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這本大論時有個插曲,在許多關於大師傳記中都有過說明,即大師在寫完《上士道奢摩他》章節時,心中生起了擱筆的想法:「因為《毗缽舍那章》是那麼的艱深,即使作者把此章寫成,也未必有益於眾生,不如就此結束吧!」這時,文殊菩薩突然現身勸導,對他說:「無論如何,你都應該把《毗缽舍那章》這部分完成。寫完之后,眾生會因這本書至少能得到中等利益。」宗喀巴大師在文殊菩薩的勸勉下,最終完成了整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著述。
各種宗教均有相關的修行理論,佛教內部更有八萬四千法門的稱謂,但作為生死根本的直接對治的方法,不僅外道中不存在,就算在佛教內部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如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說:不具通達真理慧,雖修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
《毗缽舍那章》就是在對緣起法進行中觀派的詳盡闡述,既然此章節關系到凡聖之差異,那麼,宗喀巴大師因何又會認為《毗缽舍那章》是非常艱深的,而生隱而不宣的想法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講說。
目錄
序言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七
A1修觀前的概述 分三
B1指出脫離生死輪回的方法中不能離開證空性這個重要環節 分二
C1對停留在修定層面的修行方式的評價
C2用《修次第初篇》及《經》來闡明自己的見地
B2從正面肯定只有修持無我正見才是唯一的解脫出路 分二
C1從明顯部分來作闡述
C2從隱密部分來作闡述
B3從反面否定其他方法能獲得解脫 分三
C1不修習空性正見無法解脫 分三
D1《三摩地王經》的教證
D2扼要批評支那和尚的見地
D3外道仙人缺乏無我正見
C2從《菩薩藏經》來成立沒有無我正見不能解脫 分三
D1外道沒有無我正見
D2分不清定慧之區別的危害
D3佛陀在聲聞乘經典中關於多聞的教授
C3引用其余的大乘教授來成立沒有無我正見不能解脫 分三
D1《修次第中篇》的理證
D2《解深密經》的教證
D3《修信大乘經》的教證
A2學習修觀的方法 分四
B1生起觀所要依靠的重要資糧 分三
C1明白了義經典與不了義經典的分類 分三
D1區分了不了義的標准 分二
E1依止了義經典的理由
E2依止了義經典的教證
D2從二諦方面來區分了不了義的標准 分二
E1經典與論典中是如何顯示二諦的
E2用二諦作為了不了義經之命名標准的原因
D3對於了不了義經論的概念進一步的闡述,對相關的歧義作剖析 分三
E1無生和等概念所涉及的范圍
E2勝義范圍的明顯與隱蔽表述
E3從中觀宗的共同標准說明勝義范圍
C2怎樣才能理解龍樹菩薩的思想 分四
D1如何評判各位中觀論師
D2從藏地的某些分類法中厘清中觀思想 分三
E1從許不許外境來作中觀學者的分類
E2從勝義來命名作中觀學者的分類
E3從洛丹嘉饒大譯師批判中引申的問題
D3自方認可的中觀分類法
D4只有通過佛護、月稱的觀點才能真實理解龍樹菩薩之思想
C3抉擇空性正見的方法 分二
D1悟入真如的先后順序 分二
E1概述證悟真如的順序及教證 分二
F1概述證悟真如的順序
……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七
A1修觀前的概述 分三
B1指出脫離生死輪回的方法中不能離開證空性這個重要環節 分二
C1對停留在修定層面的修行方式的評價
C2用《修次第初篇》及《經》來闡明自己的見地
B2從正面肯定只有修持無我正見才是唯一的解脫出路 分二
C1從明顯部分來作闡述
C2從隱密部分來作闡述
B3從反面否定其他方法能獲得解脫 分三
C1不修習空性正見無法解脫 分三
D1《三摩地王經》的教證
D2扼要批評支那和尚的見地
D3外道仙人缺乏無我正見
C2從《菩薩藏經》來成立沒有無我正見不能解脫 分三
D1外道沒有無我正見
D2分不清定慧之區別的危害
D3佛陀在聲聞乘經典中關於多聞的教授
C3引用其余的大乘教授來成立沒有無我正見不能解脫 分三
D1《修次第中篇》的理證
D2《解深密經》的教證
D3《修信大乘經》的教證
A2學習修觀的方法 分四
B1生起觀所要依靠的重要資糧 分三
