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由本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協同論及應用。作為一部涵蓋20世紀環境倫理領域主要思想家以及諸論題的著作。

本書的特點非常鮮明,那就是結合經濟學、商業、政府和農業相關的一些話題,曉暢明白地探討當代的道德問題。該書循序漸進的目的,在於使青年學子與普通讀者不至於將其作為看完就忘的過時理論,且使他們能夠學會日益成熟地回應問題並作出自己的思考。
 

目錄

總序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引言
什麽是環境倫理學
受到攻擊的環境倫理學
人類健康中令人不安的趨勢
後代
世界貿易
人口增長以及對世界窮人的義務
對非人類存在物的義務
章節的預覽
第一部分 人類中心主義
第1章 人口過剩、市場與人權
人口過剩與稀缺
什麽是自由市場
富饒經濟學
公地悲劇
公共物品、外部性與政府強制
污染許可證的交易
解決人口過剩的市場途徑
救生艇倫理學
心理利己主義與分享的可能性
人權
討論
第2章 能源、經濟學與後代
全球變暖與後代
人權與未來性問題
公平契約與後代
環境交易與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與日益增長的稀缺
成本效益分析與政治平等
成本效益分析與後代
討論
第3章 相互匹敵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
發展中國家中的環境危害
一命值幾錢
賣淫應被合法化嗎
非經濟VS經濟人類中心主義
審美價值
國家遺產
價值觀念的轉化與後代
道德多元論
道德相對主義
討論
第二部分 非人類中心主義
第4章 動物解放與功利主義
動物虐待
功利主義
物種歧視主義
畜牧業
素食主義
套馬與斗牛
替代論證
反抗享樂主義
偏好功利主義
討論
第5章 動物權利與醫學研究
引言
權利的本質
不朽的靈魂與權利
語言、抽象思維與權利
道德人格與權利
契約與權利
動物的生存權利
動物實驗中的利益
動物權利VS動物研究
反思平衡中的有限動物權利
反思平衡中的動物研究
討論
第6章 物種多樣性與蓋婭
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滅絕的原因
為何我們要保護瀕危物種
動物權利VS物種保存
作為生物個體的物種
蓋婭假說
從科學到隱喻
隱喻與道德蘊涵
自然的機械隱喻與有機體隱喻
討論
第7章 土地倫理
獵殺動物以保存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之本性
捕獵有助於還是有害於生態系統
為何珍視生態系統
相互沖突的道德承諾
發展中國家中的老虎與大象
討論
第三部分 環境協同論
第8章 人權、農業與生物多樣性
貧窮、效率與人權
環境協同論
高科技農業的好處
專業化導致專注於金錢
污染我們自己的家園
可持續性問題
綠色革命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福祉
人類中心主義還是協同論
討論
第9章 生態女性主義與環境正義
從女權主義到生態女性主義
作為從屬的女性
作為從屬的土著居民
作為從屬的自然
女性與自然
少數族群的從屬慫恿了污染
女性的從屬、環境退化與人口過剩
土著居民的從屬降低了生物多樣性
討論
第10章 宗教與自然
人類應「扮演上帝」嗎
主子式的基督教解釋
詮釋學與憲法
詮釋學與《聖經》
敘事、宏大敘事與世界觀
納什的深生態學
印第安人的宗教
基督教管家職責的解釋
基督教的公民權解釋
討論
第四部分 應用
第11章 個人選擇,消費主義與人性
消費主義VS協同論
經濟增長的辯護
高消費與人類福利
不滿足的兜售
外在動機及其局限
某些內在動機
尋找愛
富足人生
討論
第12章 公共政策、效率與全球化
集體行動的必要
以金錢補貼低效率
更為有效的運輸
農業政策
公司福利政策與競選資金改革
全球化的承諾
全球化與人類苦難
世界貿易組織,環境保護與民主
討論
最後的反思:樂觀主義得到證實了嗎
相互抵觸的趨勢
分崩離析的社會
天下一家
珍視自然,限制人類權力
附錄 專業術語釋義
中英文對照表
譯後記
 

