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雲南祿豐地點的祿豐古猿化石研究的系統總結。全書人分為6章。前言中簡述了古猿的發掘和研究歷史。第一章介紹了祿豐古猿化石地點的地層及其年代。第二至五章分別對豐富的祿豐占猿顱骨、下頜骨、牙齒和肢骨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廣泛的比較,從而得出祿豐古猿在形態上不同於西瓦古猿等同時代的古猿和現代猩猩,而在一系列衍生特征上相似於南方古猿類,並且在顱骨和股骨的形態上顯示出直立行走的傾向,因而祿豐古猿可以被認為是人科的早期成員。在第六章中首次總結性地明確提出祿豐古猿屬的特征和祿豐古猿在人猴超科分支系統中的地位,並探討了祿豐古猿的攝食活動、生活環境和社會結構。
本書可作為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博物館等從事古人類學、古生物學、歷史考古學、地質和環境等學科的研究、教育和科普工作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祿豐古猿化石地點概況
第二章 祿豐古猿顱骨
一、標本描述
1.PA644顱骨
2.PA581面骨破塊
3.PA678顱骨破塊
4.PA845顱骨
5.LC103上頜骨
6.PA828額骨
7.PA677顱骨
8.PA658左上頜骨
9.PA676顱骨
10.PA846顱骨
11.YV652顱骨
12.PA844顱骨
二、比較與討論
1.顳線與矢狀脊
2.額三角與眶上凹
3.眶上脊與眉間
4.眶間區
5.眶側區
6.淚囊窩
7.眼眶
8.顴骨
9.鼻孔
10.鼻齒槽斜坡
11.硬齶
12.上頜齒弓
13.額竇
14.面部的整體觀
三、結論
1.祿豐古猿顱骨的基本特征和性別差異
2.祿豐古猿與西瓦古猿的區別
3.祿豐古猿與雲南其他地點古猿的區別
4.其他同時代的古猿
5.祿豐古猿與南方古猿類的關系
6.祿豐古猿顱骨特征的直立傾向
第三章 祿豐古猿下頜骨
一、標本描述
1.雄性標本
2.雌性標本
3.次成年標本
4.下頜形態特征
二、比較與討論
1.祿豐古猿與西瓦立克的西瓦古猿下頜的比較
2.祿豐古猿與土耳其的古猿下頜的比較
3.祿豐古猿與非洲古猿下頜的比較
4.祿豐古猿與泰國古猿下頜的比較
5.祿豐古猿與肯尼亞古猿下頜的比較
6.祿豐古猿與烏朗諾古猿下頜的比較
7.祿豐古猿與南方古猿下頜的比較
三、結論
第四章 祿豐古猿牙齒
一、標本描述
1.上齒
(1)上中門齒
(2)上側門齒
(3)上犬齒
(4)上第三前臼齒
(5)上第四前臼齒
(6)上第一臼齒
(7)上第二臼齒
(8)上第三臼齒
2.下齒
(1)下中門齒
(2)下側門齒
(3)下犬齒
(4)下第三前臼齒
(5)下第四前臼齒
(6)下第一臼齒
(7)下第二臼齒
(8)下第三臼齒
二、比較與討論
第五章 祿豐古猿肢骨
一、近節指骨
1.標本描述
2.比較與討論
二、股骨
1.標本描述
2.比較與討論
3.祿豐古猿股骨的重要特征與功能
三、第一(中庶)骨
1.標本描述
2.比較與討論
四、結論
第六章 祿豐古猿的分類和系統地位等問題的探討
一、祿豐古猿的分類
二、祿豐古猿的系統地位
三、祿豐古猿的攝食活動
四、祿豐古猿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結構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祿豐古猿化石地點概況
第二章 祿豐古猿顱骨
一、標本描述
1.PA644顱骨
2.PA581面骨破塊
3.PA678顱骨破塊
4.PA845顱骨
5.LC103上頜骨
6.PA828額骨
7.PA677顱骨
8.PA658左上頜骨
9.PA676顱骨
10.PA846顱骨
11.YV652顱骨
12.PA844顱骨
二、比較與討論
1.顳線與矢狀脊
2.額三角與眶上凹
3.眶上脊與眉間
4.眶間區
5.眶側區
6.淚囊窩
7.眼眶
8.顴骨
9.鼻孔
10.鼻齒槽斜坡
11.硬齶
12.上頜齒弓
13.額竇
14.面部的整體觀
三、結論
1.祿豐古猿顱骨的基本特征和性別差異
2.祿豐古猿與西瓦古猿的區別
3.祿豐古猿與雲南其他地點古猿的區別
4.其他同時代的古猿
5.祿豐古猿與南方古猿類的關系
6.祿豐古猿顱骨特征的直立傾向
第三章 祿豐古猿下頜骨
一、標本描述
1.雄性標本
2.雌性標本
3.次成年標本
4.下頜形態特征
二、比較與討論
1.祿豐古猿與西瓦立克的西瓦古猿下頜的比較
2.祿豐古猿與土耳其的古猿下頜的比較
3.祿豐古猿與非洲古猿下頜的比較
4.祿豐古猿與泰國古猿下頜的比較
5.祿豐古猿與肯尼亞古猿下頜的比較
6.祿豐古猿與烏朗諾古猿下頜的比較
7.祿豐古猿與南方古猿下頜的比較
三、結論
第四章 祿豐古猿牙齒
一、標本描述
1.上齒
(1)上中門齒
(2)上側門齒
(3)上犬齒
(4)上第三前臼齒
(5)上第四前臼齒
(6)上第一臼齒
(7)上第二臼齒
(8)上第三臼齒
2.下齒
(1)下中門齒
(2)下側門齒
(3)下犬齒
(4)下第三前臼齒
(5)下第四前臼齒
(6)下第一臼齒
(7)下第二臼齒
(8)下第三臼齒
二、比較與討論