C1明白了義經典與不了義經典的分類 分三
D1區分了不了義的標准 分二
E1依止了義經典的理由
E2依止了義經典的教證
D2從二諦方面來區分了不了義的標准 分二
E1經典與論典中是如何顯示二諦的
E2用二諦作為了不了義經之命名標准的原因
D3對於了不了義經論的概念進一步的闡述,對相關的歧義作剖析 分三
E1無生和等概念所涉及的范圍
E2勝義范圍的明顯與隱蔽表述
E3從中觀宗的共同標准說明勝義范圍
C2怎樣才能理解龍樹菩薩的思想 分四
D1如何評判各位中觀論師
D2從藏地的某些分類法中厘清中觀思想 分三
E1從許不許外境來作中觀學者的分類
E2從勝義來命名作中觀學者的分類
E3從洛丹嘉饒大譯師批判中引申的問題
D3自方認可的中觀分類法
D4只有通過佛護、月稱的觀點才能真實理解龍樹菩薩之思想
C3抉擇空性正見的方法 分二
D1悟入真如的先后順序 分二
E1概述證悟真如的順序及教證 分二
F1概述證悟真如的順序
……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九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
序
公元1357年藏歷十月廿五日,宗喀巴大師在種種奇瑞祥兆示現下,誕生於青海西寧宗喀地區的佛化家庭。經諸位上師教導,宗喀巴大師精勤於聞思修三慧的修持,獲得戒定慧三學的許多成就。在大師42歲時,證悟了中觀應成見,生起了對緣起真實義的不共信心,隨即造了《緣起贊》。
宗喀巴大師在46歲那年,在內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外有諸大善知識的勸請等特殊因緣下,大師著述了次序井然、說理善巧、調心有方、符合所有眾生根機、可以依之學修的大論一一《菩提道次第廣論》。
著述這本大論時有個插曲,在許多關於大師傳記中部有過說明,即大師在寫完《上士道奢摩他》章節時,心中生起了擱筆的想法:「因為《毗缽舍那章》是那麼的艱深,即使我把此章寫成,也未必有益於眾生,不如就此結束吧!」這時,文殊菩薩突然現身勸導,對他說:「無論如何,你都應該把《毗缽舍那章》這部分完成。寫完之后,眾生會因這本書至少能得到中等利益。」宗喀巴大師在文殊菩薩的勸勉下,最終完成了整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著述。
各種宗教均有相關的修行理論,佛教內部更有八萬四干法門的稱舊,但作為生死根本的直接對治的方法,不僅外道中不存在,就算在佛教內部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如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說:
不具通達真理慧,雖修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
《毗缽舍那章》就是在對緣起法進行中觀派的洋盡闡述,既然此章節關系到凡聖之差異,那麼,宗喀巴大師因何又會認為《毗缽舍那章》是非常艱深的,而生隱而不宣的想法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說:
第一方面,修持實踐的難度。正如文殊菩薩囑咐宗喀巴大師的那樣,如果想生起正見,需要具備殷重地向上師本尊祈請,不斷的積資懺罪,詳盡閱讀了義經論等條件。宗喀巴大師按照文殊菩薩的教授,精進修持,最終能親見文殊菩薩現身之事例,就是他具備第一個條件的證明。宗喀巴大師在阿喀地區勒修四力懺悔,精修曼陀羅供,感得三十五佛現全身的事實,是他完成第二個條件的證明。《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章》中,引用的中觀論典就有《中論》、《四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中觀寶(髟曼)論》、《四百論》、《四百論釋》、《佛護論釋》、《中觀心論》、《中觀光明論》、《般若燈論》、《分別熾燃論》、《般若燈論觀音禁疏》、《中觀庄嚴論釋難》、《入中論》、《入中詮釋》、《明顯句論》、《入行論》等多種。《毗缽舍那章》中對涉及中觀各家的論典之旁征博引及深入細致的分析、推敲等情形,可以說明他具備了第三個條件。由於要具備這些修持條件,才能遇達空性見,所以說《毗缽舍那章》非常艱深。
