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闡述了砷的地球化學與環境水平、生物轉運和轉化、砷毒作用表現及其機制、砷暴露與生物學標志、危險度評價、質量控制及常用分析技術。其突出特點是充分體現了作者理論研究結合工作實際,較系統、深入地從基礎、臨床及預防和控制角度介紹了我國地方性砷中毒和職業性砷中毒近30年的研究成果,可為我國「十一五」和中長期規划中的重大疾病——地方性砷中毒的預防與控制提供重要信息。
該書內容較全面、系統、實用,可供廣大從事砷中毒預防和控制工作和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環境保護人員、預防醫學學科的教師和學生參考,對從事砷中毒相關臨床工作的醫學工作者也有參考價值。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砷及其化合物的來源及體內代謝
第二節 砷及其化合物的生理及藥理作用
第三節 砷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作用
第四節 砷毒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第五節 砷對健康危害的預防和控制
第六節 砷與健康研究的成就與展望
第二章 砷的地球化學及環境水平
第一節 砷及砷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第二節 自然環境要素中砷的存在狀態與含量水平
第三節 砷在環境中的遷移、富集與分布
第三章 砷的生物轉運與轉化
第一節 無機砷的生物轉運與生物轉化
第二節 有機砷化合物的生物轉運和生物轉化
第四章 砷的毒作用機制
第一節 毒作用機制
第二節 阻斷毒性作用
第三節 PBPK模型
第五章 職業性砷中毒
第一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學
第二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毒理作用及病理改變
第三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臨床表現
第四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診斷
第五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治療與預防
第六節 職業性急性砷化氫中毒
第七節 非職業性砷中毒
第六章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
第一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學
第二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毒理作用研究
第三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理改變
第四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臨床表現
第五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診斷
第六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預防和治療
第七章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
第一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學研究
第二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毒作用機制研究
第三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理改變
第四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臨床表現
第五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六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預防和控制
第七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第八章 砷暴露與實驗動物和體外系統效應
第一節 實驗動物的砷毒性效應
第二節 體外系統中的砷毒性效應
第九章 砷及其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砷及其化合物的理化特性
第二節 環境因素
第三節 機體因素
第十章 砷暴露與生物學標志
第一節 暴露生物學標志
第二節 效應生物學標志
第三節 易感性生物學標志
第四節 生物學標志的選擇與驗證
第五節 生物學標志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用展望
第十一章 砷與其他化學物的交互作用
第一節 砷與氟的交互作用
第二節 砷與鎘的交互作用
第三節 砷與硒的交互作用
第四節 砷與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
第十二章 砷的人類健康危險度及環境效應評價
第一節 人類健康危險特征和評價
第二節 環境效應評價
第三節 變異性和不確定性
第十三章 砷及砷化合物的檢測分析
第一節 樣本准備和處理
第二節 常見分析方法
第十四章 砷中毒研究的質量控制
第一節 實驗設計中質量控制
第二節 環境流行病學調查的質量控制
第三節 實驗室的質量控制
第四節 數據管理的質量控制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英漢名詞對照索引
附錄2 砷中毒診斷標准
附錄3 部分砷及砷化合物標准檢測方法(GB、WS)及限值
彩圖 砷與健康有關圖片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砷及其化合物的來源及體內代謝
第二節 砷及其化合物的生理及藥理作用
第三節 砷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作用
第四節 砷毒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第五節 砷對健康危害的預防和控制
第六節 砷與健康研究的成就與展望
第二章 砷的地球化學及環境水平
第一節 砷及砷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第二節 自然環境要素中砷的存在狀態與含量水平
第三節 砷在環境中的遷移、富集與分布
第三章 砷的生物轉運與轉化
第一節 無機砷的生物轉運與生物轉化
第二節 有機砷化合物的生物轉運和生物轉化
第四章 砷的毒作用機制
第一節 毒作用機制
第二節 阻斷毒性作用
第三節 PBPK模型
第五章 職業性砷中毒
第一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學
第二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毒理作用及病理改變
第三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臨床表現
第四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診斷
第五節 職業性砷中毒的治療與預防
第六節 職業性急性砷化氫中毒
第七節 非職業性砷中毒
第六章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
第一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學
第二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毒理作用研究
第三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理改變
第四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臨床表現
第五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診斷
第六節 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預防和治療
第七章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
第一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學研究
第二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毒作用機制研究
第三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理改變
第四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臨床表現
