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全二冊)

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全二冊)
定價:768
NT $ 410 ~ 668
  • 作者:蕭啟慶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07-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55095
  • ISBN13:9787101055092
  • 裝訂:平裝 / 80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內北國而外中國”原為元末明初學者葉子奇所著《草木子》所雲︰“元朝混一以來,大抵皆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中的一句話。在葉氏看來,“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是元朝政權的物質,也是其速亡的原因,因為元朝違反了“公則胡越一家,私則肝膽楚越”的道理。研究一個時代的歷史必須著重那個時代的精神,今以“內北國而外中國”為本書的主題,應該適合。

作者簡介︰

蕭啟慶︰台灣大學歷史系、所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博士。先後執教于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台灣清華大學凡三十年。治元史的多篇論文在台灣先後不重復地結集收入三本著作中,即《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元朝史新論》。此次將其中有價值的文章重新編排,匯為《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
 

目錄

上冊
蒙古帝國的崛興與分裂
元朝的統一與統合:以漢地、江南為中心
一、導言
二、統一的性質
三、統一的規模
四、統合的得失
五、結論
蒙元支配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
一、引言
二、政治
三、經濟
四、社會
五、民族
六、文化
七、結論
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的漢文國號
大蒙古國時代衍聖公復爵考實
大蒙古國的國子學:兼論蒙漢菁英涵化的濫觴與儒道勢力的消長
忽必烈“潛邸舊侶”考
一、引言
二、潛邸幕府形成的背景
三、潛邸幕府集結的經過
四、潛邸舊侶的派別及其主張
五、潛邸舊侶助成漢化的貢獻
宋元之際的遺民與貳臣
政治環境與文化背景
元初的南宋遺民
改仕新朝的“貳臣”
對元朝態度的轉變
元明之際的蒙古色目遺民
一、引言
二、背景
三、激烈型遺民
四、溫和型遺民
五、結論
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
一、序論
二、仕宦
三、戶計
四、婚姻
五、結論
附錄 元統元年四色進士族類識別
元代的宿衛制度
一、引言
二、蒙古帝國時代的怯薛
三、元代的怯薛
四、漢唐式的禁街軍——衛
五、結論
元代的鎮戍制度
一、元代鎮戍制度形成的因素
二、漢地江南的鎮戍制度
三、內陸亞洲的鎮戍
四、鎮戍的組織
五、鎮戍軍士的輪戍制及其對軍戶經濟的影響
六、鎮戍制度的惡化及其瓦解
元代幾個漢軍世家的仕宦與婚姻
一、導言
二、漢人世侯之性質及其轉變
三、元朝漢軍世家的仕進
四、婚姻
五、結論
蒙元水軍之興起與蒙宋戰爭
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
一、引言
二、儒戶設立的由來及經過
三、儒戶的數目
四、儒戶的義務和權利
五、儒戶的出路
六、余論
下冊
元代的通事和譯史:多元民族國家中的溝通人物
內北國而外中國:元朝的族群政策與族群關系
一、族群生態
二、族群政策
三、族群關系
四、國家覆亡
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
一、導言
二、蒙古、色目士人層的出現
三、社會網絡
四、文化互動
五、結論
元代四大蒙古家族
一、序論
二、起源
三、封建
四、仕進
五、婚姻
六、家風與家學
七、結論
元代蒙古人的漢學
一、引言
二、研習漢學之由來及原因
三、儒學
四、文學
五、美術
六、綜論
七、附錄:有關元代蒙古人漢學的兩點考證
論元代蒙古人之漢化
一、引論
二、背景
三、社會交流及其局限
四、漢文化的吸收
五、余論
蒙元時代高昌(�契)氏的仕宦與漢化
一、引言
二、先世
三、降附與奠基
四、仕進
五、漢化
六、婚姻
七、結論
附記
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游寓興詩集》
一、引言
二、其人
三、其集
元麗關系中的王室婚姻與強權政治
一、引言
二、聯姻的成立
三、聯姻的實行
四、高麗宮廷中蒙古公主的地位
五、蒙元世界秩序中高麗的地位
六、高麗王室的蒙古化
七、結論
附錄
四十年來蕭啟慶教授的蒙元史研究(屈文軍)
一、蕭教授的蒙元政治史研究
二、蕭教授的蒙元軍事史和軍事制度研究
三、蕭教授對元代漢文化之延續與影響及相關問題的研究
四、蕭教授對蒙元歷史的反思
五、蕭教授的蒙元史研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
後記
 

一、楔子

最近媒體記者在一篇專說:“熟悉中國史研究的學者獲釋蕭啟慶當選院士後,都不得不贊嘆‘他的研究非常冷門,也非常了不起’”,以冷門研究當選院士似乎是大家對我的印象。

時代會變,學術風氣也會變,熱門可以轉變為冷門,冷門也可以回復為熱門。冷熱之變,主要由于社會價值的變化,與學術本身並無必然的關聯。一門學問由冷轉熱時,固然群趨若鶩,由熱轉冷時,則有賴少數人耐得住寂寞,辛苦撐持,加以改變,使其適應新的學術環境,不至因風氣變化而消失,並希望有朝一日冷門又可以復興為熱門。三十多年來我或多或少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

二、經歷

我的習史歷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台大植根

我進入台大歷史系是在1955年秋天,那時正是歷史系的第一盛世,老師多為來自大陸上重要學府的著名學者,身教言傳使我受益無窮,我的史學基礎便是在大學時代奠立的。

台大諸師中,姚師從吾(1984—1970)對我的影響無疑最為深遠。從吾師早年畢業于北大,師事柯紹態、張相文,亦為胡適人室弟子,其後長期負笈德國,在學術上深受大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及班漢姆(E.Bernheim)之影響。歸國以後,結合蘭克史學與干嘉考證學,研究北亞史及遼金元史,成為我國現代遼金元史研究的奠基人。工949年以後更將遼金元史研究移植于台灣,一方面主持台大歷史系遼金元史研究室凡20年,另一方面倡設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及宋史研究會,倡導宋遼金元史及邊疆歷史語文之研究,遂使遼金元史成為1950及60年代台灣史學界的一門顯學。

我在大二、大三時選修了從吾師的“遼金元史”與“東北史專題研究”。在這兩門課程中,初次接觸到北亞游牧民族與征服王朝的歷史,開始體認到在中國史乃至整個亞洲史上,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具有相似的重要性,而在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征服王朝如遼、金、元、清更與漢族王朝也有相同的影響。過去的漢族中心觀掩蓋了中國歷史的多元性,這是國史研究中的一個嚴重缺失,有待彌補。

當時報考研究所需呈交學士論文,我在從吾師指導下,完成了論文。由于年少喜好賣弄風雅,替論文取了一個典雅而令人費解的題目:《忽必烈潛邸舊侶考》。題目中所謂“潛邸舊侶”乃是指忽必烈即位前的顧問。這篇論文對忽必烈將以草原為重心的大蒙古國轉化為以中原為重心的元朝之由來及過程,尤其是漢族士人在此轉化過程中的貢獻作了詳明的考述。後來申請哈佛獎學金時曾附上此一論文,楊師聯升(蓮生)(1914—1990)在對從吾師的推薦函所作回信中說到對我兩篇習作的印象:“兩文俱甚堅實,足見學有根底”,“對西方學者及日本學者亦頗注意,審查哈佛大學獎學金申請書時,自當特為注意”,我之獲得到哈佛求學之機會或許與這篇最早的習作不無關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3
    $410
  2. 新書
    87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