《現代環境倫理》一書系美國當代著名學者彼得·溫茨(Peter S.Wenz)教授的一部重要著作,於2001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該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協同論及應用。作為一部涵蓋20世紀環境倫理學領域主要思想家以及諸論題的著作,《現代環境倫理》一書的特點非常鮮明,那就是結合經濟學、商業、政府和農業相關的一些話題,曉暢明白地探討當代的道德問題。在作者本人看來,該書循序漸進的目的,在於使青年學子與普通讀者不至於將其作為看完就忘的過時理論,且使他們能夠學會日益成熟地回應問題並作出自己的思考。作者認為,許多領域的大學教師也可以參考該書進行講授,諸如商業、政府、環境研究、建築學、城市規划、婦女研究、農業、宗教研究、地理學、生物學等等。下面就概括介紹四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有關人類中心主義的論述。人類中心主義即是以人類作為中心的一種態度。人類中心主義者認為,唯有人類自身具有價值,並且想當然地以為,動物、物種以及生態系統尤其要為了人類最大幸福的獲得而作出犧牲。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圍繞著當今社會生活中的人類中心主義核心視角,來進一步看待諸如人口過剩、自由市場、人權、成本效益分析等問題,通過進一步閱讀,讀者將會發現,作者對於這種單一、教條地看待問題的思維是揭露與批判得很嚴厲的。有人試圖以自由市場來解決所有問題,也有人試圖采用成本效益分析來分析一切。現實生活證明,所有的這類思想與行動功用固然是有,但後患亦屬無窮。在人類權利與自由市場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的博弈之中,人權往往會遭受嚴重的挫敗。而唯以人類為取向的資源攫取,往往又會導致公地悲劇、環境危害等等這樣一些對人類本身又造成危害的後果。作者使我們意識到,價值觀念的賦予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人們不應完全立足於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而將其他的某些價值置於一邊。每一章節之後的「討論」,當是如牛虻一般,激勵著讀者思維上的活躍,而不僅只是將此著述全作為一種賞心悅事或知識的獲取而己。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困境之下,展示另一種視角,即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視域。這一部分涉及的話題主要是動物權利、物種多樣性、土地倫理的相關話題。其問作者穿插了功利主義、權利論等相關的倫理學話題。從功利主義的視角出發,作者認為,動物虐待、物種歧視這樣一些做法是沒有道理的,而真正遵循功利主義的某些原理,我們或許就應該做個素食主義者,而不要做斗牛、跳馬的觀賞取樂者,才能夠獲得最大化的幸福。而針對以往對於人權的論證,諸如不朽的靈魂、語言與抽象思維、道德人格等這樣一些提法,在作者看來,是不足以作為拒絕賦予動物權利的理由的。而動物實驗中所存在的動物虐待問題以及動物醫學實驗的利弊,也為作者深刻地揭示出來。作者認為,動物醫學實驗並不必然地給人類帶來福利,而人類對於長生久視的幻想這一問題,原本不應一味由科學來解決,而是需要宗教,且人類此舉不過是濫用自以為是的權利而已。在此基礎上,作者就物種保存與動物權利作了進一步論述,對人類行為所導致的物種滅絕加以反諷的描述,並從而引介了蓋婭假說與土地倫理這兩種影響甚為深遠的學說。蓋婭假說是詹姆斯·羅夫洛克(JamesLovelock)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認為我們自身是某一更偉大的生命體的一部分,此種意識會促使我們更為謙卑、審慎地對待地球與其他物種,從而形成一種對於自然的有機體而非機械的隱喻。土地倫理是利奧波德(Aldo Leopold)所提出的,他將生態系統指稱為「土地」,將生物群落內的能量循環喻為泉源。利奧波德在1940年就提出,「改變有關土地為何存在的觀念,就是改變關於任何存在物何以存在的觀念」,他認為,土地倫理就是某種對於自然環境的道德響應,或者說,就是普遍的生態學素養。總的來說,非人類中心主義者認為,除了人類之外,其他存在物也擁有自身的價值,人們應出於對動物、物種以及生態系統之價值的考慮而犧牲掉自身的某些幸福。但非人類中心主義視角還是面臨諸多的挑戰,如何解決道德承諾中存在的諸多沖突是作者接下來要探討的話題。

