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由英譯者保羅‧布里特節錄自阿姜查以泰語與寮語講述的150卷能上能下的錄音帶中的教導。在書中,阿姜查以非常簡單與樸實的風格,談論內觀諸法的三個特征——無常、苦與無我,並且提出有力的對治法,讓我們可以克服對“改變”的恐懼,包括放下執著、活在當下與從事禪修。

阿姜查的教法是以無常為基礎,作為修習正念的寢焦點。它是打開大門的鑰匙,使人得以進入正法,帶領心看見經驗的其他面向。無常是建立在“身心諸法皆為無常”的事實上的。要了解這個洞見,應從我們所經驗的一切事物的不確定性開始,這是阿姜查的教學與訓練所強調的重點。

阿姜查(Ajahn Chah,1918—1992),近代泰國最著名的法師之一。9歲出家,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他的其他著作還有《關于這顆心︰戒•定•慧》、《寧靜的森林水池》、《森林中的法語》等。
 

目錄

英譯序 阿姜查的教學風格與森林傳統
第一部 正見
01 了解心
02 了解境
03 法爾如是
04 看穿事物——阿姜查的修行
05 佛與菩薩
06 如實觀
07 那也很好——阿姜查的見解
08 佛陀的靈感
09 放寬視野
10 佛陀的追尋
第二部 無常
01 調伏我們的心
02 許多煩惱——阿姜查在說笑
03 它是無常的、不確定的
04 一則“放生”的故事
05 一位困惑的禪者遇見佛陀
第三部 苦
01 了解苦
02 對學生當頭棒喝——阿姜查的方法
03 “生”與“有”
04 逝者如斯
05 冷峻的慰藉——阿姜查的僧侶面對疾病與死亡
06 佛陀不死
07 出生、死亡與覺悟——阿姜查與菩提樹
第四部 無我
01 如四大般修行
02 無知——阿姜查明鏡高懸
03 非“我”,非“我所”
04 不要成為一尊佛
05 我的牙齒、我的枕頭、我的椰子
第五部 禪修要點
01 止與觀
02 流動的止水,靜止的流水
03 落實修行
04 認真的學生——阿姜查對于密集禪修的看法
05 禪修指導——阿姜查與學生間的問答
06 它是什麼——阿姜查的禪修
07 別沉迷于安止
08 持之以恆
09 高遠理想與日常挫折——一位年輕比丘與阿姜查
第六部 成道
01 徹底解決問題
02 尋找老師——阿姜查與一位未入門弟子
03 聰明的螃蟹
04 最後幾點忠告
附錄一 英譯者致謝詞
附錄二 英譯者簡介
附錄三 詞匯表
附錄四 資源
 

1945年,阿姜查(Ajahn Chah,1918—1992)與少數弟子在泰國東北部的偏遠森林中建立了一座寺院。他們過著和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時代的比丘一樣簡單的森林苦行生活,阿姜查的慈悲風範與直接而清楚的教學風格,吸引了無數在家與出家弟子前來,而寺院也在泰國與西方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

直接呈現佛法的教學風格

阿姜查去除佛教概念的神秘因素,將佛法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幾乎所有听過的人都能了解。他教導村民如何處理家庭生活與經濟事務,也會告訴他們修行以證悟涅�的觀念。他可能以一種激勵人心而非說教的方式,指導一個初次來該 團體基本的戒律,溫柔地提醒他們注意自己的行為,並為他們注入他那深具感染力的喜悅。然而,他也可能嚴厲地斥責當地出家人與在家人的觀念。他可能從最基本的佛教觀念說起,並自然而然地談到空性上去。

阿姜查在使用術語時並不墨守成規。他說話從不看筆記,且不會預先準備談話的內容。但他所作的教導都是實際與可行的。對于未受教育的人,他會說︰“別管什麼蘊,什麼色、受、想、行、識。太麻煩了!只要說‘身與心’就夠了。”雖然他不常引經據典,但若有需要,他也會解釋深奧的術語。例如《念處經》中談到“于身觀身”與其他諸蘊的類似說法,阿姜查只是說︰“當我們了解身是無常、苦、無我與無我所時,這就是所謂的‘于身觀身’。”

有時他強調觀禪的三個特征——無常、苦與無我,有時間強調四聖諦,但這些都只是指月的工具而已。佛陀初轉法輪時,他說︰“不死之門已被打開,凡具耳者皆得听聞,你們應當生起信心。”阿姜查從“無我”的實際面向來解放這個有些神秘的“無死”概念——既然無我,無我所,就沒有一個會死的人。五蘊法生起又消失,但只要我們不對號入座,不相信它們是我們或我們的,我們就不會隨著它們死亡,也不會為它們感到痛革。他也將它解釋為不再隨著我們所經驗到的內、外在事件而生與死,換句話說,就是解脫。

阿姜查的教法是以無常為基礎,為修習正念的寢焦點,並無其他事物能與之相比。它是打開大門的鑰匙,使人得以進入正法,它帶領心看見經驗的其他面向。

在他教學與訓練學生的方法中總是潛藏著驚奇,完全符合變化與不確定的精神。他經常改變寺院中的路徑;他不容易被定型或分類;他強調出家生活是最佳的修行方式,經常指出它的許多益處。但他也給予在家眾深奧的教導,為所有真誠向法與努力修行者指出真實的一面,他在許多場合都說過,是否出家並不重要。他對待出家戒律的方式可能令人困惑,但遵照他的指導去修行,總能帶領我們去直接體驗並到達安穩處。

有時他說需要禪定(samadhi,並解釋禪那(jhana)的各個階段。有時他則貶抑修止,警告它具有讓人誤入歧途的危險性。在他的禪修教學中,正念是核心。無論心是安定或激動,集中或分散,禪修者都能覺知它的情況,並看出它們生滅的本質,由此而洞見心理活動之外的東西。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