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編單位組織西部學者群體歷時一年之久,總結了西部大開發的成果與經驗,尤其針對2006年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與預測。它把西部經濟發展研究的學術活動推進到一個更高更新的層次,從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等不同的角度對西部開發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的研究。
2006年是「十一五」規划的開局之年,以國家新的宏觀經濟發展規划為背景,隨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深入,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實現了「十一五」期間的良好開局和高點起步。為了解2006年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和准確把握2007年的發展趨勢,「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對2006年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形勢、社會發展狀況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並對2007年的經濟發展趨勢做出了判斷和初步預測。
目錄
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模式及其轉變難點(代序)
總報告
2006年西部經濟發展形勢分析與2007年預測
西部農村發展報告
西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報告
西部農村金融發展報告
西部農村勞動力現狀及轉移分析報告
2006年西部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回顧分析與前景預測報告
2006年西部農民收入分析與預測報告
西部特色產業發展報告
西部特色優勢資源開發與加工業發展報告
西部特色優勢農業發展報告
西部特色畜牧業發展報告
西部特色優勢旅游業發展報告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大關中城市群體系構建研究報告
國際國內產業轉移與西安都市圈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報告
西部新農村建設農戶意願分析報告
西部新農村建設農戶意願調查分析報告
西部農戶家庭收入與支出分析報告
西部農戶家庭新農村建設需求意願分析報告
西部農戶家庭金融服務需求與滿足程度分析報告
西部農戶對基層公共服務的滿意度分析報告
西部農村衛生資源供給與農戶需求分析報告
西部區域競爭力分析報告
2007年中國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分析報告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調整、模型和分析方法
西部各省區市宏觀經濟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產業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對外開放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科教與創新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政府作用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金融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環境資源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企業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附錄
西部大開發及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工作大事記
總報告
2006年西部經濟發展形勢分析與2007年預測
西部農村發展報告
西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報告
西部農村金融發展報告
西部農村勞動力現狀及轉移分析報告
2006年西部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回顧分析與前景預測報告
2006年西部農民收入分析與預測報告
西部特色產業發展報告
西部特色優勢資源開發與加工業發展報告
西部特色優勢農業發展報告
西部特色畜牧業發展報告
西部特色優勢旅游業發展報告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大關中城市群體系構建研究報告
國際國內產業轉移與西安都市圈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報告
西部新農村建設農戶意願分析報告
西部新農村建設農戶意願調查分析報告
西部農戶家庭收入與支出分析報告
西部農戶家庭新農村建設需求意願分析報告
西部農戶家庭金融服務需求與滿足程度分析報告
西部農戶對基層公共服務的滿意度分析報告
西部農村衛生資源供給與農戶需求分析報告
西部區域競爭力分析報告
2007年中國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分析報告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調整、模型和分析方法
西部各省區市宏觀經濟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產業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對外開放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科教與創新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政府作用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金融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環境資源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企業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西部各省區市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附錄
西部大開發及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工作大事記
序
一 我國西部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征
所謂區域經濟增長模式,主要是指一類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和路徑。它可以有多種分析、判斷的角度和方法,既可以從資源的利用和消耗狀況來判斷是粗放型還是集約型增長;也可以從投資、消費和出口來分析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源;還可以從經濟要素的密集程度來界定是勞動、是資本或是技術為主的經濟驅動方式;此外可以從所有制形式來區分國有、集體、個私、外資、或混合等經濟的主導形式。我們從這四個方面對目前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征進行分析、概括。
1.自然資源依賴程度高、利用方式粗放,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重
西部地區是中國自然資源的富集區,尤其是能源、礦產、生物等資源相對豐富,「立足資源搞開發」,是除中心城市以外的西部大部分地區發展經濟的基本模式和戰略。據統計,目前西部地區仍有60%,左右的勞動力依賴於土地生存,地區生產總值中來自第一產業的比重高達20%以上;而工業生產中,基於資源開采加工的采掘業和原材料工業的比重約在45%左右,其中超過50%以上的省區有青海、新疆、甘肅、西藏、內蒙古、寧夏。
由於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的制約,西部地區對資源的開發利用總體上仍屬於粗放型的。如,農田灌溉絕大部分還是大水漫灌,采取滴灌、噴灌等節水設施的比重估計在5%以下。開采煤、油、氣等能源以及其他礦產資源時,「吃白菜心」現象嚴重(指專挑富礦采),特別是對煤炭資源進行「吃肥丟瘦、采厚棄薄、挖淺甩深、采大棄小」的掠奪式開采。現階段我國重點煤礦的回采率平均為65%,而西部地區普通煤礦的回采率只有50%,地方煤礦、鄉鎮小煤礦的回采率一般僅為20%~30%。
