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行頭

京劇行頭
定價:216
NT $ 188
  • 作者:劉琦
  •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0648535
  • ISBN13:9787530648537
  • 裝訂:平裝 / 169頁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京劇行頭在處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問題時,既不奉行唯美主義,也不采用寫實的表現手法,而是兼顧生活的真與形式的美,並以美為主導,可以說遵循的是一條尚美的原則。因此,任何以“寫實”或“唯美”的眼光來審視京劇行頭而得出的看法和做法都是值得商榷和未必妥當的,而“尚美”的原則卻是必須尊重並加以弘揚的。

“行頭”是稱謂戲曲服裝的術語。舊時戲曲班社總是不停地游走江湖,到各地巡演,演出服裝和道具便成了不可缺少的裝備。京劇行頭在處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問題時,既不奉行唯美主義,也不采用寫實的表現手法,而是兼顧生活的真與形式的美,並以美為主導,可以說遵循的是一條尚美的原則。因此,任何以“寫實”或“唯美”的眼光來審視京劇行頭而得出的看法和做法都是值得商榷和未必妥當的。該書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京劇行頭的特點,並在京劇的美學特色上有著詳盡的闡述。
 

目錄

談京劇行頭(代序) 孫其峰
導言
官服篇
蟒——帝王與高官權貴的專用服裝
紅蟒
隨筆之一:紅蟒之舞
黃蟒
隨筆之二:從《打龍袍》談起
白蟒
黑蟒
綠蟒
隨筆之三:赤面‧綠袍‧關羽
紫蟒
隨筆之四:《鬧朝撲犬》的趙盾穿紫袍的故事
香色蟒
官衣——中下級文職官員的官服
紅官衣
隨筆之五:紅官衣的妙用
紫官衣
隨筆之六:紫官衣與紅官衣
黑官衣
藍官衣
隨筆之七:漫談玉帶
隨筆之八:“踢袍”舉例
丑官衣
常服篇
褶子——通用性最強的便服
青褶子
隨筆之九:黑白相映見匠心
隨筆之十:“青”為何色
海青
藍褶子
白繡花褶子
隨筆十一:“襯”的學問
綠繡花褶子
古銅褶子
老斗衣
隨筆十二:從“老斗衣”想到的
富貴衣
隨筆十三:“富貴衣”解析
帔——從帝王到鄉紳的便服
黃帔
紅帔
藍帔
隨筆十四:“昭關”三生
隨筆十五:一個“對兒帔”的故事
開氅——具一定威權者的常服
紅開氅
白開氅
紫開氅
各種顏色的開氅
隨筆十六:穿開氅是有威權的體現
隨筆十七:行頭與書法
武裝篇
靠——戲中武將人物的戎裝
紅靠
隨筆十八:花雲扎紅靠析
黃靠
隨筆十九:黃忠與黃靠的不解之緣
白靠
隨筆二十:與“扎靠”有關的兩個細節
綠靠
黑靠
隨筆二十一:“靠旗”的來源及其他
隨筆二十二:漫畫式造型一例
抱衣抱褲與快衣快褲——為武士所喜的著裝
隨筆二十三:蓋叫天談怎樣穿英雄衣
隨筆二十四:禰衡因何穿快衣
箭衣——與騎射、武事相關的輕便著裝
龍箭衣
花箭衣
素箭衣
布箭衣
隨筆二十五:“寧穿破,不穿錯”析
隨筆二十六:伍子胥為何穿箭衣馬褂
女裝篇
女蟒
宮裝
女褶子
隨筆二十七:人物命運的鮮明軌跡——談王寶釧的服裝
老旦褶子
隨筆二十八:見人復見莢
隨筆二十九:“香”之為色臆解
女帔
隨筆三十:《宇宙鋒‧修本》中的趙女穿什麼帔
女靠
隨筆三十一:程硯秋的慧眼
盔帽篇
京劇盔帽——古代冠帽文化的藝術反映
紗帽
王帽
侯帽
羅帽
韃帽
文陽
相紗
相貂
八面威
帥盔
荷葉盔
隨筆三十二:“甩盔”是精彩的看點
扎巾
金踏鐙、銀踏鐙
九龍冠
紫金冠
隨筆三十三:雉雞翎考
鳳冠
如意冠
高方巾
文生巾
武生巾
員外巾
鴨尾巾
靴鞋篇
京劇靴鞋——人物造型的重要一環
厚底靴
薄底靴
旗鞋
彩鞋
虎頭靴
朝方
雲履
福字履
隨筆三十四:厲慧良為鐘馗找靴子
隨筆三十五:關于“三白”
其他篇
著者按語
法衣
八卦衣
龍套衣
隨筆三十六:讀《跑龍套》
創新篇
隨筆三十七:譚鑫培改戴扎巾盔
隨筆三十八:孫玉姣戲裝的變遷
隨筆三十九:林沖扮相的兩個版本
隨筆四十:蟒袍設計見匠心
隨筆四十一:白娘子扮相“想得很妙”
隨筆四十二:成功範例多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談京劇行頭 孫其峰

