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宋明理學研究中的重點,「曾點氣象」則是理學
中的重要話題。本書從朱熹關於「曾點氣象」話題的討論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無虛實之辨等關鍵問題,旁及歷史上相關「曾點氣象」的評論,進而引出中國哲學中關於精神境界、本體與功夫的討論,以小見大、以一貫多,在諸多方面填補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書充滿創新精神,將「曾點氣象」的研究范圍從《論語集注》擴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論語集注》稿本的發展及相關書信的考辨對朱子的觀點做歷史性的分析,都體現了作者的創新意識。
目錄
序
導言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線索與脈絡
第一章 問題的緣起
第一節 曾點、氣象與「曾點氣象」
第二節 「曾點氣象」問題的興起
第三節 宋儒「曾點氣象論」的演變及其精神
一 朱子前「曾點氣象論」的演變
二 宋儒論「曾點氣象」的精神
第二章 朱子論「曾點氣象」考——以《文集》為中心
第一節 朱子「早年」思想發展概述
一 無所不學階段
二 從學延平階段
三 中和之悟階段
第二節 朱子「早年」思想發展與其論「曾點氣象」的關系
第三節 朱子在《論語集注》初稿成書之際對「曾點氣象」的討論
一 約在《論語集注》成書前朱子論「曾點氣象」的書信研究
二 朱子在《論語集注》初稿成書之際的「曾點氣象論」
第四節 朱子對《論語集注》「曾點言志」節的修改——兼從一個新的視角看朱陸異同
一 朱陸異同概說
二 1186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三 1196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四 1197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五 1198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六 1199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七 朱子論《論語集注》「曾點言志」節的精神
附錄 朱子論「曾點氣象」的其他書信研究
第五節 朱子在《論語集注》定稿中對「曾點氣象」的討論
一 定稿研究
二 朱子「易簀之嘆」考
第三章 朱子「曾點氣象論」研究——以《朱子語類》為中心
第一節 朱子「曾點氣象論」的基本精神
一 推尊曾點之能見大本
二 推尊曾點之胸次
三 大力強調理欲之辨
四 強調工夫與氣象緊密相連
五 批評「曾點氣象」虛的一面
六 基於「曾點氣象」指示為學之序
第二節 朱子對與「曾點氣象」相關之「氣象」的評論
一 曾點與子路
二 曾點與曾參
三 曾點與顏回
四 曾點與漆雕開
五 曾點與庄子、邵雍
六 曾點與謝良佐
七 曾點——朱子心中的聖人氣象
八 曾點與朱子氣象
第三節 一個典型個案研究
第四章 朱子論「曾點氣象」的評價及影響
第一節 強調有無、虛實之辨
第二節 強調儒學與佛老之辨
第三節 強調現實批判精神
第四節 朱子「曾點氣象論」的影響
結論 朱子論「曾點氣象」的定性與定位
參考文獻
后記
導言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線索與脈絡
第一章 問題的緣起
第一節 曾點、氣象與「曾點氣象」
第二節 「曾點氣象」問題的興起
第三節 宋儒「曾點氣象論」的演變及其精神
一 朱子前「曾點氣象論」的演變
二 宋儒論「曾點氣象」的精神
第二章 朱子論「曾點氣象」考——以《文集》為中心
第一節 朱子「早年」思想發展概述
一 無所不學階段
二 從學延平階段
三 中和之悟階段
第二節 朱子「早年」思想發展與其論「曾點氣象」的關系
第三節 朱子在《論語集注》初稿成書之際對「曾點氣象」的討論
一 約在《論語集注》成書前朱子論「曾點氣象」的書信研究
二 朱子在《論語集注》初稿成書之際的「曾點氣象論」
第四節 朱子對《論語集注》「曾點言志」節的修改——兼從一個新的視角看朱陸異同
一 朱陸異同概說
二 1186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三 1196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四 1197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五 1198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六 1199年朱子論「曾點氣象」書信研究
七 朱子論《論語集注》「曾點言志」節的精神
附錄 朱子論「曾點氣象」的其他書信研究
第五節 朱子在《論語集注》定稿中對「曾點氣象」的討論
一 定稿研究
二 朱子「易簀之嘆」考
第三章 朱子「曾點氣象論」研究——以《朱子語類》為中心
第一節 朱子「曾點氣象論」的基本精神
一 推尊曾點之能見大本
二 推尊曾點之胸次
三 大力強調理欲之辨
四 強調工夫與氣象緊密相連
五 批評「曾點氣象」虛的一面
六 基於「曾點氣象」指示為學之序
第二節 朱子對與「曾點氣象」相關之「氣象」的評論
一 曾點與子路
二 曾點與曾參
三 曾點與顏回
四 曾點與漆雕開
五 曾點與庄子、邵雍
六 曾點與謝良佐
七 曾點——朱子心中的聖人氣象
八 曾點與朱子氣象
第三節 一個典型個案研究
第四章 朱子論「曾點氣象」的評價及影響
第一節 強調有無、虛實之辨
第二節 強調儒學與佛老之辨
第三節 強調現實批判精神
第四節 朱子「曾點氣象論」的影響
結論 朱子論「曾點氣象」的定性與定位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今年5—6月問,香港浸會大學舉行了一個名為《當代語境下的儒耶對談:思想與實踐》的學術會議。與會的大陸和台港儒學研究學者不少,但對儒學的現狀和前景,卻彌漫着一種缺乏底氣的、悲觀的情緒。以致有基督教學者公開提出質疑:你們所謂儒學,觀點論域不一,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穩定的觀念和價值系統;現在講對談,我們實不知與誰(?!)來對談。這個質疑,雖嫌尖刻,卻頗切中要害。但據我個人近年來對儒學發展狀況的觀察,覺得對儒學的未來,應持一種適度樂觀的態度。我在大會的閉幕會上就此作了一點回應:主要是提請大家注意近四至五年來大陸儒學發展中所出現的一個重要動向——民間儒學和學術的興起,並對之加以反思。
的確,現代以來,由於太過長期的「革命」、充斥整個社會的反傳統思潮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社會生活樣式的歷史連續性發生斷裂,儒學既失其制度性依托,亦逐漸失去了它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在學術層面上,現代的儒學研究乃退居學院化一端,被納入現代西方的學術規范和思想框架。這樣,作為中國文化學術之整合基礎和人倫教化之超越性本原的傳統儒學,乃轉而成為現代學術分科中之一「科」,成為一種無關乎社會生活的「理論」和析出於歷史連續性之外的「知識」,使之難以構成為中國現代文化重建的一個活的文化生命動力。儒學似乎失去了它在現代社;會的立身之所。有學者把儒學在現代中國的存在狀況形象地比喻為博物館之陳列品或無體之「游魂」,這似乎並不為過。
的確,現代以來,由於太過長期的「革命」、充斥整個社會的反傳統思潮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社會生活樣式的歷史連續性發生斷裂,儒學既失其制度性依托,亦逐漸失去了它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在學術層面上,現代的儒學研究乃退居學院化一端,被納入現代西方的學術規范和思想框架。這樣,作為中國文化學術之整合基礎和人倫教化之超越性本原的傳統儒學,乃轉而成為現代學術分科中之一「科」,成為一種無關乎社會生活的「理論」和析出於歷史連續性之外的「知識」,使之難以構成為中國現代文化重建的一個活的文化生命動力。儒學似乎失去了它在現代社;會的立身之所。有學者把儒學在現代中國的存在狀況形象地比喻為博物館之陳列品或無體之「游魂」,這似乎並不為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