第五章 祿豐古猿肢骨
一、近節指骨
1.標本描述
2.比較與討論
二、股骨
1.標本描述
2.比較與討論
3.祿豐古猿股骨的重要特征與功能
三、第一(中庶)骨
1.標本描述
2.比較與討論
四、結論
第六章 祿豐古猿的分類和系統地位等問題的探討
一、祿豐古猿的分類
二、祿豐古猿的系統地位
三、祿豐古猿的攝食活動
四、祿豐古猿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結構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序
人類起源,是人類認識自我歷史中一個永恆的命題。1959年瑪麗·利基在東非奧杜威峽谷發現了第一個年代超過100萬年的近乎完整的南方古猿的頭骨,使人們看到了實現這一願望的誘人的前景,大批古人類學家和相關學科的專家雲集非洲,開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以古人類為主要對象的考察活動。隨著大批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古猿和古人化石的發現,人們對於人類起源的認識不斷地大幅度地修正。人們開始意識到:人類的進化不再是單一支系的「直道進化」,而是「樹叢式」演化的;南方古猿不再是猿類,而是兩足能直立行走的人亞科的最早的成員之一;人屬的歷史不再是50萬年,而是至少200多萬年;人猿揖別則是在距今500萬年至800萬年之遙,等等。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導致新假說不斷提出。不久前有人提出的人類的祖先多次走出非洲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假說,更令世人驚嘆不已。
和亞洲的「喧囂」相比,亞洲就顯得十分「沉悶」。亞洲怎麽了?上一世紀20至30年代中國周口店「北京人」的發現曾經使全球的科學家為之一震。中國直立化化石之豐富在世界上也是頗為知名的。但是更早期的人類化石和古猿化石卻發現甚少,目前只有幾個地點,例如江蘇泗洪、雲南元謀、湖北建始和重慶巫山等。難道亞洲在人類起源這一命題上就無所作為了嗎?中國大陸上800萬年以來的陸相地層十分發育,其中可能不乏含古猿或早期人類化石的地層;青藏高原的階段性隆升的歷史使中國這塊陸地經歷了劇烈的地形和氣候的變化,為古猿演變為人類同樣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背景。這些都使我們相信,中國無疑是除非洲外最有希望找到解決人類早期進化歷程、驗證基於非洲材料所提出的各種假說的關鍵地區。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究竟在人類產生和發展歷程中起過怎樣的作用?這不是靠想象和推論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是要靠踏踏實實的艱苦的野外考察、發現才能找到答案。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國家「九五」樊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獲得批准,並自1998年正式啟動,從而使我國古人類學家在我國進行較大規模的系統考察的宿願得以實現。
我們把考察的重點放在了距今800萬至200萬年期間氣候比較暖濕和山地與平原的(彳金亍)接地段。如果古猿或早期人類確曾在我國大陸上生存過,這里應該是他們最適宜於棲息繁衍的地區。在西部我們選擇了我國地貌單元的第二和第三階梯的(彳金亍)接帶的南半部,即位於該帶南端的雲南中部,和位於該帶北部的鄂西、秦巴一帶。皖南長江沿岸的低山地段也具有類似的條件,是我們考察的第三個目標區。
應該承認,3年多的野外考察並沒有產生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震驚世界」的發現,例如發現人類直接祖先之類的化石。但是,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我們確實采集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積累了極其珍貴的原始資料。這是我國古生物學家和古人類學家開展大規模考察以求獲解早期人類起源之謎的艱苦歷程的第一批十分珍貴的財富。須知,非洲自20世紀20年代初發現湯思南方古猿頭骨以後,經過了30多年默默無聞的艱辛考察,才出現了驚人的轉折。我們不能期望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一定會有像1959年瑪麗·利基那樣突破性的發現。我們還需要更長時期的、更為艱辛的探求,才能期望有大的突破。科學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本書是祿豐地點的祿豐古猿化石研究的系統總結,是樊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系列專著之三。
