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清代至清末民初女性服飾的演變過程作了全面的研究,用歷史的眼光闡述了清代漢族和滿族女性服飾的源流,及在歷史進程中的演變進。
作者基于女性服飾自身的文化特性,側重分析漢族女性傳統服飾和少數民族服飾的沖突與交流,包括對各自文化傳統的固守、標新及交融中的潛移默化。通過對滿漢服裝、身飾的演化歷程的回溯,揭示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內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與較高的學術性。全書附圖近150幅,足資參考。
目錄
序
前言
一、漢族女性服飾溯源
1.漢族傳統服飾等級制的確立
2.漢族傳統女性服飾文化的形成
二、中原傳統服飾與少數民族服飾的沖突和交流
1.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2.孝文改制與胡漢服飾交流
3.胡服對漢族傳統女性服飾的影響
(1) 襠、�蕝與半袖衫
(2)胡服影響的漸衰
三、滿族服飾源流及其形成
1.滿族服飾源流
2.滿族服飾制度的形成
3.清初的易服改制
四、從滿漢各異到滿漢交融的清代女性服飾
1.清代漢族女性服飾
(1)發式與首飾
(2)衫襖與雲肩
(3)裙與褲
2.滿族女性服飾的演變
(1)兩把頭與鈿子
(2)袍褂與坎肩
3.纏足風習與馬蹄底鞋之源起
(1)纏足風習源起
(2)馬蹄底鞋之形成
(3)馬蹄底鞋與纏足弓履之關聯
五、清末民初滿漢女性服飾的變革
1.滿漢融合
2.趨新求變
3.女效男裝
(1)儒家文化與女效男裝
(2)少數民族風習中的女效男裝
(3)女效男裝內涵之演變
部分圖版選用書目
後記
前言
一、漢族女性服飾溯源
1.漢族傳統服飾等級制的確立
2.漢族傳統女性服飾文化的形成
二、中原傳統服飾與少數民族服飾的沖突和交流
1.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2.孝文改制與胡漢服飾交流
3.胡服對漢族傳統女性服飾的影響
(1) 襠、�蕝與半袖衫
(2)胡服影響的漸衰
三、滿族服飾源流及其形成
1.滿族服飾源流
2.滿族服飾制度的形成
3.清初的易服改制
四、從滿漢各異到滿漢交融的清代女性服飾
1.清代漢族女性服飾
(1)發式與首飾
(2)衫襖與雲肩
(3)裙與褲
2.滿族女性服飾的演變
(1)兩把頭與鈿子
(2)袍褂與坎肩
3.纏足風習與馬蹄底鞋之源起
(1)纏足風習源起
(2)馬蹄底鞋之形成
(3)馬蹄底鞋與纏足弓履之關聯
五、清末民初滿漢女性服飾的變革
1.滿漢融合
2.趨新求變
3.女效男裝
(1)儒家文化與女效男裝
(2)少數民族風習中的女效男裝
(3)女效男裝內涵之演變
部分圖版選用書目
後記
序
幾年來,孫彥貞女士在刊物上陸續發表了幾篇頗有新意的研究清代服飾和婚喪禮俗問題的文章。我建議她出一個集子,或者出一部研究清代風俗文化的專著。她說出專著難度很大,沒有幾年時間恐怕不行,“集子嘛,倒是可以試一試”。果不其然,今年春節剛過,她就告訴我,她的《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馬上要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並希望我能為她寫個序。我並不專攻服飾史,有些為難,但我和彥貞共事七八年,對她的研究興趣和思路比較了解,思之再三,決定還是給彥貞的這本書作些力所能及的介紹。不揣淺陋,以求正于君子,拋磚引玉,也是做序的方式之一吧。
服飾史研究是中國文物考古、藝術考古、物質文化史、制度史、風俗史研究的大課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服飾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及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和交融)的結合體,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非常之多。目前中國服飾史研究,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中國服飾通史類的著作,重點在于介紹中國服飾的起源和各朝代的服飾制度及特點;一類是中國服飾藝術通史類的著作,集中搜求中國歷代文物有關服飾的內容,對各朝代的服飾藝術作通體的研究;還有一類是結合史志、文集、方記有關與服典章、風俗掌故的記載,對服飾文化進行考證研究。彥貞的研究屬于第三類,主要探討清和清末民初的女性服飾文化問題,帶有一定的斷代研究性質。這本書在前人和時賢研究的基礎上,縝密思考,對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和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急劇轉變時期的女性服飾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挖掘、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讀後使人感到言之有物,徵而後信。本書有三個比較顯著的特點︰
一、全書站在文化嬗變和夷夏文化互相影響交融的高度,闡釋了傳統女性服飾和少數民族服飾踫撞交流的文化特點,特別是對有清一代女性服飾從滿漢各異到滿漢交融的演變作了深入的探討和總結。作者詳細解析了滿族入主中原以後,隨著制度、文化的影響融合,女性發式、服飾、鞋履等由沖突到交融的過程,指出︰“這一歷史階段既有滿漢女性服飾對各自文化傳統的固守,也有兩者在沖突與交融中相互發生的潛移默化;當歷史邁入近代以後,滿漢女性服飾又同時受到來自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因此清代女性服飾形式的急劇變化還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動蕩變革。”這個分析清楚透徹,可謂由表及里,抓住了問題的實質,這也就解釋了滿族政權下女性服飾何以出現空前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原因。
