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近年有關域外漢籍的論文結集。作者以東亞漢文文獻為背景,對一批保存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域外漢籍文獻進行了細致地考察。作者秉持實證性之原則,故於所涉文獻頗能溯其源流,有所發現。書中所收日本藏書印索引稿,首次將藏書印與書目、訪書日記、拍賣圖錄等文獻溝通起來,引書近兩百種,頗具價值。本書涉及域外漢籍的文本研究、傳播研究等多方面課題,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中國古籍乃至東亞漢籍的整理與研究,均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金程宇,浙江平湖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唐宋文獻、域外漢籍研究。現為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有譯著《距離與想象》及唐宋文學論文多篇。
目錄
朝鮮一一韓國漢籍研究
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桂苑筆耕集》的文獻價值
《十抄詩》叢創
韓國本《十抄詩》中的唐人佚詩輯考
韓國古籍《太平廣記詳節》新研
漢籍交流研究
《桂苑筆耕集》流傳中國考
《游仙窟》回傳考
新發現的《永樂大典》殘卷初探
新發現《永樂大典》殘卷中的曾鞏佚文
稀見文獻介紹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括地志》殘卷跋
遼寧省圖書館藏島田翰《吾所古文舊書考》稿本殘帙跋
瑞安玉海樓藏《孫方伯與安南行人筆談問答長卷》
書評及其它
域外漢籍研究的重要收獲
——喜讀《朝鮮時代書目叢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讀《日本古代漢文學與中國文學》
百年中國學人域外訪書瑣談
讀崔致遠詩文佚作答記
《內藤湖南全集》補遺
日本藏書印索引稿(印文篇)
後記
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桂苑筆耕集》的文獻價值
《十抄詩》叢創
韓國本《十抄詩》中的唐人佚詩輯考
韓國古籍《太平廣記詳節》新研
漢籍交流研究
《桂苑筆耕集》流傳中國考
《游仙窟》回傳考
新發現的《永樂大典》殘卷初探
新發現《永樂大典》殘卷中的曾鞏佚文
稀見文獻介紹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括地志》殘卷跋
遼寧省圖書館藏島田翰《吾所古文舊書考》稿本殘帙跋
瑞安玉海樓藏《孫方伯與安南行人筆談問答長卷》
書評及其它
域外漢籍研究的重要收獲
——喜讀《朝鮮時代書目叢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讀《日本古代漢文學與中國文學》
百年中國學人域外訪書瑣談
讀崔致遠詩文佚作答記
《內藤湖南全集》補遺
日本藏書印索引稿(印文篇)
後記
序
十六世紀以來,在一些西方的文獻中,往往提到中國人有這樣的自負:他們認為惟獨自己才有兩只眼楮,歐洲人則只有一只眼楮。這些記載出自英國人和葡萄牙人,而法國的伏爾泰也曾謙遜地認同這種說法:「他們有兩只眼,而我們只有一只眼。」用兩只眼楮觀察事物,是即要看到自己,也要看到他人。是的,作為中國文化基本價值的「仁」,本來就是著眼於自我和他者,本來就是在「二人」間展開的。不過,當大漢帝國雄峙於東方的時候,儒家「推己及人」的政治理想,即所謂的「仁政」,實際上所成就的卻不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天下圖像。政治上的冊封,貿易上的朝貢,軍事上的羽翼以及文化上的四敷,透過這樣的過濾網,兩只眼所看到的除了自己,也不過是自己在他者身上的投影。這與用一只眼楮去理解事物,除了自己以外看不到他人的存在,又有甚麽本質的區別呢?
從十三世紀開始,陸續有歐洲人來到東方,來到中國,並且紀錄下他們的觀察和印象。於是在歐洲人的心目中,逐漸有了一個不同於自身的他者,也逐漸獲得了第二只眼楮,用以觀察外圍和遠方。不僅如此,他們還讓中國人擦亮了第二只眼楮,逐步看到了世界,也漸漸認識了自己。不過,這是在中國人經歷了近代歷史血和淚的淘洗,付出了沉重代價以後的事情。
同樣是承認中國人有兩只眼,但在德國人萊布尼茨看來,他們還缺少歐洲人的「一只眼」,即用以認識非物質存在並建立精密科學的「只眼」。推而廣之,在美國人、俄羅斯人、阿拉伯人及外圍各地區人的觀察中,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中國,也必然是色彩各異、修短不齊的形象。我們是還缺少「一只眼」,這就是以異域人觀察中國之眼反觀自身的「第三只眼」。正如一些國外的中國學家,曾把他們觀察中國的目光稱作「異域之眼」,而「異域之眼」常常也就是「獨具只眼」。
然而就「異域之眼」對中國的觀察而言,其時間最久、方面最廣、透視最細、價值最高的,當首推我們的近鄰,也就是在中國外圍所形成的漢文化圈地區。其觀察紀錄,除了專門以「朝天」、「燕行」、「北行」及「入唐」、「入宋」、「入明」的紀、錄為題者外,現存於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漢籍,展現的便是「異域之眼」中的中華世界。這批域外漢籍對中國文化的每一步發展都作出了呼應,對中國古籍所提出的問題,或照著講,或接著講,或對著講。從公元八世紀以降,構成了一幅不間斷而又多變幻的歷史圖景,涉及到制度、法律、經濟、思想、宗教、歷史、教育、文學、藝術、醫藥、民間信仰和習俗等各個方面,系統而且深入。
