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必爭之地:中國歷史軍事地理要覽

兵家必爭之地:中國歷史軍事地理要覽
定價:359
NT $ 312
 

內容簡介

這部書是由南京大學胡阿祥組織編寫的。全書凡二十三講,前五講為總論,概述中國歷史軍事地理的若干重大問題;后十八講是分論,分析中國各區域的歷史軍事地理形勢。各講具體分工如下:胡阿祥:第一講至第七講,第九講;彭安玉(江蘇省行政學院):第八講,第十講至第十三講,第十五講至第二十三講;郭黎安(江蘇省社科院):第十四講。全書由胡阿祥統稿。

中國歷史軍事地理的研究,現在還很不充分;然而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將有助於強化全民的國防意識,有益於指導現今的國防與戰爭,因而顯得十分必要。這里不妨從正反兩方面各舉一例以明之。

本世紀70年代初,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鈞將軍發出指示,要對陝甘兩省的歷史軍事地理進行研究。如何研究?預期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承擔此項任務的史念海等人曾向皮將軍請教,得到的答復是:「假定現在就要進行一場戰爭,我作為司令員,進入陣地,部隊布置,糧草運輸,作戰計划,大致都已就緒,我要再聽取一下:以前在這個地區曾經發生過什麼戰爭?戰爭的兩方各是由什麼地方進軍的?又是分別由哪些道路退卻的?糧秣是怎樣運輸的?戰地的用水又是怎樣取得的?其中獲勝者是怎樣取得勝利的?而敗北者又是怎樣招致失敗的?」這許多的問題與重點,為久經戎行的將軍所關心,並不奇怪,蓋「料敵制勝,計險遠近,上將之道也」;同時,它也說明中國歷史軍事地理的研究,不僅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填補中國軍事史、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空白),還有着確切的現實意義,誠如孫子所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這實在是亘古迄今、無所更易的一貫原理!
 

目錄


編者前言
第一講 歷史軍事地理學概述
一、從諸葛亮的《隆中對》談起
二、軍事地理學與歷史軍事地利學的定義
三、地理與軍事的關系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表現
(一)地形條件與軍事
(二)氣候、氣象因素與軍事
(三)陸地水文狀況與軍事
(四)植被狀況與軍事
(五)經濟地理與軍事
(六)人口地理與軍事
(七)交通地理與軍事
(八)地理位置與軍事
(九)其他地圖因素與軍事
四、中國歷史軍事地理學史
(一)《孫子兵法》
(二)《讀史方輿紀要》
(三)《河山集》(四集)
(四)其他重要著作舉例
第二講 中國古代戰爭的時空分布
一、中國古代戰爭的數量統計
二、中國古代戰爭的時空分布概況
三、先秦戰爭的地理分布
四、秦漢戰爭的地理分布
五、魏晉南北朝戰爭的地理分布
六、隋唐五代戰爭的確良地理分布
七、宋遼金戰爭的地理分布
八、元明戰爭的地理分布
九、清朝以前戰爭地理分布的幾個特點
十、清暑期戰爭分布的地理態勢及其變化
第三講 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區域
一、中國歷史軍事區域的划分原則
——兼論政區划分中的非軍事原則
二、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區域
(一)歷史中國:一個大軍區
(二)個別軍事區域的划分及其攻防形勢
第四講 中國古代軍事防御工程:長城
一、長城的出現和它的修築歷史
(一)第一條長城的出現和春秋戰國長城
(二)秦漢時代的萬里長城
(三)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修築的長城
(四)最后也是最完善的明代萬里長城
二、長城的軍事防御設施
(一)城牆:長城的脊柱
(二)牆台和敵台:長城上的軍事據點
(三)城堡:長城兩旁的兵營
(四)關城:長城的軍事重鎮
(五)烽火台:長城的通訊設施
(六)其他防御性設施
三、萬里長城:民族戰爭的主要交兵地帶及其軍事防御作用評價
(一)「不教胡馬渡陰山」:民族戰爭的主要交兵地帶
(二)「畢竟成城需眾志」:萬里長城軍事防御作用的評價
第五講 中國歷史上的東西對峙、南北分裂及其攻守形勢
一、中國歷史上的東西對峙及其攻守形勢
(一)東西對峙局面的肇始
(二)東西分野:函谷關及其南北側翼
(三)函谷關東西的差別
(四)楚漢相爭所顯示的東西對峙
(五)西漢中央王朝和諸侯王之間的東西對立
(六)函谷關的遷徙和潼關的建立
(七)潼關的形勢和東魏、北齊與西魏、北擊之間的東西對峙
二、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分裂及其攻守形勢
(一)春秋暑期華夏諸侯與楚國的南北對立
(二)南方六朝的攻守形勢與軍事重鎮
(三)再論孫吳的守江
(四)南宋與金在秦嶺淮河一線的對峙
第六講 河南歷史軍事地理
第七講 陝西、甘肅、寧夏歷史軍事地理
第八講 新疆歷史軍事地理
第九講 山西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講 內蒙古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一講 四川(附重慶)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二講 湖北、湖南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三講 江西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四講 江蘇、安徽(附上海)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五講 山東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六講 河北(附北、天津)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七講 黑龍江、吉林、遼寧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八講 浙江歷史軍事地理
第十九講 福建歷史軍事地理
第二十講 台灣歷史軍事地理
第二十一講 廣東、廣西(附海南)歷史軍事地理
第二十二講 雲南、貴州歷史軍事地理
第二十三講 青海、西藏歷史軍事地理
後記
修訂版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盂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子也說:「地形者,兵·乙助也。」「知天知地,勝乃不窮。」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早就知曉了地理在爭戰中的重要作用。千百年來,人們研究軍事,研究軍事地理,研究如何利用地形地物來克敵制勝,代有其作。而到了明末清初,遂有著名學者顧祖禹集歷代研究之大成而撰寫的歷史軍事地理名著——《讀史方輿紀要》。該書以明代地理為基礎,敘述了中國四千多年來軍事地理的發展形勢,闡明了各地區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總結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是一部具有很高軍事價值的歷史巨著,被梁啟超譽為「極有別裁之軍事地理」,乃兵家必讀之書。