經濟發展對能礦資源的依賴及其利用方式的粗放,使得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難免遭受重壓。從2004.年資料計算顯示,全國工業的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0.7%,其中東部、東北、中部分別為94.8%、91.1%和89.2%,西部最低,僅有83.16%;西部地區的工業廢水和廢氣排放量分別占全國的22.1%和25.1%,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占到全國總量的53.3%;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占全國的43.8%,污染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國比重高達91.6%。這些數字確實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2.投資拉動作用大,消費和出口的貢獻較小
近五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逐年加快,2000年扣除價格因素,西部經濟增長率為8.5%,20()5年達到12.7%,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390億元,占全國各地區加總生產總值的17.0%。從推動西部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來看,投資起着決定性作用。根據統計資料計算,投資對西部GDP的貢獻率超過60%(2000年為55%)。同年,西部12個省區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6004.億元,占全國各地區加總投資額的21.1%,比重較之上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增速達到30.6%,高於東部地區(11個省市)24.OK,的增速,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其中內蒙古增長50.1%,增速居全國第二位。西部投資占全國比重要高於GDP占全國比重4.1個百分點。
與此相對應,西部的最終消費率只有30%多,2005年西部12省區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為11581億元,增長速度僅有14.0%,較上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其中增速最高的是內蒙古,為15.8%,最低的是甘肅,增速僅有12.9%,居全國倒數第三位。出口對經濟的貢獻更小,2005年,西部12省區市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完成451.34億美元,占全國各地區加總進出口額的比重僅為3.2%,增長速度達到23.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2個百分點,較上年下降了3.7個百分點。其中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最快的是甘肅,為49.4%,增速居全國第一位;青海、貴州進出口貿易額則出現了28.2%和7.3%的下降。所以,總體上可以這樣認為,中國目前經濟增長屬於投資拉動型,而西部地區則更為典型。
……
所謂區域經濟增長模式,主要是指一類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和路徑。它可以有多種分析、判斷的角度和方法,既可以從資源的利用和消耗狀況來判斷是粗放型還是集約型增長;也可以從投資、消費和出口來分析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源;還可以從經濟要素的密集程度來界定是勞動、是資本或是技術為主的經濟驅動方式;此外可以從所有制形式來區分國有、集體、個私、外資、或混合等經濟的主導形式。我們從這四個方面對目前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征進行分析、概括。
1.自然資源依賴程度高、利用方式粗放,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重
西部地區是中國自然資源的富集區,尤其是能源、礦產、生物等資源相對豐富,「立足資源搞開發」,是除中心城市以外的西部大部分地區發展經濟的基本模式和戰略。據統計,目前西部地區仍有60%,左右的勞動力依賴於土地生存,地區生產總值中來自第一產業的比重高達20%以上;而工業生產中,基於資源開采加工的采掘業和原材料工業的比重約在45%左右,其中超過50%以上的省區有青海、新疆、甘肅、西藏、內蒙古、寧夏。
由於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的制約,西部地區對資源的開發利用總體上仍屬於粗放型的。如,農田灌溉絕大部分還是大水漫灌,采取滴灌、噴灌等節水設施的比重估計在5%以下。開采煤、油、氣等能源以及其他礦產資源時,「吃白菜心」現象嚴重(指專挑富礦采),特別是對煤炭資源進行「吃肥丟瘦、采厚棄薄、挖淺甩深、采大棄小」的掠奪式開采。現階段我國重點煤礦的回采率平均為65%,而西部地區普通煤礦的回采率只有50%,地方煤礦、鄉鎮小煤礦的回采率一般僅為20%~30%。
經濟發展對能礦資源的依賴及其利用方式的粗放,使得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難免遭受重壓。從2004.年資料計算顯示,全國工業的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0.7%,其中東部、東北、中部分別為94.8%、91.1%和89.2%,西部最低,僅有83.16%;西部地區的工業廢水和廢氣排放量分別占全國的22.1%和25.1%,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占到全國總量的53.3%;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占全國的43.8%,污染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國比重高達91.6%。這些數字確實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2.投資拉動作用大,消費和出口的貢獻較小
近五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逐年加快,2000年扣除價格因素,西部經濟增長率為8.5%,20()5年達到12.7%,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390億元,占全國各地區加總生產總值的17.0%。從推動西部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來看,投資起着決定性作用。根據統計資料計算,投資對西部GDP的貢獻率超過60%(2000年為55%)。同年,西部12個省區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6004.億元,占全國各地區加總投資額的21.1%,比重較之上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增速達到30.6%,高於東部地區(11個省市)24.OK,的增速,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其中內蒙古增長50.1%,增速居全國第二位。西部投資占全國比重要高於GDP占全國比重4.1個百分點。
與此相對應,西部的最終消費率只有30%多,2005年西部12省區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為11581億元,增長速度僅有14.0%,較上年下降了0.5個百分點,其中增速最高的是內蒙古,為15.8%,最低的是甘肅,增速僅有12.9%,居全國倒數第三位。出口對經濟的貢獻更小,2005年,西部12省區市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完成451.34億美元,占全國各地區加總進出口額的比重僅為3.2%,增長速度達到23.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2個百分點,較上年下降了3.7個百分點。其中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最快的是甘肅,為49.4%,增速居全國第一位;青海、貴州進出口貿易額則出現了28.2%和7.3%的下降。所以,總體上可以這樣認為,中國目前經濟增長屬於投資拉動型,而西部地區則更為典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