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生命,第二次機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

雙重生命,第二次機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
定價:144
NT $ 125
 

內容簡介

隨著《三色》(Three Colors)三部曲——《藍》(Blue)、《白》(White——、《紅》(Red)——在評論與票房上取得成功,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成為全球範圍內最具知名度的導演之一。影迷喜愛的不僅是他作品中華麗絢爛的畫面、引人注目的人物,更是這些故事背後的深蘊︰如何在這墮落的世界中合乎道義地行事,他用嘲諷卻又不失溫柔的口吻,向觀眾提出這樣的問題。

以平易的故事結合意蘊修築的雋永畫面,在這方面,當代導演中測人比基耶斯洛夫斯基做得更好。他影片中的主人公,譬如《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里的兩位少女,總能啟發觀眾對那精神性存在進行一番思索。

本書視基耶斯洛夫斯基為一位電影詩人,一位集編劇與導演于一身的波蘭電影人,他豐富的視听語匯表現出對人類易錯性和超越性的深入看法。他的電影作品——尤其是《十誡》(The Decalogue)——值得我們仔細分析,特別是分析其美學中蘊藏的倫理觀。本書著力審視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作品之主題、風格、道德一致性,同時對他的電影生涯做全面而又詳細的回顧。

本書按年代順序書寫,從1960年代敘述至1990年代。考慮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在美國尚未家喻戶曉,所以第一章在介紹其短片與紀錄片作品時瘺顧描述與分析,包括對他生平的介紹和對他早期紀錄片的研究︰正是這些早期作品為他今後的電影打下了基石。

基耶斯洛夫斯基畢業自著名的洛茲電影學院,入行之初主要拍攝紀錄片,並獲佳譽。在用鏡頭記錄普通波蘭人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他逐漸發展出一種悲憫的凝視:“學校教會我去看這個世界,”他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中說,“人們在這世界中或樊談、或喜悅、或擔憂、或痛苦、或盜竊。我們可以將這一切都拍下來,然後,從這些拍下來的畫面中,我們可以講述出一個故事。”

本書第二章聚焦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早期劇情片,從他為波蘭電視台拍攝的故事片——例如《人員》(Personnel,1975年)、《寧靜》(Spokoj,1976年)——到令他一鳴驚人的劇情長片《影迷》(Amator,1979年)。

第三章探索《機遇之歌》(Przypadek,1981年)和《無休無止》(Bez Konca,1984年)中的黑暗的情感領域——前者或許受到了沃伊切赫‧哈斯(Wojciech Has)電影的影響——對機遇和死亡的交織給予格外關注。此外還談及編劇克日什托夫‧彼埃西維奇(Krzysztof Piesiewicz)和作曲家茲比格涅夫‧普賴斯納(Zbigniew Preiser)等合作者對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重要性。

第四章主要談《十誡》,十部為波蘭電視台拍攝的一小時片長的電影,同時對被擴展成長片在電影院放映的《殺人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和《愛情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Love)給予格外關注。

第五章至第八章談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後幾部影片:《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三色》三部曲的制作過程。對于電影學者來說,這些電影都是了不起的挑戰,需要我們通過緊密的分析來體會其深意,在具體化的細節中讀出形而上的重量(這樣的細節指的是,例如在《藍》這麼一個有關在車禍中失去丈夫孩子的女人的故事中貫穿始終的藍顏色)。

將那麼多研究成果——特別是來自法國的出版物,這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最被知曉和欣賞的國度——整合在一起,編寫本書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提出能激起讀者共鳴的觀點:看完這本書後,再次觀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時,觀念應該能帶著全新的認識和更深刻的理解。
 

目錄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個人背景,學生短片,紀錄片
第二章 早期劇情片
《行人地下鐵》《履歷》《人員》《生命的烙印》《寧靜》
《影迷》《短暫的工作日》
第三章 機遇和死亡
《機遇之歌》和《無休無止》
第四章《十誡》
——關于死亡的十部短片
第五章《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
第六章《三色:藍》
第七章《三色:白》
第八章《三色:紅》
結語
注釋
關于作者
 

世界不僅僅是明亮的光線、高速的生活節奏、插著吸管的可口可樂、嶄新的汽車……存在著另一川真實……某種來世?對,沒錯。它是好是壞,我並不知道,但……那是另外一種東西。

——基耶斯洛夫斯基接受《電影博鑒》(Telerama)采訪

每次看完克日什托夫交給我的劇本,總會有一些謎一樣的地方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類似,她為什麼要摸大樹?她從鞋帶里找出了什麼?她為什麼要通過“魔術球”的折射去看遠處的風景?(在《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中,女主角有個玩具,一個有彈性的透明塑料小球,它能以最令人驚奇的方式折射光線。)

到現在之後,當我問他這些戲都是什麼意思時,他通常都會回答說:“我寧可听听你的說法,對我來說那更有意思。”但如果我說出的解釋太長,他就會讓我停下:“歐,伊蓮科,你說得太復雜了,不如說得更簡單些,呃?”

相比在現場解釋某場戲的意義,他寧可始終為新發現保持可能——什麼都沒定死,始終歡迎新的理解。

和好的文學作品一樣,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是開放的,可以在多個層面上進行讀解——不過這得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我們能夠運用自己內心的那個“魔術球”,在反復讀解或折射出的光芒中接受他的作品。數年之後,我仍然樂于向自己發問:“她為什麼要摸大樹?”我始終讓這答案空著。

安內特‧因斯多夫在這了不起的研究成果中,為我們提供了她有關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全部電影作品的深刻見解,針對每部作品,為我們的講解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讀完這本書,我帶著一種新生的好奇感重新觀看他的電影,閱讀他的訪談;我發現了一些自己過去不曾了解的神奇大樹,是安內特引領我溫柔地撫摸這些大樹。

伊蓮娜‧雅各布(Irene Jacob)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