第二方面,聞思正見的難度。在宗喀巴大師生活的14世紀的西藏,當時呈現的是教派林立、見解各異、思想活躍的佛教局面,但對中觀見的理解上,卻出現了許多有違於印度原典的思想。如在正見所否定的對象上,就出現所破對象太寬與太窄的情況。所破太寬就造成了否定凶果的虛無主義,所破太窄就造成了認可自性的實有主義。又如在對應成派思想的解說過程中,既有把不能成立命題只能反駁對方的觀點作為應成派特色的觀點出現,又有以應成派可以設立命題,但應包含自性的觀點作為應成派特色的觀點出爐,以及在修觀的方法上,當時出現不需學正見就能契入正見等四種流行的方法。本來正見就非常深奧,如《寶(髟曼)論》雲:
如是甚深法,非器前不說。
加上五花八門的離經叛道的上述思想之攪局,更不能識正見之廬山真面目了,因此毗缽舍那非常艱深。
……
宗喀巴大師在46歲那年,在內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外有諸大善知識的勸請等特殊因緣下,大師著述了次序井然、說理善巧、調心有方、符合所有眾生根機、可以依之學修的大論一一《菩提道次第廣論》。
著述這本大論時有個插曲,在許多關於大師傳記中部有過說明,即大師在寫完《上士道奢摩他》章節時,心中生起了擱筆的想法:「因為《毗缽舍那章》是那麼的艱深,即使我把此章寫成,也未必有益於眾生,不如就此結束吧!」這時,文殊菩薩突然現身勸導,對他說:「無論如何,你都應該把《毗缽舍那章》這部分完成。寫完之后,眾生會因這本書至少能得到中等利益。」宗喀巴大師在文殊菩薩的勸勉下,最終完成了整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著述。
各種宗教均有相關的修行理論,佛教內部更有八萬四干法門的稱舊,但作為生死根本的直接對治的方法,不僅外道中不存在,就算在佛教內部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如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說:
不具通達真理慧,雖修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
《毗缽舍那章》就是在對緣起法進行中觀派的洋盡闡述,既然此章節關系到凡聖之差異,那麼,宗喀巴大師因何又會認為《毗缽舍那章》是非常艱深的,而生隱而不宣的想法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說:
第一方面,修持實踐的難度。正如文殊菩薩囑咐宗喀巴大師的那樣,如果想生起正見,需要具備殷重地向上師本尊祈請,不斷的積資懺罪,詳盡閱讀了義經論等條件。宗喀巴大師按照文殊菩薩的教授,精進修持,最終能親見文殊菩薩現身之事例,就是他具備第一個條件的證明。宗喀巴大師在阿喀地區勒修四力懺悔,精修曼陀羅供,感得三十五佛現全身的事實,是他完成第二個條件的證明。《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章》中,引用的中觀論典就有《中論》、《四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中觀寶(髟曼)論》、《四百論》、《四百論釋》、《佛護論釋》、《中觀心論》、《中觀光明論》、《般若燈論》、《分別熾燃論》、《般若燈論觀音禁疏》、《中觀庄嚴論釋難》、《入中論》、《入中詮釋》、《明顯句論》、《入行論》等多種。《毗缽舍那章》中對涉及中觀各家的論典之旁征博引及深入細致的分析、推敲等情形,可以說明他具備了第三個條件。由於要具備這些修持條件,才能遇達空性見,所以說《毗缽舍那章》非常艱深。
第二方面,聞思正見的難度。在宗喀巴大師生活的14世紀的西藏,當時呈現的是教派林立、見解各異、思想活躍的佛教局面,但對中觀見的理解上,卻出現了許多有違於印度原典的思想。如在正見所否定的對象上,就出現所破對象太寬與太窄的情況。所破太寬就造成了否定凶果的虛無主義,所破太窄就造成了認可自性的實有主義。又如在對應成派思想的解說過程中,既有把不能成立命題只能反駁對方的觀點作為應成派特色的觀點出現,又有以應成派可以設立命題,但應包含自性的觀點作為應成派特色的觀點出爐,以及在修觀的方法上,當時出現不需學正見就能契入正見等四種流行的方法。本來正見就非常深奧,如《寶(髟曼)論》雲:
如是甚深法,非器前不說。
加上五花八門的離經叛道的上述思想之攪局,更不能識正見之廬山真面目了,因此毗缽舍那非常艱深。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