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拿破侖在1798年抵達埃及時,大概很難想象兩百年之後世人會如何看待他的這次冒險,也更無從預測,他所引起的埃及熱潮,是如何地促成古埃及文明在現代重新被世人認識。他的軍事行動,也就是想要佔領並控制埃及,並繼續向東發展的企圖,結果以失敗收場;其附帶活動,即由一批嘗得進行對埃及的古跡及現況的調查,卻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就是由于這批學者所帶回歐洲的文物,刺激了一班學者的研究熱情,投入了對古埃及文字的研究,才產生了所謂的埃及學——研究一切有關古埃及的學問。
自從法國人商博良在1822年找到解讀古埃及文的方法之後,經過一百八十年的時候,古埃及文明在現代人的歷史知識中已經成為一種常識——至少,世人知道古埃及文明有它的歷史,古埃及文字不是不可辯認的神秘象征符號,埃及學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當然仍以歐美為主)已經是人文學科中重要的一環。但說實在的,不論是在西方或東方,一般人除了對博物館中精美的埃及藝術品贊嘆不已,對金字塔與木乃伊有一種神秘感和莫名的恐懼之外,恐怕仍然弄不清楚埃及文(一般在中文的說法還加上“象形”兩個字)到底是否為一種象征符號,或是要憑借神秘的直覺去解讀的東西。這大概只能說,一般歷史教育無法照顧到這樣的幼節吧。
對于那些想要多了解一些古埃及文字系統的人,也許去找一些淺顯的介紹書籍看看,就可以大致有些了解。不過,如果還想要多知道一些商博良研究古埃及文的過程,尤其是在他短短十數年的學術生涯中所經驗的各種困難和挫折,以及他研究的深刻意義,那就不容易有合適的讀物了。本書的特色是用淺顯的文字,說故事的技巧,生動地介紹了商博良的一生事跡和他的研究,給讀者一個清楚的了解。在這同時,作者適時地在各個篇章中加入了有關古埃及文字結構的介紹,使讀者在趣味中得以了解古埃及文字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什麼是表意符號,什麼是表音符號,基本的音符是哪些,人名的構造原則是什麼,等等。兩位作者是職業考古學家,雖不是埃及學者,但也有相當的埃及學知識,寫了不少有關考古的書,主要是以向大眾傳播考古知識為業。他們對古埃及文字的介紹,從埃及學家的觀點來看,可以說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錯誤。如果以古埃及文的經典教科書(A.H.Gardiner,Egyptian
Grammar.Oxford:1957,3rd ed)來衡量,他們的介紹基本上沿襲了第一課有關古埃及文基本認識的部分,因此讀者可以放心,他們的說法是可靠的。
不過本書的優點不止于此。兩位作者花了相當多的工夫去追索商博良及其同時代一些學者之間的往來關系,描繪出19世紀前半葉歐洲學術界在解開埃及文字之謎的競爭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當然也可以作為了解歐洲近代學術發展史的一個例子。即使對埃及學家而言,作者對商博良的生平介紹也仍然是有參考價值的。畢竟埃及學發展到現在,一般人可以直接借著最新的文法書籍研讀埃及文,不必重蹈覆轍,但是對于埃及學的開山祖師卻不見得有什麼深入的了解。所以,結論是,這是一本成功的普及性作品,在眾多以埃及為題材的大眾化讀物中,算是比較高水平之作。
(作者為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