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所涉典故史事,往往又不像「漠漠水田飛白鷺」那麼簡單。像在各地都可看見的豐碑巨碣,下面常刻一大龜馱着。有點知識的人就會知道那不是龜,乃是龍王九子之一,叫品質,善能負重,故以它來馱碑。可是龍生九子,除它以外還有哪些,可就不好答了。明孝宗曾以此問李文正,文正答以:一螭吻,形似獸,性好望,所以用為屋頂獸頭裝飾;一蒲牢,形似龍,性好吼叫,所以用為鍾紐;一狴犴,形似虎,有威立,故立於獄門;一饕餮,好飲食,故用於鼎盤;一趴夏,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一睚眥,性好殺,故用於刀環;一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刻於香爐;一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閑,故用為門鋪首;一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寐,故用於鎖鑰。焦竑《玉堂叢語》卷一特載此事,可見並不易作答。但民間建築上用這些東西卻甚為普遍,其象征意義遂不容不知。
可是旅人的毛病,卻在於不知就算了,並不深究;又或強不知以為知,不肯虛心下問,或訪書求解。所以游山的人固然多,讀過該地之山經、地志、草木狀、花卉譜者可說絕少。
至於金石、人物、掌故、藝文、釋道之詳,誰也不甚了了。去玩時,既不可能帶着書去,亦不可能預先曉得會看到些什麼,會有什麼難疑待考之處,有什麼知識須要補充,故亦不知相關的書該有哪些。到了旅游地,則除了哄觀光客的旅游介紹外,大抵也買不着什麼真正值得參考的有用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