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縱向的歷時態角度說,有關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經歷了社會哲學、社會經驗論和社會分析學等不同階段;而從橫向的共時態角度說,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的路徑則為我們了解人性和社會行為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視角。這部菁華或者說讀本,從現代社會心理學的100年歷史中選擇出40余篇名篇巨制,與其說是一杯敘述人類行為的五色斑斕的雞尾酒,不如說更像是一道剖析人類本性的精美大餐。我們承認,現代社會心理學家殫精竭慮的結果,尚沒有超出孔老夫子「性相近,習相遠」的睿智斷言;但我們也看到,他們的研究向我們提供了遠為豐富的有關人性和社會行為的生動細節。
本書是一部為年輕學子們進一步了解現代社會心理學的歷史、理論和成就而選編的經典讀本。秉承了對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基本看法,這部讀本從時間跨度上說前后延續100余年,而從研究取向或理論范式上說則包括了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社會心理學的主要母體學科的研究貢獻。任何一位欲圖以社會心理學為業的學子,以及任何一位社會心理學的愛好者,都能夠從與大師們的直接對話中感受到這門學科的巨大魅力。
目錄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模仿的規律
集體意識
群眾
民族心理學:語言、神話和風俗
社會心理學:關於本能的科學
社會心理學的性質與范圍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關於成就動機的關鍵假設
大都會與精神生活
陌生人格
人類的遷移與邊際人
集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
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和作用
定標與競賽中的動力性因素
群體謬誤論與社會促進實驗
他人存在與社會促進
社會規范心理學
群體壓力
服從行為研究
勸說與態度改變
態度改變中的平衡理論
認知不協調理論
領導類型:專制與民主
謠言及其傳播分析
初級群體與鏡中我
心靈、自我與社會
作為交換的社會行為
互動過程分析
群體社會心理學:兩人互動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性格與社會
集群行為的價值累加理論
青春期、性別角色與文化
美國人與中國人:兩種生活方式的比較
自我:本體的安全和存在性焦慮
群際行為的社會認同論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背景
現代社會心理學的歷史透視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教訓
社會心理學與非現實性的復興
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
人名索引
第一版序言
模仿的規律
集體意識
群眾
民族心理學:語言、神話和風俗
社會心理學:關於本能的科學
社會心理學的性質與范圍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關於成就動機的關鍵假設
大都會與精神生活
陌生人格
人類的遷移與邊際人
集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
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和作用
定標與競賽中的動力性因素
群體謬誤論與社會促進實驗
他人存在與社會促進
社會規范心理學
群體壓力
服從行為研究
勸說與態度改變
態度改變中的平衡理論
認知不協調理論
領導類型:專制與民主
謠言及其傳播分析
初級群體與鏡中我
心靈、自我與社會
作為交換的社會行為
互動過程分析
群體社會心理學:兩人互動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性格與社會
集群行為的價值累加理論
青春期、性別角色與文化
美國人與中國人:兩種生活方式的比較
自我:本體的安全和存在性焦慮
群際行為的社會認同論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背景
現代社會心理學的歷史透視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教訓
社會心理學與非現實性的復興
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危機
人名索引
序
1981年,中國大陸的社會心理學在整整沉寂了30年後,開始步入重建與復興階段。這一年的夏天,北京心理學會首次舉辦了「社會心理學學術座談會」,來自大陸各地的50多位學者就社會心理學的對象、性質、方法和其他諸多理論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被人們公認為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的重要標志。
自那時起到今天,整整25年過去了。當年積極支持或直接參與了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的心理學家潘菽、陳元暉、林傳鼎、吳江霖和社會學家費孝通等大師們都已駕鶴西去,尚健在的經濟學家於光遠、社會學家王康和沙蓮香、心理學家孔令智,以及對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與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台灣心理學家楊國樞也都先後進入或接近耄耋之年。在歷史的年輪滾過1/4個世紀之後,中國大陸的社會心理學基本完成了自己的重建工作: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建立至今也已近1/4個世紀。1982年4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會」,翌年年底在上海召開學術討論會時改名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在這20多年的時間中,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及各省市建立的社會心理學會作為科學家共同體起到了凝聚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推動學科進步的作用,並且出版了自己的雜志《社會心理研究》;大陸各地在社會學或心理學教學和研究機構中建立了諸多科研實體,幾乎所有的心理學系和社會學系都建有社會心理學的教研室,北京、天津、南京和長春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還建立了若干獨立的社會心理學系或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的從業人員達到數千人;在這25年中,中國大陸的社會心理學工作者出版或發表了大量社會心理學著作或學術論文,這些研究成果或以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需要為導向,或圍繞中國社會的歷史與現實,無論在學術解釋力上還是國際交流中都表現出了明顯的發展潛力;最後,從1984年開始,南開大學、廣州師范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等機構就開始著手培養社會心理學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至今已有數百人走上研究與教學崗位,並產生了日益廣泛的社會影響。我們能夠看到,現在最活躍的一批社會心理學家基本上都畢業於上述高等學校或科研機構。
在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25周年之際,我之所以會決定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用幾年時間將自己自1990年以來先後出版的四本社會心理學著作重新修訂出版,並編輯一本反映大陸及參與了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的台灣和香港社會心理學家25年來主要成就的《中國社會心理學文選》,基於以下兩個最主要的原因:其一,從較為淺表的層面上說,2004年我所主持的「社會心理學」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這也是中國大陸社會學系科中第一門入選的國家級精品課程),對我所主持的南京大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和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在這樣的標准和要求下,對比國際和國內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尤其是中國社會近25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先前出版的那些著作或教科書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憾或不足,對這些著作或教科書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改以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其二,從更為深刻的層面上說,重建後的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在近25年來的發展與進步,以及尤為重要的中國社會發展與困窘並存的現實,向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更為艱巨的任務和要求,即如何反思和完善我們現有的社會心理學知識體系和學科制度;如何在及時吸收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同時,積極推進中國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建設;以及如何在建構我們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同時,使之能夠更好地應對中國社會的現實提出的各種繁復龐雜的挑戰與要求。我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都不可能通過一部或幾部著作,甚至通過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去完滿地回答上述問題;但是,任何一位有社會責任感和學術抱負的社會心理學家又或多或少地會懷有上述抱負或理想,即使在打破宏大敘事和科學進步觀的後現代思潮席卷整個學界之時也不能徹底顛覆他的初衷。因為這直接涉及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如何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己的職業位置,或者說如何建構自己的職業認同。
