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

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
定價:144
NT $ 125
 

內容簡介

所謂學術史研究,說簡單點,不外“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通過評判高下、辨別良莠、敘述師承、剖析潮流,讓後學了解一代學術發展的脈絡與走向,鼓勵和引導其盡快進入某一學術傳統,免去許多暗中摸索的X-夫——此乃學術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壓在紙背的“補偏救弊”、“推陳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強調。為,當你努力、體貼、描述和評判某一學術進程時,已有意無意地凸顯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學術追求。

其實,此舉並非今人的獨創。起碼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已著先鞭,更不要說梁啟超、錢穆各自獨立完成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至于國外,同類著述也並不少見,單以近年譯成中文的為例,便有古奇的《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丹尼爾的《考古學一百五十年》、尼古拉耶夫等的《俄國文藝學史》、勒高夫等的《新史學》,以及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等。
 

目錄

“學術史叢書”總序
代序 作為“文化工程”與“啟蒙生意”的百科全書
從“尚友錄”到“名人傳略”——晚清世界人名辭典研究
一 從《萬姓統譜》到《尚友錄》
二 從《尚友錄》到《外國尚友錄》
三 從《外國尚友錄》到《海國尚友錄》
四 從《海國尚友錄》到《世界名人傳略》
晚清新政與西學百科全書
瓦格納(Rudolf G.Wagner)
一 定義
二 發端
三 系統闡釋西學的幾類著述
四 西方與日本論科學與社會的中文翻
五 考察之旅
六 歷史和地理方面的著述
七 當代大事
八 百科全書
九 出版高潮與政治意涵
清末百科辭書條目特色研究
一 前言
二 條目內容特色
三 小結
附錄一 清末百科辭書項目別卷數一覽表
附錄二 清末百科辭書條目選摘
“糾纏知識”的範本——《記聞類編》研究 費南山(Natascha Gentz)
一 《記聞類編》的組織編排
二 《記聞類編》的意圖
三 結論
附錄 《記聞類編》的內容
晚清百科全書、《新學備纂》及其與科舉制度的關系阿梅龍(Lwo Amelung)
一 引言
二 “百科全書性”出版物出現的有關科舉制度的背景
三 分類方法
四 內容及內容的來源
五 小結論
附錄《新學備纂》序言
未完成的中西文化之橋——一部近代中國的百科全書(1911)
米列娜(Milena I)olezelova—Velingerova)
一 對一種新的、外國“百科全書”的需求
……
晚清辭書與教科書視野中的“文學”
“為人人所必需的有用新知”?——商務印書館及其《新文化辭書》
 

有兩種出版物,發行量大,流通面廣,但歷來不被思想史或文化史專家關注,一是教科書,二是辭書。出版家則不一樣,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參與編纂《新字典》和《辭源》的高夢旦(1870-1936)就堅定地宣稱︰“教育之普及,常識之備具,教科書辭書之功為多。”在我看來,此話當真,不算“王婆賣瓜”。對于影響一時代普通人的知識結構、文化趣味以及思維方式,辭書和教科書均功不可沒。正因此,我曾仿照梁啟超的說法,將學校、辭書教科書作為另一個“傳播文明三利器”。理由是,費時費力較多、講究通力合作,故無法“千里走單騎”的辭書出版以及教科書編撰,如強勁的後衛,支撐著整個社會的學術積累與知識創新。

同樣以普及知識為己任,辭書和教科書的定位還是略有分別。討論教科書的功過得失,教育家最有發言權;至于為何以及如何編纂辭書,出版家的意見值得重視。上述高夢旦的話,其實並不完整;雖則並列教科書和辭書,高強調的重點在後者︰“歐風東漸,學術進步,百科常識非一人之學力可以兼賅。而社交日用之需要,時又不可或缺。夫文詞如是其浩博也,學術如是其繁賾也,辭書之應用,較教科書為尤普。”1915年,也就是《新字典》出版三年後,兩部重要辭書面世︰商務印書館推出了《辭源》,中華書局則印行了《中華大字典》。後者的主編陸費逵(1886—1941)稱︰“世界愈文明,字典之需要愈急鞏。”;而前者的主編陸爾奎(1862—1935)亦雲︰“一國之文化,常與其辭書相比例”;“國無辭書,無文化之可言州”。你可以說這是當事人的“自吹自擂”,不可信;我則認定,在這些“廣告語言”背後,確實隱含著一代出版人普及知識、啟迪民眾的雄心壯志。這種混合著啟蒙心態與商業計謀的“論說”,很真誠,也很“狡猾”,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相對來說,我們可能對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十年的蔡元培(1868—1940)的話更有信心。就在出任北大校長的那一年,1917年10月,蔡元培撰《(植物學大辭典)序》,稱︰“一社會學術之消長,觀其各種辭典之有無、多寡而知之。各國專門學術,無不各有其辭典,或繁或簡,不一而足。”學術發展與辭書編纂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可謂“互為因果,流轉無已”。此大辭典乃“集十三人之力,歷十二年之久,而成此七百有余面之巨帙。吾國近出科學辭典,詳博無逾于此者”,故值得大力表彰。更重要的是,蔡元培借此大辭典的出版,表達了如下期待︰

所望植物學以外,各種學術辭典,繼此而起,使無論研究何種學術者,皆得有類此之大辭典,以供其檢閱,而不必專乞靈于外籍,則于事誠便,而吾國學術進步之速率,亦緣是而增進矣。

比起蔡先生另外兩則談論辭書的文章——1912年的《(新字典)序》和1925年的《(哲學辭典)序》——這篇同時刊于商務印書館版《植物學大辭典》卷首和《東方雜志》、《北京大學日刊》上的序言,更能代表其開闊的學術視野。

至于為何這麼看重辭書的編纂與刊行,蔡先生只從“學術進步”立說,不及此前嚴復(1854—1921)和黃人(1866—1913)的論述精致。在嚴、黃二君看來,知識廣博固然很重要,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國人對于新學說的望文生義、囫圇吞棗,需要權威的辭書來加以“界說”與“辨正”。1908年,嚴復應商務印書館之邀,為顏惠慶等編著的《英華大辭典》撰寫序言,特別稱譽西方辭典之花樣繁多,有數十巨冊,也有盈握小書,至于注解,更是各有擅場。“凡國民口之所道,耳之所聞,涉于其字,靡不詳列。凡此皆以備學者之搜討,而其國文字所以不待注解而無不可通也。州’’三年後,嚴復又應邀為黃人編纂的《普通百科新大辭典》作序,特別指出為何需要好的大辭典,就因為國人讀書“不求甚解”︰

其尤害者,意自為說,矜為既知,稗販傳訛,遂成故實,生心害政,詼遁邪淫。然則名詞之弗甄,其中于人事者,非細故也。

作為學部名詞館總纂,為一位大學教授編纂的“大辭典”寫序,應該說是責無旁貸;更何況,二人同樣堅信,借編纂辭典來嚴定界限,甄別名詞,可以改變國人“意自為說”的陋習。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