祿豐這個晚中新世紀的化石地點,自1975年發現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古猿的下頜骨以來,一直是我國古生物學家,特別是古人類學家極為重視的一個化石地點。國外的古人類學家對這個地點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十分關注。據本書作者統計,截至1983年發現古猿顱骨5個,顱骨破塊6件,完整和不完整上、下頜骨51件,上、下齒列29組,單個牙齒650顆,顱後骨骼6件。後來雲南省博物館還另外收集到相當數量的古猿化石。這無疑是我國最豐富的一批古猿化石,在我國古人類學研究歷史吵是繼北京周口店直立人發現之後最重要的一次發現。
祿豐的古猿化石的重要之處還在於它和人類早期的演化歷史有很密切的關系。早期的研究曾經使人們對它的性質產生過很大的分歧。它曾經被看作是人類這一進化支系的早期代表,燃起了人們在亞洲尋找人類早期祖先的熱切期望;也曾經被看成是亞洲猩象征這一支系的早期成員,使人類亞洲起源說的擁護者大失所望。這些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沒有對全部材料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所致。
1998年攀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正式啟動時,首先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祿豐地點的祿豐古猿與人類這一進化支系究竟是什麽樣的關系?要得出比較真實可信的結論,需要對祿豐地點所產的全部古猿化石進行全面、細致的綜合研究。遺憾的是,曾經主持這項研究工作的吳汝康院士已高齡多病,很難再親自主持此事。這樣,任務就落在了過去一直參加祿豐古猿化石發掘與研究的徐慶華和陸慶五兩位同志的身上。
徐慶華和陸慶五兩位同志花了大約兩年半的時間對收藏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全部產自祿豐地點的古猿化石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徐慶華同志花了很大的功夫和氣力,非常細致地把保存最好但卻嚴重變形的PA664號顱骨重新作了復原。讀者只要把本照片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明顯差別。應該說,重新復原後的顱骨較之復原前有了很大的改進,更加接近於顱骨的真實面貌,為科學地了解祿豐古猿的性質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資料。陸慶五同志在庫存的材料中發現並辨認出幾件祿豐古猿的顱後骨骼,同樣是十分重要的進展。徐慶華和陸慶五兩位同志的工作態度是十分認真的,對古猿化石的描述十分細致,對祿豐古猿特征的確認和分析十分慎重,對祿豐古猿性質的看法是經過仔細斟酌後才提出的。我們並不期望讀者都能同意徐慶華和陸慶五兩位同志所提出的所有觀點,但他們的工作無疑為每位讀者作出自己的判斷提供了非常詳盡的第一手基礎資料。
我熱烈祝賀本書的出版,並希望它能夠在我國早期人類起源這一重大研究課題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邱占祥
2006年3月15日
和亞洲的「喧囂」相比,亞洲就顯得十分「沉悶」。亞洲怎麽了?上一世紀20至30年代中國周口店「北京人」的發現曾經使全球的科學家為之一震。中國直立化化石之豐富在世界上也是頗為知名的。但是更早期的人類化石和古猿化石卻發現甚少,目前只有幾個地點,例如江蘇泗洪、雲南元謀、湖北建始和重慶巫山等。難道亞洲在人類起源這一命題上就無所作為了嗎?中國大陸上800萬年以來的陸相地層十分發育,其中可能不乏含古猿或早期人類化石的地層;青藏高原的階段性隆升的歷史使中國這塊陸地經歷了劇烈的地形和氣候的變化,為古猿演變為人類同樣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背景。這些都使我們相信,中國無疑是除非洲外最有希望找到解決人類早期進化歷程、驗證基於非洲材料所提出的各種假說的關鍵地區。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究竟在人類產生和發展歷程中起過怎樣的作用?這不是靠想象和推論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是要靠踏踏實實的艱苦的野外考察、發現才能找到答案。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國家「九五」樊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獲得批准,並自1998年正式啟動,從而使我國古人類學家在我國進行較大規模的系統考察的宿願得以實現。
