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士類稿》作者徐一士(1890-1971),原名仁鈺,字相甫,號蹇齋。出身仕宦家庭,祖籍江蘇宜興。1910年畢業于山東客籍高等學堂,授舉人出身。1928-1955年,任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纂員,期間曾兼職于平民大學、北京國學書院等。退休以後,經梅蘭芳舉薦,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本書以記清末掌故為主,共計27篇,有19篇分別載于《國聞周報》、《逸經》等雜志,所寫人物多為文壇學界名宿。如王閩運、李慈銘、章太炎、陳三立、廖樹蘅、張百熙等,又記有靖港之役、咸豐軍事史料、庚辰午門案等,多為作者親身見聞,對研究中國近代史有參考價值。
目錄
整理說明
瞿序
孫序
謝序
自序
王(門豈 kai)運與《湘軍志》
王(門豈 kai)運與肅順
湘綺樓之今昔
李慈銘與王閻運
李慈銘與周祖培
談章炳麟
章炳麟被羈北京軼事
太炎瑣話
太炎弟子論述師說
左宗棠與梁啟超
談柯劭
談陳三立
談廖樹蘅
談隆觀易
談吳士鑒
談陳夔龍
談段祺瑞
談徐樹錚
談孫傳芳
談胡雪岩
壬午兩名醫
吳汝綸論醫
杭州旗營掌故
閹人掘藏事述
曾國藩與李鴻章
談李秉衡
談黃侃
周跋
瞿序
孫序
謝序
自序
王(門豈 kai)運與《湘軍志》
王(門豈 kai)運與肅順
湘綺樓之今昔
李慈銘與王閻運
李慈銘與周祖培
談章炳麟
章炳麟被羈北京軼事
太炎瑣話
太炎弟子論述師說
左宗棠與梁啟超
談柯劭
談陳三立
談廖樹蘅
談隆觀易
談吳士鑒
談陳夔龍
談段祺瑞
談徐樹錚
談孫傳芳
談胡雪岩
壬午兩名醫
吳汝綸論醫
杭州旗營掌故
閹人掘藏事述
曾國藩與李鴻章
談李秉衡
談黃侃
周跋
序
余學少根柢,而早歲即喜弄筆墨,其為刊物寫稿,始于清宣統間。光陰荏苒,久成陳跡,其跡亦早已不存矣。少年氣盛,以為將來可為之事正多,此不過偶爾消遣而已。不料此後長期寫稿,若一職業,暮歲猶為之不休。三十余年來,世變日亟,個人之環境亦因之而異。回溯疇曩,渺焉難追。聊就憶及,試話舊事。
在拙稿見于刊物之前,幼年即嘗有試寫筆記,聊以白娛之事。此項雛形(其實夠不上說什麼雛形)筆記之試寫(亦可雲偷寫),時年甫九歲也。今欲談此,可將余幼受家庭教育之情形,大致一談。
吾家累世重家學,學業得力于父兄之教誨者為多,而余所得于塾師者尤鮮,以余幼時乃一逃學之孩子也。余自六歲正式人塾讀書,八歲患腹痛之病頗劇,百方調治,而時愈時發,病根久不除。父母鐘愛,懼其夭折,對于塾課特予寬假,到塾與否,頗听自便。余苦塾中拘束,借此遂得解放。病發時固不上學,即值愈時亦多曠課。其後病不常發,而余之不上字,已習慣向成目然(惟塾中講書時,每往听講,類乎旁听之性質)。有以“賴學\〃“逃學\〃相嘲者,不遑顧矣。當此廢學之時,而仍與書卷相親,則以吾父之教,獲益甚大。
吾父為余講書最多,作非正式之教授。教材甚廣,蓋自經史子集(所謂“正經書”)以至小說之類(所謂“閑書”),不拘一格,隨時選講。講者娓娓不倦,听者易于領會。教法注重啟發讀書之興味,不責其背誦。(于“正經書\〃,有時亦令將所講者熟讀成誦,然不為定例。)以視塾中讀書,有苦樂之不同。
關于“閑書”,曾為講《三國志演義》,自首至尾,完其全部。(開首十數回講過後,即令余自講,吾父听之,酌加指導。)以其為文言而雜白話,得此基礎,可為閱讀他書之助也。《聊齋志異》亦在選講之列。又嘗為講《西廂記》,則惠明下書一段也。此外如《水滸傳》、《儒林外史》、《西游記》、《封神演義》、《隋唐演義》、《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等,均自閱之。(《紅樓夢》吾父有手批之本,而其時余不喜閱,此書固非稚年所能感覺興味者也。)
當此之時,科舉未廢,所謂“書香人家\〃,多不願子弟看閑書,致妨“舉業”。吾父則利用之以為教材,除鄙惡者外,喜令余輩閱看,而加以指導,為言其價值之高下,及優劣工拙之點,時亦于書上加眉批,或圈識以示之。俾可觸類旁通,此實當時家庭教育所少見者。
……
在拙稿見于刊物之前,幼年即嘗有試寫筆記,聊以白娛之事。此項雛形(其實夠不上說什麼雛形)筆記之試寫(亦可雲偷寫),時年甫九歲也。今欲談此,可將余幼受家庭教育之情形,大致一談。
吾家累世重家學,學業得力于父兄之教誨者為多,而余所得于塾師者尤鮮,以余幼時乃一逃學之孩子也。余自六歲正式人塾讀書,八歲患腹痛之病頗劇,百方調治,而時愈時發,病根久不除。父母鐘愛,懼其夭折,對于塾課特予寬假,到塾與否,頗听自便。余苦塾中拘束,借此遂得解放。病發時固不上學,即值愈時亦多曠課。其後病不常發,而余之不上字,已習慣向成目然(惟塾中講書時,每往听講,類乎旁听之性質)。有以“賴學\〃“逃學\〃相嘲者,不遑顧矣。當此廢學之時,而仍與書卷相親,則以吾父之教,獲益甚大。
吾父為余講書最多,作非正式之教授。教材甚廣,蓋自經史子集(所謂“正經書”)以至小說之類(所謂“閑書”),不拘一格,隨時選講。講者娓娓不倦,听者易于領會。教法注重啟發讀書之興味,不責其背誦。(于“正經書\〃,有時亦令將所講者熟讀成誦,然不為定例。)以視塾中讀書,有苦樂之不同。
關于“閑書”,曾為講《三國志演義》,自首至尾,完其全部。(開首十數回講過後,即令余自講,吾父听之,酌加指導。)以其為文言而雜白話,得此基礎,可為閱讀他書之助也。《聊齋志異》亦在選講之列。又嘗為講《西廂記》,則惠明下書一段也。此外如《水滸傳》、《儒林外史》、《西游記》、《封神演義》、《隋唐演義》、《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等,均自閱之。(《紅樓夢》吾父有手批之本,而其時余不喜閱,此書固非稚年所能感覺興味者也。)
當此之時,科舉未廢,所謂“書香人家\〃,多不願子弟看閑書,致妨“舉業”。吾父則利用之以為教材,除鄙惡者外,喜令余輩閱看,而加以指導,為言其價值之高下,及優劣工拙之點,時亦于書上加眉批,或圈識以示之。俾可觸類旁通,此實當時家庭教育所少見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