從學術史的角度看,域外漢籍不僅推開了中國學術的新視野,而且代表了中國學術的「新材料」,從一個方面使中國學術在觀念上和資源上都面臨古典學的重建問題。重建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中國文化,更好地解釋中國和世界的關傣,最終更好地推動中國對人類的貢獻。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新貌之獲得,有賴於當時的新材料和新觀念,用陳寅恪先生的著名概括,自卩「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輿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具族之亍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口取外來之觀念輿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域外漢籍可大致歸人「具族之故書」的范圍,但其在今日的價值和意義,已不止是中國典籍的域外延伸,也不限於「吾國之舊籍」的補充增益。它是漢文化之林的獨特品種,是作為中國文化對話者、比較者和批判者的「具域之眼」。所以,域外漢籍既是古典學重建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本身也應成為古典學研究的對象。正是本著這一構想,我們編纂了「域外漢籍研究叢書」。其宗旨一如《域外漢籍研究集刊》:推崇嚴謹朴寶,力黜虛誕浮華;饗往學思逝進,鄙棗事理相絕;主張多方取徑,避免固執偏狹。總之,我們期待著從「新材料」出發,在不同方面和層面上對漢文化整體的意義作出「新發明」。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宋儒曾把這兩句詩看作「浩然之氮」的形容;「山川翼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唐代鑒真和尚曾因這四句偈而東渡弘法。我願引以為域外漢籍研究前景和意義的寫照:它是四方仁者的「同天」,是穿越了種種分際的交愜,是智慧的「結緣」和「對語」,因此,它也必然是「生香不斷」的光明事業。
是為序。
從十三世紀開始,陸續有歐洲人來到東方,來到中國,並且紀錄下他們的觀察和印象。於是在歐洲人的心目中,逐漸有了一個不同於自身的他者,也逐漸獲得了第二只眼楮,用以觀察外圍和遠方。不僅如此,他們還讓中國人擦亮了第二只眼楮,逐步看到了世界,也漸漸認識了自己。不過,這是在中國人經歷了近代歷史血和淚的淘洗,付出了沉重代價以後的事情。
同樣是承認中國人有兩只眼,但在德國人萊布尼茨看來,他們還缺少歐洲人的「一只眼」,即用以認識非物質存在並建立精密科學的「只眼」。推而廣之,在美國人、俄羅斯人、阿拉伯人及外圍各地區人的觀察中,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中國,也必然是色彩各異、修短不齊的形象。我們是還缺少「一只眼」,這就是以異域人觀察中國之眼反觀自身的「第三只眼」。正如一些國外的中國學家,曾把他們觀察中國的目光稱作「異域之眼」,而「異域之眼」常常也就是「獨具只眼」。
然而就「異域之眼」對中國的觀察而言,其時間最久、方面最廣、透視最細、價值最高的,當首推我們的近鄰,也就是在中國外圍所形成的漢文化圈地區。其觀察紀錄,除了專門以「朝天」、「燕行」、「北行」及「入唐」、「入宋」、「入明」的紀、錄為題者外,現存於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漢籍,展現的便是「異域之眼」中的中華世界。這批域外漢籍對中國文化的每一步發展都作出了呼應,對中國古籍所提出的問題,或照著講,或接著講,或對著講。從公元八世紀以降,構成了一幅不間斷而又多變幻的歷史圖景,涉及到制度、法律、經濟、思想、宗教、歷史、教育、文學、藝術、醫藥、民間信仰和習俗等各個方面,系統而且深入。
從學術史的角度看,域外漢籍不僅推開了中國學術的新視野,而且代表了中國學術的「新材料」,從一個方面使中國學術在觀念上和資源上都面臨古典學的重建問題。重建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中國文化,更好地解釋中國和世界的關傣,最終更好地推動中國對人類的貢獻。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新貌之獲得,有賴於當時的新材料和新觀念,用陳寅恪先生的著名概括,自卩「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輿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具族之亍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口取外來之觀念輿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域外漢籍可大致歸人「具族之故書」的范圍,但其在今日的價值和意義,已不止是中國典籍的域外延伸,也不限於「吾國之舊籍」的補充增益。它是漢文化之林的獨特品種,是作為中國文化對話者、比較者和批判者的「具域之眼」。所以,域外漢籍既是古典學重建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本身也應成為古典學研究的對象。正是本著這一構想,我們編纂了「域外漢籍研究叢書」。其宗旨一如《域外漢籍研究集刊》:推崇嚴謹朴寶,力黜虛誕浮華;饗往學思逝進,鄙棗事理相絕;主張多方取徑,避免固執偏狹。總之,我們期待著從「新材料」出發,在不同方面和層面上對漢文化整體的意義作出「新發明」。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宋儒曾把這兩句詩看作「浩然之氮」的形容;「山川翼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唐代鑒真和尚曾因這四句偈而東渡弘法。我願引以為域外漢籍研究前景和意義的寫照:它是四方仁者的「同天」,是穿越了種種分際的交愜,是智慧的「結緣」和「對語」,因此,它也必然是「生香不斷」的光明事業。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