我們把考察的重點放在了距今800萬至200萬年期間氣候比較暖濕和山地與平原的(彳金亍)接地段。如果古猿或早期人類確曾在我國大陸上生存過,這里應該是他們最適宜於棲息繁衍的地區。在西部我們選擇了我國地貌單元的第二和第三階梯的(彳金亍)接帶的南半部,即位於該帶南端的雲南中部,和位於該帶北部的鄂西、秦巴一帶。皖南長江沿岸的低山地段也具有類似的條件,是我們考察的第三個目標區。
應該承認,3年多的野外考察並沒有產生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震驚世界」的發現,例如發現人類直接祖先之類的化石。但是,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我們確實采集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積累了極其珍貴的原始資料。這是我國古生物學家和古人類學家開展大規模考察以求獲解早期人類起源之謎的艱苦歷程的第一批十分珍貴的財富。須知,非洲自20世紀20年代初發現湯思南方古猿頭骨以後,經過了30多年默默無聞的艱辛考察,才出現了驚人的轉折。我們不能期望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一定會有像1959年瑪麗·利基那樣突破性的發現。我們還需要更長時期的、更為艱辛的探求,才能期望有大的突破。科學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本書是祿豐地點的祿豐古猿化石研究的系統總結,是樊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系列專著之三。
祿豐這個晚中新世紀的化石地點,自1975年發現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古猿的下頜骨以來,一直是我國古生物學家,特別是古人類學家極為重視的一個化石地點。國外的古人類學家對這個地點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十分關注。據本書作者統計,截至1983年發現古猿顱骨5個,顱骨破塊6件,完整和不完整上、下頜骨51件,上、下齒列29組,單個牙齒650顆,顱後骨骼6件。後來雲南省博物館還另外收集到相當數量的古猿化石。這無疑是我國最豐富的一批古猿化石,在我國古人類學研究歷史吵是繼北京周口店直立人發現之後最重要的一次發現。
祿豐的古猿化石的重要之處還在於它和人類早期的演化歷史有很密切的關系。早期的研究曾經使人們對它的性質產生過很大的分歧。它曾經被看作是人類這一進化支系的早期代表,燃起了人們在亞洲尋找人類早期祖先的熱切期望;也曾經被看成是亞洲猩象征這一支系的早期成員,使人類亞洲起源說的擁護者大失所望。這些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沒有對全部材料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所致。
1998年攀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正式啟動時,首先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祿豐地點的祿豐古猿與人類這一進化支系究竟是什麽樣的關系?要得出比較真實可信的結論,需要對祿豐地點所產的全部古猿化石進行全面、細致的綜合研究。遺憾的是,曾經主持這項研究工作的吳汝康院士已高齡多病,很難再親自主持此事。這樣,任務就落在了過去一直參加祿豐古猿化石發掘與研究的徐慶華和陸慶五兩位同志的身上。
徐慶華和陸慶五兩位同志花了大約兩年半的時間對收藏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全部產自祿豐地點的古猿化石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徐慶華同志花了很大的功夫和氣力,非常細致地把保存最好但卻嚴重變形的PA664號顱骨重新作了復原。讀者只要把本照片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明顯差別。應該說,重新復原後的顱骨較之復原前有了很大的改進,更加接近於顱骨的真實面貌,為科學地了解祿豐古猿的性質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資料。陸慶五同志在庫存的材料中發現並辨認出幾件祿豐古猿的顱後骨骼,同樣是十分重要的進展。徐慶華和陸慶五兩位同志的工作態度是十分認真的,對古猿化石的描述十分細致,對祿豐古猿特征的確認和分析十分慎重,對祿豐古猿性質的看法是經過仔細斟酌後才提出的。我們並不期望讀者都能同意徐慶華和陸慶五兩位同志所提出的所有觀點,但他們的工作無疑為每位讀者作出自己的判斷提供了非常詳盡的第一手基礎資料。
我熱烈祝賀本書的出版,並希望它能夠在我國早期人類起源這一重大研究課題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邱占祥
2006年3月1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