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黃土村庄里的日軍性暴力:大娘們的戰爭尚未結束

發生在黃土村庄里的日軍性暴力:大娘們的戰爭尚未結束
定價:294
NT $ 256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民間學術團體「從性暴力視角看日中戰爭的歷史性格」和日本民間組織「查清日軍性暴力實情,與大娘共進會」的全體成員歷經10多年的辛勤工作,先後走訪當地20多次,形成120分鍾盒式錄音帶共約150多盤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整理、核實後完成的一部力作。

調查對象主要為侵華日軍在山西省盂縣實施性暴力犯罪的受害者,作者通過長期和受害者女性本人的發自內心的交流,以及緊緊扣住每一個具體的受害事件的展開,再現了當年的歷史情景,勾畫出了日軍性暴力犯罪的種種形態。同時,在完成日軍性暴力犯罪調查的基礎上,又展開了對日軍性暴力犯罪的深層次、多角度研究。包括對關於日軍性暴力記錄的發掘過程的反省;關於日暈在山西乃至華北地區的「慰安所」的調查研究;從宏觀角度對山西省日軍特務機關和偽政權機構的研究;對日軍占領期間,山西省盂縣的抗日運動的研究,以及對日本的相關文學作品中看到的戰場上的性暴力描述的分析研究。書中不乏深刻的、極具震撼力的論述。

本書榮獲2004年度第24屆「山川菊榮獎」。該獎項是為紀念對日本的女性問題研究作出貢獻、日本女性解放運動的先驅者山川菊榮(1890~1980)而設的,授予當年「在關於女性問題上進行了扎實的研究、調查並取得顯著成績、期待將來取得更好成績的個人、組織、團體」。

評審委員在推薦文中這樣講,本書對侵襲了中國山西省黃土高原的村庄的日軍性暴力,「從主觀和客觀、個體和整體綜合起來,作為多層次、立體的構造給與了闡明」,在對受害女性的聽取和不斷深入交流中,「著者們自身也重新審視作為研究者的自己,突破了既有的歷史學」,「在該意義上,可以說本書達到了現階段女性史的最高點,同時也對歷史學總體提出了尖銳的問題」。

內田知行 1984年讀完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現為大東文化大學國際關系學部國際關系學科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經濟史,抗日民眾運動史。

石田米子:1962年修完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東洋史學修士課程。先後在東京大學、岡山大學任教,岡山大學教授,現為岡山大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最近十年致力於侵華日軍的性暴力犯罪課題研究。
 

目錄


寫在中文版出版之際
原版前言
第一部分 證言·資料篇
——來自山西省盂縣農村的控訴
對盂縣西部性暴力受害者的訪談調查概要
附:當地調查經過
原著出版後的訴訟經過
發生在山西省盂縣農村的日軍性暴力受害者的證言記錄
山西省·查明會
一 河東村及其周邊村庄
1.尹玉林(河東村·受害女性·原告)
2.楊時珍(河東村·受害女性·原告)
3.楊喜何(河東村·受害女性·原告)
4.楊秀蓮(河東村·受害女性南二仆的養女·原告)
5.楊時通(河東村老人)
6.楊寶貴(河東村老人)
7.南拴成(南頭村·受害女性南二仆之弟)
整理·川口和子
二 西煙和南社
1.高銀娥(南社村·受害女性·原告)
2.趙潤梅(西煙鎮·受害女性·原告)
3.張先兔(西煙鎮·受害女性·原告)
4.老張(南社村老人)
三 游擊戰下的各村庄
1.萬愛花(羊泉村·受害女性·原告)
2.趙存妮(堯上村·受害女性·原告)
3.王改荷(侯黨村·受害女性·原告)
4.葛孟五(木來凹村老人)
5.劉昧拴(趙家庄·時住辛庄村老人)
6.王雙妹和楊喜翠(南貝子村·同村夫妻)
7.王雙隊(小掌村老人)
8.張喜花(9小掌村·老年婦女)
 

2006年12月,中日兩國歷史學者開始了由政府間達成共識的共同歷史研究工作,其目的是為了突破由於歷史問題給兩國關系造成的障礙。

在中日兩國關系的發展中,至今仍存在一些重要的障礙。歷史問題,主要是歷史認識問題,則是最敏感和關鍵的障礙之一。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兩國問有著兩千多年交往的歷史,其中以友好往來為主流。雖然這種友好往來拉近了中日兩國間的距離,但近代以來由於發生了日本侵華戰爭那樣的不幸,兩國間的距離又開始拉大。當然,戰爭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歷史,問題是在冷戰開始後,日本極端民族主義思潮開始抬頭,一些人同戰前一樣把戰爭定位在「自衛戰爭」及「亞洲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上,用所謂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掀起了戰後為侵略戰爭歷史翻案的浪潮。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歷史翻案浪潮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一歷史翻案浪潮甚至得到一些日本政治家的支持與縱容,違背了中日兩國的共同利益,傷害了戰爭受害國人民的感情。這是造成中日兩國間歷史問題遲遲不能解決,以至於影響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的根本原因。

不過,戰後60多年來,中日歷史認識問題還存在另一個側面,那就是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為消除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進行的努力。特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為謀求兩國關系的和平友好與發展,為建立和平與繁榮的東北亞,為解決歷史問題,兩國政府和人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中日聯合宣言》等政治文件,就是兩國政治家付出艱辛努力的結果,也是對歷史問題進行理智思考的結果。這一結果通過現在中日兩國間戰略互惠關系的深化得到了充分肯定,是兩國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侵略戰爭的歷史進行認真反省和謝罪的日本進步力量一直在努力。戰後初期,以日本共產黨為中心的左翼勢力,主張從政治上徹底追究日本的戰爭指導者的責任並進行反省,並為此開展了十分活躍的左翼大眾運動。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從民主主義的立場出發,對以軍人為中心的國家及軍隊指導者進行了強烈批評,反省知識分子在戰爭中缺乏反對勇氣迎合戰爭的態度,提出了「悔恨的共同體」概念。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反對美國對越南戰爭的社會思潮又促使日本年輕一代思考日本對中國戰爭的侵略性與加害性。從80年代開始直到今天,針對日本社會始終存在的不承認侵略戰爭責任和否認侵略戰爭歷史事實的言論與行動,具有正義感和歷史反省精神的日本人更沒有停止思考與斗爭。無論從政治的立場,還是從宗教的立場、市民主義的立場及女權主義的立場,都存在對日本戰爭加害責任進行追究的思考與活動。這是促進中日歷史認識問題解決的積極因素。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