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樂教思想探析
孔子非常推崇音樂教化。他的樂教思想根源于其倫理哲學理念,以及生活世界中以人為本的藝術精神。孔子從音樂學習中體會到由“曲”而“數”、而“志”、而“人”的遞進層次,這便是“成于樂”的育人依據。能育人的音樂必須是“盡善”“盡美”的音樂——“合于仁”、“合于禮”謂之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謂之美,這樣的音樂才能引領人們向上提升,獲得人格修養的完成。孔子的“大樂與天地同和”乃是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自由的、審美的人生境界。音樂教化的最終目標是讓人在美與善至高境界的陶冶中實現人性生命的圓滿完成,這是極為強健飽滿的美育精神。
二、王頓時明散逸詩文續補考
從王門地域學派的角度看,永富青地發現的黔牌《陽明先生文錄續編》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這部沉睡在上海圖書館近一個世紀的珍貴文獻,經永富先生發現整理後,方顯出它的真正價值。該書的發現,為黔中王門的研究提供了最令人信服拓第一手資料。該書的真正價值當主要體現在黔中王門方面,第一,該書序跋向我們透露了王陽明著作在黔中刊刻的一些重要信息,通過對黔刻本陽明的幾篇陽明散佚詩文中能使我們感受到王陽明對黔中的深厚感情。第三,王陽明黔中講學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並不是為了王學的傳播和門戶的擴張。第四,王陽明對明初來戍貴陽人士的後代有深切的同情與期待。
三、略論“是心任佛,是心是佛”
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義的不同闡釋,實際上是要回答淨土宗“念佛”法門修觀的問題。淨土宗祖師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闡釋大略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唯心識觀”,二是“真如實現”,三是“一心三觀”。此三種闡釋均可歸于佛教的心性本體論,即“念佛即念決計,念心即念佛”,從而說明了“念佛”法門的融通性,此法門實可含攝佛教的一切修行。
四、唐宋元時代貴州佛教述論
早在晉代,佛教已開始影響貴州,至唐代佛教才正式傳入貴州。其時牛騰布教境中,高僧不管其人,佛寺興建亦亦蓬勃而起,然佛教的傳布僅限于黔北和黔東兩個地區,此乃中原西蜀南詔佛教影響使然。進至宋元時代,佛教在黔北和黔東的發展頗具規模,以至出現名山大剎,並且開始向黔中部地區縱深拓展,直至建立寺院,貴州土過快土酋亦熱衷奉佛興寺,佛教影響深入黔中少數民族地區,逐使貴州出現佛道儒巫混雜的現象。貴州佛教在明清時期最終形成佛道儒巫混雜合流的格局,實濫觴于唐宋元時代佛教初傳貴州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