二、全書立論平實,注重深度的研究,學風謹嚴。女性服飾文化歷來是服飾文化中最為濃重艷麗的一筆。“不過,正是由于女性服飾的斑斕色彩和變化多端的樣式風格,反而使我們常常忽略了其本身所包蘊的社會文化內涵,而這一部分相對于規整的男性服飾而言,卻要復雜和沉重許多”。婦女服飾的課題容易“做秀”,紅花熱鬧。本書不炒作,不虛夸,而重點在于揭示女性服飾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故而立論扎實,完全是自己的研究心得,有一定高度,結論平允。
三、書中對相關史實的考證也不乏精彩之處。如在論述清代滿漢兩族女性服飾文化的內在關聯時,提出滿族女性馬蹄底鞋的出現同漢族社會中的婦女纏足習俗有關,其中既有漢族傳統文化習俗的浸染影響,也有追崇社會時尚的心理原因,更重要的是符合了清統治者入關後在維護民族性的同時尊崇與實踐儒學的需要。其說頗具新意,也是書中亮點之一。
彥貞出身書香世家,受父母家庭燻陶,對晚清和清末民初的舊事掌故耳熟能詳,因此在寫作本書的時候,能娓娓道來。這幾年,彥貞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刻苦讀書,勤于思考,厚積薄發,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取得新成果。現在,《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即將出版,我一方面為她高興,另一方面也希望她今後繼續努力,更上層樓,為我們從事的文物博物館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是為序。
服飾史研究是中國文物考古、藝術考古、物質文化史、制度史、風俗史研究的大課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服飾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及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和交融)的結合體,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非常之多。目前中國服飾史研究,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中國服飾通史類的著作,重點在于介紹中國服飾的起源和各朝代的服飾制度及特點;一類是中國服飾藝術通史類的著作,集中搜求中國歷代文物有關服飾的內容,對各朝代的服飾藝術作通體的研究;還有一類是結合史志、文集、方記有關與服典章、風俗掌故的記載,對服飾文化進行考證研究。彥貞的研究屬于第三類,主要探討清和清末民初的女性服飾文化問題,帶有一定的斷代研究性質。這本書在前人和時賢研究的基礎上,縝密思考,對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和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急劇轉變時期的女性服飾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挖掘、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讀後使人感到言之有物,徵而後信。本書有三個比較顯著的特點︰
一、全書站在文化嬗變和夷夏文化互相影響交融的高度,闡釋了傳統女性服飾和少數民族服飾踫撞交流的文化特點,特別是對有清一代女性服飾從滿漢各異到滿漢交融的演變作了深入的探討和總結。作者詳細解析了滿族入主中原以後,隨著制度、文化的影響融合,女性發式、服飾、鞋履等由沖突到交融的過程,指出︰“這一歷史階段既有滿漢女性服飾對各自文化傳統的固守,也有兩者在沖突與交融中相互發生的潛移默化;當歷史邁入近代以後,滿漢女性服飾又同時受到來自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因此清代女性服飾形式的急劇變化還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動蕩變革。”這個分析清楚透徹,可謂由表及里,抓住了問題的實質,這也就解釋了滿族政權下女性服飾何以出現空前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原因。
二、全書立論平實,注重深度的研究,學風謹嚴。女性服飾文化歷來是服飾文化中最為濃重艷麗的一筆。“不過,正是由于女性服飾的斑斕色彩和變化多端的樣式風格,反而使我們常常忽略了其本身所包蘊的社會文化內涵,而這一部分相對于規整的男性服飾而言,卻要復雜和沉重許多”。婦女服飾的課題容易“做秀”,紅花熱鬧。本書不炒作,不虛夸,而重點在于揭示女性服飾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故而立論扎實,完全是自己的研究心得,有一定高度,結論平允。
三、書中對相關史實的考證也不乏精彩之處。如在論述清代滿漢兩族女性服飾文化的內在關聯時,提出滿族女性馬蹄底鞋的出現同漢族社會中的婦女纏足習俗有關,其中既有漢族傳統文化習俗的浸染影響,也有追崇社會時尚的心理原因,更重要的是符合了清統治者入關後在維護民族性的同時尊崇與實踐儒學的需要。其說頗具新意,也是書中亮點之一。
彥貞出身書香世家,受父母家庭燻陶,對晚清和清末民初的舊事掌故耳熟能詳,因此在寫作本書的時候,能娓娓道來。這幾年,彥貞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刻苦讀書,勤于思考,厚積薄發,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取得新成果。現在,《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即將出版,我一方面為她高興,另一方面也希望她今後繼續努力,更上層樓,為我們從事的文物博物館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