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的動因,以及如何實現和維持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問題。20世紀30年代,哈羅德(Roy F.Harrod)與多馬(Evsey D.Domar)兩位經濟學家將凱恩斯所發展的宏觀經濟學動態化,推導出了長期增長的均衡路徑,即人們所熟知的「刃鋒上的增長」。1956年,索洛(Robert
M.Solow)修正了哈羅德-多馬模型,建立了著名的新古典增長模型,通過在生產函數中引入技術進步因素,並假設資本和勞動可以完全替代,得到了穩定的持續增長路徑。但是,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並沒有解釋經濟持續增長問題。為此,羅默(Paul M.Romer)和盧卡斯(Robert
E.Lucas)等經濟學家在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了研發因素與人力資本積累因素,從而開創了內生增長理論。但是,對於究竟哪些因素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這些因素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究竟是什麽,經濟學界則是見仁見智。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教育、研究、人力資本、制度環境等因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而成為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重點。本書即是圍繞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這些最新進展展開的。
本書匯集了多位在經濟增長領域頗有建樹的經濟學家的論文,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菲爾普斯(Edmund
S.Phelps)任本書主編,並撰寫了結語。作為一本論文集,本書的優勢在於,能夠幫助讀者從多個角度分析經濟增長問題,而非僅僅說明某個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在第一部分,本書主要探討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實質經濟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密切關系,說明了高效率的金融體系、設計合理的金融制度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並結合模型與實證解釋了它們促進投資、使創新順利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機制。此外,研究和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是本書討論的重點。特別是本書對於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影響經濟增長的途徑,尤其是對動態影響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索,並且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案例研究。其中,對於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教育和研發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尤其有借助價值。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展現代化建設,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不能也不應忽視經濟增長問題。關鍵是如何使經濟增長的「量」和「質」能兼顧並舉,做到又好又快地發展。從增長的幾個主要動力因素——投資、勞動力、管理來看,單靠量的增加無法實現又好又快的增長,必須在增加量的同時,有質的提高。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投資方面有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等要求,勞動力方面有教育與培訓等要求,管理方面有研發環境和機制的創新與改造等要求。注重技術創新、提高專業化人力資本的積累水平、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和制度條件、實施科學得當的政策措施,才能實現高效率的內生經濟增長,從而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創造必要條件。當然,科學發展觀應能包容內生經濟增長的理論,但又不能僅限於此。只有經濟建設與社會其他方面的建設和諧發展,才能創造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前景。
最後,在本書譯稿完成之際,我要感謝一直給予我支持的家人,感謝本書的出版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及所有讀者,並衷心希望各位讀者對譯文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指正。
路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