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豐富的游歷給了他似乎取之不盡的故事源泉,艾倫讓讀者領略到別開生面的趣聞軼事。——《圖書期刊》

伊甸園的禁果應該是蘋果還是蕃茄?
馬鈴薯為什麼會成為懶惰的根源?
基督教的東西分裂源於甜餅制作方法上存在分歧?
印地安人的玉米是神聖美味還是低級食物?
嚼碎洋芋片的卡嚓聲會引發情緒憤怒?
從質朴的馬鈴薯到珍美的鵝肝醬,每一種美味佳餚的背后,都有可能隱藏着深不可測的危險……

在本書中,作者以聖經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居民、貪婪、褻瀆、暴怒)來分門別類,以睿智的筆觸,介紹歷史上曾經被各種民族與文化視為禁忌的美味,以及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餚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紛呈百態的文化。

從伊甸園中甘美誘人的蘋果、到珍貴的美食聖品鵝肝醬,作者斯圖爾德·李·艾倫向讀者生動展現了這樣一個事實:飲食不過是人類原始本能的享樂,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後必然隱藏著驚人的故事。例如,「愛情果」即如今我們熟悉的番番茄,在19世紀以前,一直被認為是魔鬼隱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餚邀請讀者體驗古羅馬盛宴,從榛睡鼠到特洛伊烤豬,幾乎每道菜都與國家的禁令背道而弛。「居民」一章中則介紹了「居民之根」——馬鈴薯的悲慘故事。馬鈴薯在愛爾蘭廣受歡迎,致使英國的衛道人士宣稱,因馬鈴薯枯萎病而造成的飢荒浩劫是神施予愛爾蘭人的懲罰方式,因為他們吃了這麽一種導致懶惰、讓人學壞的食物。

《惡魔花園》充滿了各種不可思議的飲食歷史,同時也遍布作者造訪奇異國度的游蹤足跡,還搜羅了各式各樣的禁忌食譜,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視為異教的無酵面球,以及阿茲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檳酒」。否認是喜愛美食的人、烹飪歷史學家、人類學興趣愛好者或者喜歡隨著書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這都會是一本讓你讀來興味盎然的作用。

請盡情享用這頓美味大餐吧!

斯圖爾德·李·艾倫,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著有《惡魔之杯》(The Devil』s Cup)一書。首部短篇小說集曾在美、日獲獎,並曾旅居加爾各答、巴黎、加德滿都和悉尼。目前定居於紐約布魯克林。
 

目錄

引子:關於罪、性以及禁忌的美味
Part1 淫欲
第一口
香甜誘人的外表
烤蘋果汁
愛欲之果
千面番茄醬
哀怨的綠色羅勒
羅勒茶
被食的喜悅
國王的巧克力
寶貝巧克力
同性戀貪食者
中國式的催情食品
彩虹蛋
鏈接
Part2 饕餮
貪食的原罪
特洛人九烤豬
古羅馬水煮蛋
魔鬼雞尾酒
蘇丹的海棗
天使的食物
聖女與超模
蕁麻湯
紅色女神
享受脂肪之樂
密特朗的「最後的晚餐」
鏈接
Part3 傲慢
餐桌上的自大狂
食土的人
基桑加西村的宴會
最後的晚餐
卑微餡餅
先知先覺的雞
不潔的印第安玉米
蝴蝶人
天藍色玉米片
餐桌上的幽靈!
國王蛋糕
鏈接
Part4 懶惰
吃力的美食享受
美妙的英式烹飪王國
軟面包之戰
鞋匠菲利普不可思議的悲慘故事
貞女的乳頭
懶惰之根
馬鈴薯之戰
最後一滴酒
享受綠色的光
鏈接
Part5 貪婪
貪食者
懶人的樂士
神奇食人族
熏綠獼猴肉
狂笑不止的人
不要母乳喂養
有牛奶嗎?
美國種豬
鏈接
Part6 褻瀆
神聖的進食行為
猶太豬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晚餐
猶太教的飲食戒規
詭辯的食齋者
四旬齋蛋
充分發酵的彌賽亞
迎接上天來客
噢,狗朋友
神聖的母牛
人和人身上美麗的牛皮
鏈接
Part7 暴怒
文明的醬汁
施虐的主廚
油炸殺手
只要有張臉
希特勒的最後一餐
小小「奈各達」
法國走私網
惡毒的紅色小人
瘋狂烘米花
散發臭味的異教徒
五辛菜
盛宴之戰
鏈接
Part8 第八宗罪
湛發什麽都可以吃的時候,一切便索然無味
致謝
 

