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禮記》與《周禮》為儒家禮制經典,合稱三《禮》,但在先秦,這三種書名都沒有。《周禮》稱《周官》,《禮記》則尚未成書,那時但說到《禮》,指的就是現在的《儀禮》。
《禮》本來記載的是各級貴族在冠昏(婚)、祭祀、喪葬、朝聘、宴射、軍旅等典禮中“登降揖讓進退酬酢”程序以及衣著陳設等的禮儀制度。關于《禮》的作者,歷來有兩種說法︰周公或孔子。周公攝政期間,天下初定,正是建立各種制度以鞏固統治秩序的時候,史言周公制禮作樂,應屬可信。但經過犬戎之亂,王室東遷,舊典的佚失錯簡,在所難免。若為孔子所作,則周開國數百年竟無禮儀制度,或雖有制度卻無片簡只字流傳,似乎都不可能,也與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旨不符。魯是周公封國,特許使用天子禮樂祭祀。略早于孔子的吳公子季札聘魯,曾遍觀周樂,應該說魯所保存的周禮也較為完備。孔子一向留心歷史文獻,他少年時,足跡未出魯國,就以知禮聞名,有人向他學禮,那麼他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應得益于對魯存周禮制文獻的閱讀學習。後來周游列國,曾查考杞(夏之後)、宋(殷之後)兩地所存夏、殷典籍,認為︰“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並把二代的禮與周比較,得出“吾從周”的結論。為了深入研究、掌握周禮,又專門赴周,向擔任柱下史的老子請教,解決了古今禮異同的若干疑問,還跟隨老子為人家助行葬禮(見《禮記‧曾子問》)。此時的孔子已經是精通禮學的大師,采集搜錄了當時所能得到的周代禮儀制度,《漢書‧儒林傳》說他“綴周之禮”,即將搜集所得進行整理,編次成書。
本書特選擇《儀禮》、《禮記》中的重要章節,譯成現代漢語,並從倫理學、社會學的角度予以分析。為了適合讀者的閱讀口味,本書更以全新的版式風格,並配以精美的插圖呈獻給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