京劇是綜合藝術,其中演員在台上所穿戴的行頭也是相當重要的。在我的家鄉山東,過去一到農閑時,就有戲班去演戲。有的農民說︰不要約某個戲班去演,它的“箱”不行。他們說的“箱”,是指“戲箱”,也就是指行頭。可見行頭新不新,好不好,人們是很在意的。

京劇的行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一些盔頭、冠帽上的裝飾啊,絨球啊,珠串啊,原來較為簡單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裝飾也有改進,顯得更豐滿、更完美了。

制作京劇行頭的著眼點不是寫實,它有點像繪畫中的重彩寫意,允許以虛為實,但要讓人看著覺得色彩斑斕,順眼好看。譬如長靠武生戲要扎“靠”,在“靠”上面有不少零碎兒,諸如靠旗、飄帶、靠綢等等,有的還有網子穗兒。演員穿上既威武,又適合表演。然而它不是寫實。如果真要穿這身行頭去打仗,敵人不用拿刀拿槍,只要拿個長鉤桿子就行,一鉤就能把這員大將從馬上拽下來。怎麼呢?他身上能讓人鉤住的零碎兒太多了。再如《蘇三起解》這出戲中的蘇三,要穿“罪衣”,戴“行枷”。在實際生活中,所戴的枷當然是用木頭和鐵皮制成的,所穿囚服也只能是布的,而且由于不同囚犯的反復穿用也多是又髒又破,很難看的。但在京劇舞台上,蘇三戴的卻是電鍍的魚形枷,所穿罪衣也是用紅色綢緞制作的,悅目而不刺目。諸如此類的處理,我想主要是體現了觀眾的審美需求。

對于京劇服裝這一課題,我本未從理論的角度去思考過,因為我對這一課題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行。我只是喜愛京劇,當然也喜愛京劇的服裝藝術。喜愛而已,卻沒有專門研究過。當然有時偶然談到京劇的服裝問題時,我也信口“議論”一番,這是因為京劇與我的本業——畫國畫——都是寫意的,我從寫意的角度上,也是從美學的角度上,找到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那個“道”字,或者說是“藝通于道”。

畫國畫經常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人批評我們的畫不科學,例如說不應把不同時開的花集于一幅,不應把多生于水邊而不生于松林的丹頂鶴與松柏畫在一起等等,把國畫的這類傳統畫法視為“有乖物‘理’”,是所謂“不科學”。其實某些論者所批評的這些有關情況,我們也知道,那麼為什麼知而不改呢?這是因為我們追求的是寫意化的藝術之美,而不是自然狀態的科學上的真。我曾在我的一幅畫的題畫散語中寫過這樣一段話:“科學重真,藝術重美,治藝者倘若不能兼得,則舍真而存美。豬八戒、孫悟空皆不真而美者,故能久傳而不絕,蓋觀者但愛其美而不責其真也。”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國畫如此,京劇也如此。京劇服裝的寫意性,比起我們畫畫來,或許更有過之無不及。試想在京劇舞台上,對于漢、唐、宋、元等歷朝歷代在衣著上的時代特征,幾乎全然不顧,只用一個舞台慣用的服裝模式來概括整個古代社會的服飾,這不是更大的“不科學”嗎?然而,正是這個所謂“不科學”的事物,卻有著巨大的生命力,一直流傳下去,一直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同,這是很值得深思的。

在中國古代,文人作詩畫畫,只是文人圈子里傳看一番而已,好與不好,都不必顧慮群眾的觀感與批評。如果是在寺廟的牆壁上畫一幅壁畫,那就要考慮得多一些了,因為這幅畫將來要面對的是到廟里來的群眾,如果畫得不好,不合群眾的口味,就會受到指責。京劇更是這樣,它所要面對的是遍布城鄉的廣大觀眾,因而必須與觀眾的要求相適應。京劇的行頭,之所以是現在這樣形態,濃墨重彩,寫意娛目,則正是歷代京劇藝人與廣大城鄉觀眾共同創造的結果。當然,京劇行頭在實踐中要有所發展,也要看觀眾的審美眼光,要符合觀眾的要求。

總之,京劇行頭中的學問不少,是很值得介紹和研究的。

2006年9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