美食的體驗人皆有之,但是有誰曾想過,美味中可能隱藏著罪惡,包裹著危險,折射出人類惡的一面。美國作家斯圖爾德·李·艾倫(Stewart Lee Allen)所作《惡魔花園:禁忌食物的故事》(In the Devil’’s Garden:A Sinful History of Forbidden Food)以種種匪夷所思的趣聞軼事,講述每天的吃如何與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甚至與政治、人權、宗教相互關聯,講述大自《無辜的造物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紛呈各異的人類飲食活動中被加上罪的惡名;又有多少珍饈美味曾經被各種民族與文化視為禁止食用的異端,並寸各國文化產生影響;更有一些禁忌流傳至今,以其經過反復驗證、顛撲不玻的真理警示人類,切勿貪一時口腹之歡。

這是一本有關禁忌的美味及其含義的故事書,全書分為七個部分,以聖經》中淫欲、饕餮、傲慢、懶惰、貪婪、褻瀆、暴怒這著名的七宗大罪為題,每一部分由數篇與主題相關的簡短章節組成,講述食物禁忌的社會歷史,同時每一章節還提供了相關的食譜。全書集趣味性、知識性、警示性於一體,既有輕松的獵奇,也有認真嚴肅的學術和道德思考,可謂一席精神上的美味大餐。

在書中,我們看到一些深受今人喜愛的食物如何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甚至遭遇無端的污蔑,讀來令人感到趣味盎然。例如,在《淫欲》一章中,講述了蘋果、番茄和巧克力等皮薄多汁、柔軟香濃的食物,如何被認定是傷風敗俗、挑動情欲的食物。由於教派之間的紛爭,甘美誘人的蘋果成為伊甸園中引誘人類犯罪的禁果(《香甜誘人的外表》),而在另一種說法中,伊甸園中的禁果卻由番茄取而代之,因為它是引發愛欲的「邪惡的果實」(《愛欲之果》)。如今,蘋果和番茄都已「平反昭雪」,成為人類的佳餚,但這中間經歷了幾百年的歷程,令今人不免要一邊為之曾經的無端厄運哀嘆,一邊厭幸自己擁有可以任意享用這些甜蜜果實的自由。而從熱巧克力如何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成為傷風敗俗的食品的怪誕故事(《國王的巧克力》),我們則看到人類對催情食品的渴求導致了物種滅絕、帝國衰亡。人在食物中,寄托了太多的七情六欲,同時人的欲望也在食物中得以宣泄。書中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咀嚼薯片的 嚓聲會引發憤怒情緒,油炸膨化食品的初衷則是用來迎合人們的進攻本能。對此,作者引用了科普作家大衛·博達尼斯(David Bodanis)的話,精彩地解釋了食品工程師如何設計產品,操縱我們的進攻本能。「薯片大得讓人沒法把嘴閉攏,這樣它們發出的高頻率咆哮就會沿著你的臉龐起伏跌宕,直至耳內,聲響一點都不會流失。這些薯片還充滿了微小的充滿空氣的『細胞』,其作用是使『淀粉和脂肪的顆粒』像炮彈一樣在口腔內飛射,制造出更多可愛的咆哮聲。『在中空的細胞內飛鏢般高速運動的薯片碎屑,就像最新肩式光導導彈擊中敵人坦克內部爆炸所產生的致命的金屬碎片』。」(《油炸殺手》)

食物不僅在控制人的七情六欲上發揮作用,在宗教歷史上也曾扮演鮮為人知的重要作用。根據作者的研究發現,基督教的歐洲之所以分裂為東正教派和天主教派兩大陣營,起因竟是因為在甜餅的制作方法上存在分歧。東正教派相信能使面包蓬松發脹的酵母代表著基督的生命力,而羅馬天主教的食譜來自希伯來人逾越節上的無酵面餅,這場爭端將世界上最強大的宗教團體一分為二。(《充分發酵的彌賽亞》)

食物還是檢驗權力的最重要的試金石。所有的政治斗爭或者經濟爭奪,其最基本內容都是關於何種人吃何種食物。唯有當權者能夠操縱對食物的禁忌,吃得好常常是權力的最終體現。在美國南部和等級森嚴的印度教社會,我們看到食物如何被利用來剝奪權力。(《基桑加西村的宴會》)而圍繞猶太人為何不吃豬肉的種種傳說,我們則看到種族主義的陰霾作怪。尊卑之間、貧富之間、敵我之間、種族之間,他們的權力較量就在他們所吃的東西。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