第三部分就是要提出「環境協同論」這一替代解決方案。這一論調的主導思想在於,在尊重人類與尊重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協同作用,從總體與長遠的角度來看,對人類與自然的雙重尊重對於雙方來說都會帶來好的結果。這一觀念鼓舞著生態女性主義者、深生態學家、印第安人以及某些基督教神學家。作者首先是對於專門化思維與綠色革命提出批判,認為這是一種片面的、不可持續性的觀念,這種思維引導下的短視給人類與自然造成了雙重的傷害。而其中的核心所在,即是權力的問題。不受約束的權力大行其道,就會給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福祉造成嚴重的傷害。在此基礎上,作者向我們進一步表明,某種主子心態是其主謀。在此心態的影響下,女性、土著居民、少數族群、自然皆淪為某種附屬品。正如男性對女性的壓制一樣,環境退化、人口過剩就是其相應的生態後果。作者因而提醒我們注意,環境正義的實現不僅是環境與人之關系的問題,它也是某種具有譜系性的問題系列,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是與之相關的亦需得到解決的人類關系產物。在接下來的宗教與自然這一話題中,作者對於人類在克隆問題上試圖「扮演上帝」的傲慢做出了批判,並從詮釋學的視角出發,對基礎主義及其變種做出揭示,並著重闡明了納什(Arne Naess)的深生態學說。深生態學所表明的是一種認同感的拓展,我們人類自身能夠與存在的整體達成認同,使所有主體在不受人類控制的狀態下自由綻放。這樣一種世界觀就與某種宏大敘事有別,也與無限制經濟增長的神話大相徑庭。環境協同論的境界逐漸就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對於調整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那種中心與非中心意義上的視角而言,環境協同論顯然有了新的改觀,不再是人際問以及人與自然問的對立,而是某種共生、共同成就的和諧。

本書第四部分致力於上述信念的實踐。這一部分又分出兩大問題,即個人問題與社會問題的解決。對協同論觀念的沖擊,從個體角度來看主要是消費主義的欲潮。在作者看來,我們現今所處的消費社會無形中使我們處於一種觀念的牢籠之中。協同論者認為,人類與其周圍的一切並不是處於一種沖突敵對、控制與被控制之中,而是人類本應該與健康的生態系統和諧相處。但消費社會的教導卻是,高消費與人類的福利密不可分,人們的地位、身份之體現即在於消費的多少上。不滿足真正成為了人類的現實狀態,為了填補欲壑,人們開始習慣於耽溺於更高水准的消費。換句話說,消費主義的目的就是要人為地生產出諸多的欲望,而這些欲望使得人類生活的動機集中於外在激勵之上,而失去了某些內在動機的促發。正如作者所言,這種情不自禁的消費主義危害了環境,挫敗了人生。如何實現富足的人生,作者對健康、錢袋、環境間存在的相互增進關系作了有意義的闡發,對於那種盲目的自我實現與滿足作了有趣的批判。就社會層面而言,作者認為集體行動甚為必要,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貿易補貼成為各國最為關心的話題,而其問所存在的權錢交易,也使我們認識到,在諸如農業政策的決定以及世貿組織的可信度這樣一些問題上,作者的質疑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總的來說,該書因作者廣博、深厚的學術素養,仁慈、博愛的普世情懷,以及融會貫通、順暢明了的寫作風格而栩栩如生,讀來絲毫沒有學術專著之艱澀感與通俗讀物的蜻蜓點水之感。作者熔倫理學、政治哲學、法學、社會學以及生態科學等問題於一爐,將倫理學的核心話題與現代環境哲學的相關思考結合在一起,視野之開闊,視角之敏銳,實令人嘆為觀止。本書對於我國的環境哲學以及環保事業的發展應亦有所裨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