但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只寫到明末,而自有清以來的許多戰例卻還無人進行系統整理與研究。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許多戰事已不局限於陸上戰爭和畫內戰爭,而是發展到了海上戰爭和中外交戰。顯而易見,研究軍事地理在近代戰爭中的作用及其規律,比研究古代戰爭於我們今天的國防建設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胡阿祥、彭安玉、郭黎安等同志有志於將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軍事地理融會貫通,對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地理規律加以探討和研究,以飽滿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撰寫了《兵家必爭之地——中國歷史軍事地理要覽》一書。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它不但填補了我國軍事史上一項空白,而且對我國的國防建設做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貢獻。

顧祖禹當年創作《讀史方輿紀要》,是有感於明『弋統治者不明「邊防利病之處,兵戎措置之宜」,不諳「疆域之盤錯,山澤之藪慝,與夫(田井)桑水泉之利,民情風俗之理」,因而造成了亡國之恨。所以他發憤要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寫出《讀史方輿紀要》,以免子孫後代遭外敵入侵和蹂躪。我們今天更應從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要學好軍事地理,了解各地區在國防軍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全國的山川形勢、險塞要防、輕重緩急都了然於胸,一日需要,便可上下同心,敵愾同仇,堅決徹底地消滅一切敢於來犯之敵!

當然,地理雖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卻不是決定性因素。人,只有千百萬團結一致為正義而戰的人,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顧祖禹在總結人地關系時就普說過:「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關、劍閣,天下之險也,秦人用函關,卻六國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盜而不足;諸葛武侯出劍閣,震秦隴,規三輔,劉禪有劍閣,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湯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土婁)之丘、泛濫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不重視地理因素,當然不對;但將地理因素絕對化,以為有了天險就可高枕無憂,萬無一失,那也不對。地利因素的可恃而又不可恃,這就是在軍事行動中我們應當認識的人地關系的辯證法。只有真正懂得了這個辯證法,准確地把握地理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願全國人民都來學習軍事地理,都來閱讀這部《兵家必爭之地》,為保衛祖國盡自己一份責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是為序。

施和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