華‧希爾斯,著名社會史學家、原牛津大學沃斯特學院院長阿薩、布里格斯爵士,以及本書總主編、原法蘭克福大學校長瓦爾特‧呂埃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