第五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六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預防和控制
第七節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第八章 砷暴露與實驗動物和體外系統效應
第一節 實驗動物的砷毒性效應
第二節 體外系統中的砷毒性效應
第九章 砷及其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砷及其化合物的理化特性
第二節 環境因素
第三節 機體因素
第十章 砷暴露與生物學標志
第一節 暴露生物學標志
第二節 效應生物學標志
第三節 易感性生物學標志
第四節 生物學標志的選擇與驗證
第五節 生物學標志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用展望
第十一章 砷與其他化學物的交互作用
第一節 砷與氟的交互作用
第二節 砷與鎘的交互作用
第三節 砷與硒的交互作用
第四節 砷與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
第十二章 砷的人類健康危險度及環境效應評價
第一節 人類健康危險特征和評價
第二節 環境效應評價
第三節 變異性和不確定性
第十三章 砷及砷化合物的檢測分析
第一節 樣本准備和處理
第二節 常見分析方法
第十四章 砷中毒研究的質量控制
第一節 實驗設計中質量控制
第二節 環境流行病學調查的質量控制
第三節 實驗室的質量控制
第四節 數據管理的質量控制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英漢名詞對照索引
附錄2 砷中毒診斷標准
附錄3 部分砷及砷化合物標准檢測方法(GB、WS)及限值
彩圖 砷與健康有關圖片
序
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地方病,由於其致病因子無機砷是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確認的人類致癌物,因此引起世界的關注。1992年,衛生部將地方性砷中毒正式納入我國地方病管理,並列入國家重點疾病防治計划。回顧歷史,我國在50年代開始就有職業性砷中毒報告,為地方性砷中毒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許多參考資料。近20年來國內在砷中毒方面調查研究重點在飲水型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2003年我國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對中國地方性砷中毒調查表明,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於內蒙古、山西、新疆、吉林、寧夏、青海、遼寧和四川8省(區)的40個縣(旗、市),受影響人口兩百多萬,查出砷中毒近8000人(在台灣省存在的與飲用高砷水暴露相關的烏腳病未列入該調查計划)。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原只有貴州一個省,后又發現陝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病區縣增加了8個,病區縣人口增加了近1倍,病區村增加了218個,新增患病人數1.3萬。為此,從目前來看,我國仍是一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十分嚴重的國家,病的類型多,分布廣,病情重,受威脅人口多。地方性砷中毒除致皮膚病變外,尚可導致皮膚癌和伴有其他內臟癌高發,如僅貴州省興仁縣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自發現以來,已有200余人死於皮膚癌或其他內臟癌。調查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值得探討,如調查發現興仁縣砷中毒村出生缺陷或畸形率顯著高於非中毒村,表明砷中毒對當地出生缺陷或先天畸形有明顯的影響;同時發現高砷環境有降低兒童智商和對孕婦產生不良影響的現象。又如安徽省五河縣一個村,測定11份水樣,全部超標,最低0.18mg/L,最高1.15mg/L,超過國家標准20余倍。臨床檢查結果表明,只有70歲以上老年人出現皮膚色素改變,而中、青年沒有明顯變化,沒有發現典型砷中毒人群。筆者認為,如能從多元素、多因素考慮,特別是加強社會醫學理念,把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納入專項調查,也許能夠找到說明問題的答案。
50年來,我國地方病防治已取得巨大成就。政府重視、政府行為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於地方病是重大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必須依靠政府各部門的協同作戰,才能發揮更大作用。希望改變衛生、疾控部門孤軍作戰的局面。如能根據「治病、治窮一起抓」的原則辦事,又不斷加強科學研究,則最后消滅地方病,指日可待。
以張愛華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學術團隊,長期從事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研究。在貴州省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艱苦奮斗,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以國際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及環境毒理學前沿問題為研究起點,把地方性砷中毒病因、分子機制及防治作為主要研究方向,歷時10余年,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已培養了30余名碩士研究生,近3年又招收培養了5名博士研究生。全書共14章,分別介紹了砷毒作用基礎、職業性砷中毒、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在砷與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砷暴露與生物學標志及砷的健康危險度和環境效應評價方面很有特色。本書邀請各方面專家參加編寫,內容豐富,可作為廣大從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研究人員參考。它將對我國「十一五」和中長期規划中地方性砷中毒的預防與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50年來,我國地方病防治已取得巨大成就。政府重視、政府行為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於地方病是重大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必須依靠政府各部門的協同作戰,才能發揮更大作用。希望改變衛生、疾控部門孤軍作戰的局面。如能根據「治病、治窮一起抓」的原則辦事,又不斷加強科學研究,則最后消滅地方病,指日可待。
以張愛華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學術團隊,長期從事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研究。在貴州省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艱苦奮斗,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以國際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及環境毒理學前沿問題為研究起點,把地方性砷中毒病因、分子機制及防治作為主要研究方向,歷時10余年,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已培養了30余名碩士研究生,近3年又招收培養了5名博士研究生。全書共14章,分別介紹了砷毒作用基礎、職業性砷中毒、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在砷與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砷暴露與生物學標志及砷的健康危險度和環境效應評價方面很有特色。本書邀請各方面專家參加編寫,內容豐富,可作為廣大從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研究人員參考。它將對我國「十一五」和中長期規划中地方性砷中毒的預防與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