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獨特的歷史的和批判的視角提供了一篇關于日常生活理論的導論。作者探究了日常生活諸概念從格奧爾格‧席美爾的文化社會學,通過1930年代的民意調查項目到米歇爾‧德塞爾托等人的當代理論的發展歷程。
本‧海默爾,西英格蘭大學文化與傳媒學科高級講師。《日常生活讀本》(The Everyday Life ZReader 2002年)的主編。其最新的著作是《城市風光︰物質的符號的城市文化解讀》(Cityscapes:Cultural Readings in the Material and Symbolic city)。
目錄
序言與致謝
第一章 塑造日常
第二章 論證
第三章 席美爾︰日常生活的斷片
第四章 超現實主義︰日常中的奇跡
第五章 本雅明的垃圾美學
第六章 民章調查︰關于日常生活的科學
第七章 亨利‧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的辯證法
第八章 米歇爾‧德塞爾托的日常生活的詩學
第九章 後記︰日常生活與文化研究的未來
參考書目
索引
第一章 塑造日常
第二章 論證
第三章 席美爾︰日常生活的斷片
第四章 超現實主義︰日常中的奇跡
第五章 本雅明的垃圾美學
第六章 民章調查︰關于日常生活的科學
第七章 亨利‧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的辯證法
第八章 米歇爾‧德塞爾托的日常生活的詩學
第九章 後記︰日常生活與文化研究的未來
參考書目
索引
序
本書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的導論。之所以說它是導論,並不是因為它是用導論的文體寫就的(盡管我希望,我寫作它的這種方式能夠避免學院寫作當中某些讓人大倒胃口的陳規陋習),而是因為,我認為,關于日常的研究才剛剛起一個頭。我在這里奮筆疾書的“日常生活理論”既是一個導論,又是一份邀請函,引導和邀請大家開始對在很大程度上J總是想方設法逃避細致審查的生活競技場作深人的思考。或者毋寧說,生活曾經遭受的種種干涉主義的審查r〕J\是在對日常進行管理的名義下進行的。相反,在這里,對日常的關注既是慧眼獨具的,又是一絲不苟的,它有可能使另一種‥日常”終于浮出水面,真相大白,至少存在著這種可能性。
本書章節的安排也許會令人產生撲朔迷離之感。與第一章相比,第二章更像是本書的導論性章節(因為這一章告訴你本書其他各部分論述什麼問題,並且力圖把某些主要論點擰成一股繩)。我之所以決定在這之前加上一章關于“日常現代性”的總論,是因為我想借助于對一個“外在于此”的世界的某種歷史性描述,有力地為某些論點夯實基礎,而文化理論可以看作是對那些論點作出的應答。第二章之後,本書就以大家習以為常的年代順序向前推進。
至于在本書中該把哪些理論家與何種理論涵括在內的問題,也許還值得贅附上三言兩語。本書是一幅一條特定道路的路線圖9而把“日常生活”和“文化理論”這兩個詞聯結在一起就暗示了這條道路變化多端,有許多可能性。我深深地感覺到,對于這個來自于讓人難以捉摸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而又最為迫在眉睫的謎題來說,“理論”這個詞可能還是值得保留、以備專用的名稱,盡管這個術語泛濫成災了。如今,雖然有一大批理論家在研究各類重要的問題和日常(我們可以稍稍提一下其中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埃爾溫‧戈夫曼、哈羅德‧力Ⅱ芬克爾、馬丁‧海德格爾、阿格尼絲‧赫勒、多蘿西‧E.史密斯),但是,他們沒有非把日常當作核心問題來處理不可的意思。于是,日常常常變成了一個迷題出現的場合、地盤,而這個迷題常常是別有所指,另有所圖。在我看來,這里選中的那些理論家和理論共有的基本特征是,它們對日常這個核心問題的關注更加直截了當,直奔主題而不及其余。他們所有人都把日常帶人一個頗為棘手的焦點之中。
任何一本書的寫作都貪得無厭地消耗掉數量龐大的日常生活。本書也不例外。首先我必須感謝溫迪‧邦納,天知道她曾不得不在本書上花費了多少小時(天,年)!我把本書連同我所有的愛題獻給她,因為她默默承受著各種惡劣的心緒、諸多語義含混的獨白、一次又一次地錯過用餐時間以及許多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可能還沒有從這種情感的陰霾中走出。在問起“爸爸在哪兒?”時,回答總是“他在他的工作間里”,這成了一再彈起的老調,總是縈繞在我心頭,讓我產生一種罪責感。因此,我應該感謝莫莉不把這一切看得太嚴重,並且一如既往地用各種新戲法和新式穿衣法來“煩擾”我。我也感謝澤貝德,他總是在合適的時候出現。
……
本書章節的安排也許會令人產生撲朔迷離之感。與第一章相比,第二章更像是本書的導論性章節(因為這一章告訴你本書其他各部分論述什麼問題,並且力圖把某些主要論點擰成一股繩)。我之所以決定在這之前加上一章關于“日常現代性”的總論,是因為我想借助于對一個“外在于此”的世界的某種歷史性描述,有力地為某些論點夯實基礎,而文化理論可以看作是對那些論點作出的應答。第二章之後,本書就以大家習以為常的年代順序向前推進。
至于在本書中該把哪些理論家與何種理論涵括在內的問題,也許還值得贅附上三言兩語。本書是一幅一條特定道路的路線圖9而把“日常生活”和“文化理論”這兩個詞聯結在一起就暗示了這條道路變化多端,有許多可能性。我深深地感覺到,對于這個來自于讓人難以捉摸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而又最為迫在眉睫的謎題來說,“理論”這個詞可能還是值得保留、以備專用的名稱,盡管這個術語泛濫成災了。如今,雖然有一大批理論家在研究各類重要的問題和日常(我們可以稍稍提一下其中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埃爾溫‧戈夫曼、哈羅德‧力Ⅱ芬克爾、馬丁‧海德格爾、阿格尼絲‧赫勒、多蘿西‧E.史密斯),但是,他們沒有非把日常當作核心問題來處理不可的意思。于是,日常常常變成了一個迷題出現的場合、地盤,而這個迷題常常是別有所指,另有所圖。在我看來,這里選中的那些理論家和理論共有的基本特征是,它們對日常這個核心問題的關注更加直截了當,直奔主題而不及其余。他們所有人都把日常帶人一個頗為棘手的焦點之中。
任何一本書的寫作都貪得無厭地消耗掉數量龐大的日常生活。本書也不例外。首先我必須感謝溫迪‧邦納,天知道她曾不得不在本書上花費了多少小時(天,年)!我把本書連同我所有的愛題獻給她,因為她默默承受著各種惡劣的心緒、諸多語義含混的獨白、一次又一次地錯過用餐時間以及許多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可能還沒有從這種情感的陰霾中走出。在問起“爸爸在哪兒?”時,回答總是“他在他的工作間里”,這成了一再彈起的老調,總是縈繞在我心頭,讓我產生一種罪責感。因此,我應該感謝莫莉不把這一切看得太嚴重,並且一如既往地用各種新戲法和新式穿衣法來“煩擾”我。我也感謝澤貝德,他總是在合適的時候出現。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