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因為在「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這里,他對民族復興與文化繁榮的相互關系作出了極其深刻地闡述,並將文化的繁榮和興盛看成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
其實,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復興的艱辛歷程來看,中國文化或中華文明的復興始終是民族復興這一偉大工程的主要內容和前提。因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始終伴隨着中國文化或中華文明的進步和復興。這是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再度復興的偉大業績所一再證明了的客觀事實。
目錄
導語:文化復興的必由之路
上篇:儒家文化與現代社會文明
一、儒家倫理與東亞文明
(一)東亞文明的歷史形成
(二)東亞文明的現代發展
(三)東亞文明的未來前景
二、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讀
(一)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使命
(二)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蘊涵
(三)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價值
三、構建凸顯中國文化特色的軟實力體系
(一)軟實力概念的提出
(二)增強軟實力的目的
(三)構建軟實力的舉措
四、中韓文明史上綻放幽香的兩枝奇葩
——張載與曹南冥實學思想之異同比較及其現代意義
(一)實學思想相同方面
(二)實學思想起點的不同
(三)實學思想落點的不同
(四)實學思想的現代意義
五、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與現代意義
(一)傳統人文主義的概念界定
(二)傳統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
(三)傳統人文主義的多元形成
(四)傳統人文主義的現代意義
六、中國文化的轉型重建與未來發展
(一)對近代文化量變轉型重建的反思
(二)對現代文化質變轉型重建的回顧
(三)對當代文化整體轉型重建的前瞻
(四)對中國文化未來發展意義的管窺
七、秦文化的歷史構成與現代詮釋
(一)秦文化的歷史淵源
(二)秦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秦文化的構成要素
(四)秦文化的現代意義
(五)打造新的秦文化
八、對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與超越
——評《中國儒學史》、《儒學在現代中國》
(一)兩書的基本肉食
(二)儒學的歷史斷限
(三)「新儒學」是對傳統儒學的研究、重建和現代詮釋
(四)原生儒學、變態儒學與儒學詮釋的方法論意義
下篇:道家文化與現代生態文明
九、道家生態智慧的思想基礎
(一)「道法自然」與生態平衡
(二)「萬物自化」與環保意識
(三)「知常曰明」與適度增長
(四)「知足不辱」與持續發展
(五)「F駢奢崇儉」與開源節流
十、道家「寡欲論」的現代意義
(一)道家的「無俗」、「寡欲」與現代的人欲橫流
(二)F第子的「崇儉去奢」與現代生態文明
(三)庄子的「清心寡欲」與現代的「回歸自然」
(四)老庄「寡欲論」的不同與物質精神因素的互補作用
十一、玄奘唯識學境界的現實意義
(一)玄奘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
(二)玄奘的唯識學理論
(三)玄奘唯識學境界的現代意義
十二、荀子欲求觀的現代詮釋
(一)荀子欲求觀同其性惡論密不可分
(二)關鍵在於把欲望與需求區別開來
(三)荀子欲求觀的現代轉換
十三、從「天人之分」到「天人相勝」的哲學反思
(一)「文藝復興」與人的覺醒
(二)「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環球生態危機
十四、科學發展與「天人並生」
(一)「可持續發展」與「人的第二次覺醒」
(二)「關愛大地母親」與反全球化運動
(三)科學發展與創新型工業模式
十五、彰顯多元文化魅力的「長安學」建構芻議
(一)長安與歷史上的周秦漢唐
(二)長安是中古時期中國文化的中心
(三)長安文化的思想內涵與基本特征
(四)對老子「其人其收」的評價
(五)建構「長安學」的本意
十六、道家「自然」觀念與六朝美學生態
——《文心雕龍美學范圍研究》序
(一)劉勰美學范圍總論
(二)劉勰美學范圍分論
(三)六朝美學生態活力與「自然之勢」
附錄:
一、文化三題
(一)文化定義新釋
(二)文化定性新說
(三)文化定位新論
二、時代大潮與哲學變革
(一)哲學的困境
(二)哲學的變革懷應用
三、兩岸文教交流之我見
后記
上篇:儒家文化與現代社會文明
一、儒家倫理與東亞文明
(一)東亞文明的歷史形成
(二)東亞文明的現代發展
(三)東亞文明的未來前景
二、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讀
(一)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使命
(二)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蘊涵
(三)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價值
三、構建凸顯中國文化特色的軟實力體系
(一)軟實力概念的提出
(二)增強軟實力的目的
(三)構建軟實力的舉措
四、中韓文明史上綻放幽香的兩枝奇葩
——張載與曹南冥實學思想之異同比較及其現代意義
(一)實學思想相同方面
(二)實學思想起點的不同
(三)實學思想落點的不同
(四)實學思想的現代意義
五、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與現代意義
(一)傳統人文主義的概念界定
(二)傳統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
(三)傳統人文主義的多元形成
(四)傳統人文主義的現代意義
六、中國文化的轉型重建與未來發展
(一)對近代文化量變轉型重建的反思
(二)對現代文化質變轉型重建的回顧
(三)對當代文化整體轉型重建的前瞻
(四)對中國文化未來發展意義的管窺
七、秦文化的歷史構成與現代詮釋
(一)秦文化的歷史淵源
(二)秦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秦文化的構成要素
(四)秦文化的現代意義
(五)打造新的秦文化
八、對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與超越
——評《中國儒學史》、《儒學在現代中國》
(一)兩書的基本肉食
(二)儒學的歷史斷限
(三)「新儒學」是對傳統儒學的研究、重建和現代詮釋
(四)原生儒學、變態儒學與儒學詮釋的方法論意義
下篇:道家文化與現代生態文明
九、道家生態智慧的思想基礎
(一)「道法自然」與生態平衡
(二)「萬物自化」與環保意識
(三)「知常曰明」與適度增長
(四)「知足不辱」與持續發展
(五)「F駢奢崇儉」與開源節流
十、道家「寡欲論」的現代意義
(一)道家的「無俗」、「寡欲」與現代的人欲橫流
(二)F第子的「崇儉去奢」與現代生態文明
(三)庄子的「清心寡欲」與現代的「回歸自然」
(四)老庄「寡欲論」的不同與物質精神因素的互補作用
十一、玄奘唯識學境界的現實意義
(一)玄奘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
(二)玄奘的唯識學理論
(三)玄奘唯識學境界的現代意義
十二、荀子欲求觀的現代詮釋
(一)荀子欲求觀同其性惡論密不可分
(二)關鍵在於把欲望與需求區別開來
(三)荀子欲求觀的現代轉換
十三、從「天人之分」到「天人相勝」的哲學反思
(一)「文藝復興」與人的覺醒
(二)「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環球生態危機
十四、科學發展與「天人並生」
(一)「可持續發展」與「人的第二次覺醒」
(二)「關愛大地母親」與反全球化運動
(三)科學發展與創新型工業模式
十五、彰顯多元文化魅力的「長安學」建構芻議
(一)長安與歷史上的周秦漢唐
(二)長安是中古時期中國文化的中心
(三)長安文化的思想內涵與基本特征
(四)對老子「其人其收」的評價
(五)建構「長安學」的本意
十六、道家「自然」觀念與六朝美學生態
——《文心雕龍美學范圍研究》序
(一)劉勰美學范圍總論
(二)劉勰美學范圍分論
(三)六朝美學生態活力與「自然之勢」
附錄:
一、文化三題
(一)文化定義新釋
(二)文化定性新說
(三)文化定位新論
二、時代大潮與哲學變革
(一)哲學的困境
(二)哲學的變革懷應用
三、兩岸文教交流之我見
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