現在推出的這五本著作或教科書,是我在不同時期撰寫或主編而成的;因為論及的主題或面對的閱聽人不同,甚至因為初版時選擇的出版社不同(北京和上海的出版社因為處在中國大陸的學術中心地帶,常常會比處在包括南京這樣的邊陲或半邊陲地區的出版社有著更好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它們出版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但是,不論它們在出版年代上的差異如何,也不論它們各自的學術影響如何、市場命運如何,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它們都是我對社會心理學這一學科系統思考的結果。換言之,這五本著作或教科書本身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不僅意在向修讀社會心理學這一課程的學生們提供一本相對完善、視角多元的教科書,而且意在通過這一著作建構我自己的獨特的社會心理學體系構架——在這一構架下,最簡單的表述就是,現代社會心理學是有著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這樣三只堅足的金鼎。
……
自那時起到今天,整整25年過去了。當年積極支持或直接參與了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的心理學家潘菽、陳元暉、林傳鼎、吳江霖和社會學家費孝通等大師們都已駕鶴西去,尚健在的經濟學家於光遠、社會學家王康和沙蓮香、心理學家孔令智,以及對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與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台灣心理學家楊國樞也都先後進入或接近耄耋之年。在歷史的年輪滾過1/4個世紀之後,中國大陸的社會心理學基本完成了自己的重建工作: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建立至今也已近1/4個世紀。1982年4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會」,翌年年底在上海召開學術討論會時改名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在這20多年的時間中,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及各省市建立的社會心理學會作為科學家共同體起到了凝聚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推動學科進步的作用,並且出版了自己的雜志《社會心理研究》;大陸各地在社會學或心理學教學和研究機構中建立了諸多科研實體,幾乎所有的心理學系和社會學系都建有社會心理學的教研室,北京、天津、南京和長春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還建立了若干獨立的社會心理學系或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的從業人員達到數千人;在這25年中,中國大陸的社會心理學工作者出版或發表了大量社會心理學著作或學術論文,這些研究成果或以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需要為導向,或圍繞中國社會的歷史與現實,無論在學術解釋力上還是國際交流中都表現出了明顯的發展潛力;最後,從1984年開始,南開大學、廣州師范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等機構就開始著手培養社會心理學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至今已有數百人走上研究與教學崗位,並產生了日益廣泛的社會影響。我們能夠看到,現在最活躍的一批社會心理學家基本上都畢業於上述高等學校或科研機構。
在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25周年之際,我之所以會決定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用幾年時間將自己自1990年以來先後出版的四本社會心理學著作重新修訂出版,並編輯一本反映大陸及參與了大陸社會心理學重建的台灣和香港社會心理學家25年來主要成就的《中國社會心理學文選》,基於以下兩個最主要的原因:其一,從較為淺表的層面上說,2004年我所主持的「社會心理學」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這也是中國大陸社會學系科中第一門入選的國家級精品課程),對我所主持的南京大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和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在這樣的標准和要求下,對比國際和國內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尤其是中國社會近25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先前出版的那些著作或教科書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憾或不足,對這些著作或教科書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改以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其二,從更為深刻的層面上說,重建後的中國大陸社會心理學在近25年來的發展與進步,以及尤為重要的中國社會發展與困窘並存的現實,向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更為艱巨的任務和要求,即如何反思和完善我們現有的社會心理學知識體系和學科制度;如何在及時吸收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同時,積極推進中國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建設;以及如何在建構我們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同時,使之能夠更好地應對中國社會的現實提出的各種繁復龐雜的挑戰與要求。我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都不可能通過一部或幾部著作,甚至通過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去完滿地回答上述問題;但是,任何一位有社會責任感和學術抱負的社會心理學家又或多或少地會懷有上述抱負或理想,即使在打破宏大敘事和科學進步觀的後現代思潮席卷整個學界之時也不能徹底顛覆他的初衷。因為這直接涉及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如何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己的職業位置,或者說如何建構自己的職業認同。
現在推出的這五本著作或教科書,是我在不同時期撰寫或主編而成的;因為論及的主題或面對的閱聽人不同,甚至因為初版時選擇的出版社不同(北京和上海的出版社因為處在中國大陸的學術中心地帶,常常會比處在包括南京這樣的邊陲或半邊陲地區的出版社有著更好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它們出版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但是,不論它們在出版年代上的差異如何,也不論它們各自的學術影響如何、市場命運如何,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它們都是我對社會心理學這一學科系統思考的結果。換言之,這五本著作或教科書本身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不僅意在向修讀社會心理學這一課程的學生們提供一本相對完善、視角多元的教科書,而且意在通過這一著作建構我自己的獨特的社會心理學體系構架——在這一構架下,最簡單的表述就是,現代社會心理學是有著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這樣三只堅足的金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